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伦理学分析

2013-04-02迟成勇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作弊

迟成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江苏 南京 210031)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伦理学分析

迟成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江苏 南京 210031)

近年来,考试作弊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中见怪不怪的一种现象。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考试作弊,既是大学生道德品质不端的表现,也是大学生道德信念不坚定的结果。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主要有: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制度环境;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道德品质修炼,提升道德素质。

大学生;考试作弊;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信念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是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其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都比较高,多数同学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大学生考试作弊尤为突出。有研究者对此进行问卷调查得出:“能够承认‘有过作弊行为’的占了24.34%;‘想作弊,但从不敢作弊’的占30.71%。”“34.03%的对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可以理解,学生压力太大’;11.81%的则认为‘只要不被抓住就可以’。”[1]“高职学生由于入学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对基础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成效性良莠不齐,导致考试作弊现象在高职学校学生中表现日益突出,虽然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早已对此现象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但考试作弊仍屡禁不止。”[2]可见,无论是本科院校的本科生,还是高职院校的专科生,都存在着考试作弊行为。考试作弊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中见怪不怪的一种现象。

考试作弊现象渗透在高等院校各种类别的考试中,无论是学科结业考试,还是在各种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的考试中都有作弊现象。作弊主体呈现多元化,不仅有成绩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也有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不仅有年级较高的学生作弊,也有刚进校的新生考试作弊;不仅有男生作弊,而且有女生作弊,较之男生,有的女生作弊的手段显得“更高明”而不可言说;甚至还有考试集体作弊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为了保证考试过关,居然雇用“枪手”,因此,大学校园中随处都能见到“枪手”的广告。随着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高科技的作弊工具也不断涌现,从而出现了先进科技与考试作弊的畸形结合。如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有的学生就使用过黄豆大小的“隐形无形耳机”来作弊。

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仅是对教师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践踏,还是对当代教育价值的漠视。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严重地影响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从多维视角探讨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伦理审视

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人的行为可分为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和非道德行为。所谓道德的行为,即善的行为,就是个体出于善良的动机,作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所谓不道德的行为,即恶的行为,即个体作出有害于或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所谓非道德行为,就是个体不受道德意识支配,作出不涉及他人或社会的、无善恶评价的行为。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固然是违纪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考试作弊的不道德行为,既是大学生道德品质不端的表现,也是大学生道德信念不坚定的结果。

(一)考试作弊是大学生道德品质不端的表现

一般而言,“道德品质是指人们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的行为习惯,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人言行中的表现,是个人在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3]。其中,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长期自觉积累的内在结果,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简而言之,道德品质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结晶。从内在结构上,道德品质是由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等要素构成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包括道德规范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信念的坚持、道德行为的养成等诸要素协调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如果发生偏离而与其他构成要素不相协调时,如道德意识淡化或道德意志不坚强或道德信念不坚定等,都会导致不端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发生。

任何一种道德的行为或不道德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发生的。大学生考试作弊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

一是诚信美德丢失。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既是做人立业的根本,也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不仅体现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更体现出善的伦理道德要求。但诚信缺失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考试作弊是社会诚信缺失在大学校园的现实反映。其实,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学生还表现出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重叠交叉现象,即在某些事情或一定场合时,讲道德或讲诚信,在其他事情或特定场合时,却不讲道德或不讲诚信甚至有缺德行为。在考试过程中,有的学生仅仅凭借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取得优异成绩或通过考试有一定难度时,作弊的不良动机就会在特定的情景中战胜诚信信念而转化为作弊的实际行动。考试作弊是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集中表现。

