APP下载

高职院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探讨

2013-04-06军,杨

关键词:淮北学院体系

王 军,杨 剑

(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地理上相临近的经济区域层次内的相互分工与关联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及一些创新服务场所共同构成的区域空间网络。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学者库克于1992年提出的,其要素既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服务机构等主体要素,也包括政策、文化、经济、管理等环境要素,还包括人才、知识、资金等资源要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1]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为做好这项工程,中央和省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发[2012]20号)等文件。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于2010年获国务院批复以后,《中原经济区规划》也于2012年获批,而淮北市被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中,为此,淮北市委、市政府也围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淮发[2012]18号),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创新城市建设。作为淮北市唯一一所市属高职院校,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理应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探讨

地方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献力献策,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一)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各类人才

在城市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均需要大量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有了人才支撑,区域竞争力就能得以提高,并得以持续发展。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自1999年成立以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淮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通过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创造条件设置与淮北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如护理、食品、矿山机电、服装设计、电子信息等,努力做到学校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同步,为区域创新体系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先后为社会培养高职毕业生22 300多名,其中超过30%比例留在淮北本地就业。相比较其他社会组织,区域高校的优势在于其具有相对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较好的学习条件和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职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身专业发展综合性较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全省同类院校领先、办学形式灵活多样等优势,先后通过电大远程教育、成人函授教育,近十年为淮北市民提供学历提升继续教育合计近3万人次,为淮北市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10 万多人次,提高了淮北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水平,也为淮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高职院校不仅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产品等的支持,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2]。淮北作为欠发达皖北地区的城市,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相对较弱,科技人才也较为缺乏。但地方高职院校却具有相对良好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如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由三所老牌大专院校合并成立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一直位于全省同类院校前三甲,副教授职称以上人员180多人,先后获批省级专业带头人13名,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20多项。得益于学校宽松自由的科研氛围,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逐渐成为区域创新体系较大的创新主体,为区域创新提供了广泛的发展平台。中国教育报曾发表署名文章说:“创新是近代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能,大学应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3]

(三)高职院校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助推器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社会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理应成为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引导者,通过最大限度利用自身的科研平台、人才优势、环境条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立重点攻关科技项目,以此筑巢引凤,凝聚更多的科研人才和团队,开展区域创新体系的各类活动,打造高校科技产业孵化基地,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这样的例子最著名的当属世界著名的科技创新电子工业基地——硅谷,即为以斯坦福大学为主,遍布3000多家高科技研发机构发展起来的,“大学和产业界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使产学研协调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传播、应用获得有机整合,产生了巨大能量”。[4]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淮北市人社局、淮北市特大型国有企业淮海集团联手打造两个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提供免费资金、场地和政策支持,先后有十多名大学生进驻基地创业,项目涵盖新能源开发、新材料、新型服务等多个行业,孵化基地成立两年来,创产值近五百万,不但解决了几十名大学生的就业,还带动了校园内科技创新热、发明热的一股潮流,如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就先后获批国家专利15项,与企业开展科技攻关项目24项,最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项,还有数项正在转化中。此外,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中还屡次取得不凡成绩,特别是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中,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学生周言大同学的科级创新作品《会按摩的耳机》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三等奖,全国仅有9所高职院校获奖,突显了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先进,也进一步说明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虽然淡化了学术色彩,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方面的务实性。高职院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助推器作用一览无余。

二、高职院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问题分析

虽然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因素和较强的助推器,但是要想真正成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高职院校在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水平仍然不高

高职院校由于国家教育部对其定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地位、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办学层次、生源质量都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有着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水平普遍不高,故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多从专业建设入手,将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抓手,科技创新活动也多以专业为导向开展,这点与本科院校以学科为核心载体的方向截然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定位不同,另一方面还是因为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仍然不高,只能从学院办学特色专业方面开展科技创新,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机制仍未健全

虽然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横向看,数量仍然较少,纵向看,深层次的合作较少,不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少,与科研院所、其他高校之间的科研项目也不多,更多的还是自己关起门来,自己做科研、搞创新,没有形成一个整合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的综合协调服务机制,也没有建立开放的创新激励机制。

(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难度较大

淮北地处安徽北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科研领域有重大影响或知名度的不多,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环保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高端领域的人才紧缺。而且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如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几年来在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中,新材料、生物医药方面的博士生一个也招聘不到,倒是文科类专业博士生的求职较多。

三、高职院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方法探讨

虽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最强支撑点比较有难度,但通过制定出台措施,加大力度扶持,高职院校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中,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

(一)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激励协调机制

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联合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出台鼓励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国家重点科研院所、本科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产学研用研发机构的措施,并划拨合作费用补助,进一步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可以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用于共建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及合作项目的经费补贴,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支持力度,来获得这些企业的支持,以共同发展。政府也要建立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科研创新,在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灵活处理。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导向,健全与工作业绩和鼓励创新创造挂钩的分配激励体系。

(二)高职院校要主动联合开发区、工业园区推进科技创新

1.高职院校要主动而为,结合区域战略产业发展,与产业机构、技术研发机构合作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如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围绕淮北打造黄淮海食品工业高地的战略思想,依托食品专业、淮北凤凰山食品工业园、中国农大淮北实验站建立食品工业技术研发基地,并在基地建立的前几年由市财政安排财政补贴。

2.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高职院校也要配备一定资金,出台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和考核办法,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地方科技部门合作,支持多元化投资主体建设各类创新孵化器。如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积极与淮北市经济开发区、临涣工业园、濉溪经济开发区、凤凰山工业园、龙湖工业园等联系,共建大学生科技园,与园内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实践基地或技术转移中心,将研发与成果转化结合起来。也可建立“一站式”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技术开发、交易、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推动科技创新。

(三)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区域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和高新技术提升

高职院校要积极融入参与到区域经济中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在推进诸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技术中,积极引领科技创新。如面对淮北市确立的煤电、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立足自身的服装设计专业、机械制造专业、食品专业实施专业与主导产业结合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项目。通过新兴技术引领和参与主导产业的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力度,推进区域经济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还没有实行生均拨款的经费政策,科研经费都较为紧张,所以政府在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上责无旁贷,理应通过多种途径,出台多种措施,保障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一是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项目进行资助,并将其纳入到科技项目申报条件中,扶持科技发明和科技创造。

二是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创新金融服务科技方式,开展科技担保贷款等科技金融相结合的活动,加大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力度,试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推行工作。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是区域科技创新的母体”[5],要积极弘扬创新文化,推进创新与文化的融合,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可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竞赛、“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等创新类竞赛活动,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努力形成一个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勇于竞争、支持探索、保护创新、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氛围。

[1]刘桂云.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要素、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2):40-44.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等教育论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76.

[3]延东.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能[N].中国教育报,2006-09-01(3).

[4]李应博,何建坤.大学科技园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机制与发展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6(7):61.

[5]王东武,张俊.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585.

猜你喜欢

淮北学院体系
初等教育学院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学院掠影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西行学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