二是功利意识取向。一般而言,功利意识是一种注重实效、注重利益的伦理观。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它使得人们在作出道德选择之前都会权衡利弊,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竞争性的影响下,人们的道德行为则掺杂着更多的功利性,带有极强的表演性和炒作意味。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客观上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功利意识。对功利的强烈追求或功利欲望的膨胀使得大学生失去道德底线而敢于违法乱纪。大学生考试作弊尽管是违背考试纪律的不道德行为,具有极强的表演性,但通过考试作弊所取得的成绩则对自己是有利的。通过考试作弊,可轻而易举地获得好的成绩,不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有面子,而且可以参与奖学金、优秀学生及优秀班干部等方面的评比。西方哲学家罗素说:“人们的行为所以有害,或是由于无知,或是由于不良的欲望。”[4]强烈的功利意识取向或不当的欲望,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深层伦理因素。

三是责任意识淡化。责任,在词典中解释为“分内应做的事”。责任意识即责任感,也就是“自觉地想把分内工作做好的愿望”。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责任就是人自己本性所决定的,而不是外在结构力量的要求。责任的根据在自己,责任是个体“长大成人”的需要或结果。高度的责任意识是一切高尚的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毋庸置疑,学校教育,既要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品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有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责任感对国家、民族及个人的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担当责任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道德意志承担责任,也要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承担责任,还要对自己行为的不成熟承担责任。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就会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就会导致行为不检点甚至放荡不羁。大学生考试作弊则是责任意识淡化的集中体现,就是对自己学业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学校和老师的不负责任,还是对自己父母的不负责任。

四是道德自律意识弱化。他律与自律是大学生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阶段。依靠外在的社会教育和影响而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即是他律;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而自觉遵守,即是自律。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自律是一切真正道德原则的源泉,只有遵循自律的行为,才能真正达到道德的行为。他律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走向自律。从他律到自律,是道德境界的升华。道德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培养有高度道德自律的人。大学生自律意识弱化,就会在特定的情境中放纵自己的行为而作出不道德的行为和违法乱纪的行为。大学生考试作弊,就是自律意识弱化的结果。道德自律意识弱化,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是荣辱观颠倒。荣辱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正确的荣辱观,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及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和行为参照。考试作弊对有的大学生来说,是不以为然的,即把考试作弊的不当行为视为正当的行为,甚至考试作弊成功之后而心安理得,沾沾自喜。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至以耻为荣,是荣辱观缺失乃至颠倒的具体表现。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折射出大学生荣辱观出现了问题,即是非不分,荣辱颠倒。

从伦理角度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与诚实美德丢失、功利意识取向、责任意识淡化、自律意识弱化及荣辱观颠倒等道德品质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结业考试和等级证书考试,是高校大学生的常规行为。考试作弊基本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状况。道德品质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全貌。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或者说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是通过一个人的道德行为选择体现出来的。个体的道德品质的优劣,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体现出来并得到验证。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其道德品质不端的表现。

(二)考试作弊是大学生道德信念不坚定的结果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其道德品质不端的表现。而道德品质不端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道德信念的不坚定。道德信念是一种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相关联的一种道德认知。道德信念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种心理成分的有机组合。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的核心因素,是道德行为启动和坚持的保证。道德信念为行为的发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其得以坚持下来作了最深层的保证,同时也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动力基础。道德信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道德认知,它是推动一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它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道德心理层面看,道德行为失范或不道德的行为,“不是发生在道德准则上,而是发生在道德信念上,即不是发生在‘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这一问题上,而是发生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遵守道德’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上”[5]。当人们提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遵守道德”的疑问时,其实反映出人们道德信念的动摇或道德信念危机。道德信念的动摇或道德信念危机,是道德行为失范的内在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危机实质上是指道德信念危机。因为从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的角度来看,任何行为都是心理指令支配的结果,而在一定道德情境中支配道德行为发生的心理指令就是行为主体的道德信念。古人说的“行己有耻”,即是说在羞耻心的驱使下形成个人牢固的道德信念后,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并对自我的行为起到道德上的内检作用。

从道德评价角度看,“内心信念使人在道德评价上有‘慎独’和自尊的精神,能做到‘我知道我该干什么”[6]。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复杂表现之一,它是世界观与道德观的有机结合。信念不仅是一个人对世界观概念和道德观概念的真理性的认识,而且他自己准备按照这些准则和概念去行动。”[7]但道德信念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与不坚定的道德信念之分。道德信念坚定者,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果断决定,毫不犹豫地遵循道德规范,而且在复杂多变的或道德冲突的情境中能够辨明是非、善恶、美丑而克服内心的矛盾冲突,做出合理的道德行为抉择。而道德信念不坚定者,却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下就有可能背离自己的道德信念而作出异常的行为或不道德的行为。道德信念是所有道德行为能够发生的主观条件,道德情境是某一道德行为之所以发生的客观条件。而且道德信念将会随着道德情境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任何道德行为都会产生两个不同的效应:一是产生社会效应,因为道德行为总是要作用于他人或社会,产生或有利或有害的客观影响;二是产生反馈效应,因为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各种道德信念会反过来对行为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信息反馈对于行为人道德信念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念一般与稳定的认识、强烈的情感体验和顽强的意志相联系,然而,被人们称之为信念的认识观念,达到准则水平的道德信念也会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道德信念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坚持、修改到放弃的过程。”[8]当某人高尚的道德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赞誉反而得到漠视或嘲笑,其道德行为再认知的结果就很可能导致原有道德信念的改变而使其作出行为适应性的调整,在同样的道德情境中,该道德行为可能就不会再发生了;反之,当某一高尚的道德行为得到社会的应有肯定或赞誉,其道德行为的再认知就会做出相应行为指令的道德信念而得到巩固与强化,在同样的道德情境中就有可能再产生同样的道德行为。同理,当某人的不道德行为没有得到社会适时的应有谴责或应有惩戒,其平淡的信息反馈不足以引起其道德信念的转变,在同样道德情境中依然会发生同样的不道德行为。例如,某些地方发生的见死不救、麻木不仁的事件挑战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甚至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在他人的痛苦和危难中寻求快感的极端事件,都对人们已有的道德信念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冲击或瓦解作用。此乃当前所谓“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失范”等道德危机现象的现实根源。总之,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只有得到肯定性的确认,才有可能真正成为道德行为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促使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反之,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性的确认,人们就有可能在同样的情境中作出违背自己道德信念的行为或不道德的行为。

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中,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他们的道德信念缺乏坚实的理性基础,易受特定的校园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干扰和影响。由于道德信念缺乏坚实理性的支撑,就不可能是持久稳定的,往往经不起不良环境或错误舆论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或可变性。在考场的特定情境中,大学生考试作弊作为一种违纪行为或不道德行为形成一种氛围而得不到相应的制止或惩罚,或者说因考试作弊而收获优秀成绩、奖学金及优秀学生称号等,其结果所带来的信息反馈对大学生原有的道德信念产生了负面影响或侵蚀作用,从而在不道德信念的指令下,他们必然会产生考试作弊等不道德的行为。总之,考试作弊是大学生道德信念不坚定的结果。

三、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伦理学路径

在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的基础上,还要从伦理学角度进一步研究预防或弱化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路径或对策。

(一)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制度环境

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仅反映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无实效性的问题,而且反映出高校制度建设是否完善的问题。考试作弊的主体固然是学生,但把考试作弊行为完全归因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认知显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高校现行的管理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及奖惩制度等客观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不合理或不健全的学校制度是诱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外在客观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考试作弊,既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也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表现。因此,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既是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从哲学视角来看,制度是人类交往实践的产物,是与人的社会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存在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关系范畴,即制度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和活动方式的定型化、模式化和固定化,是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的规范体系。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把倡导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准则等融入到各项管理之中。在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中,高等院校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及时修订和完善校纪校规和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以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使他们养成自觉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9]。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就是要建立与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的、与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相适应的规章制度。高校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本着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教育规律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各种行为规范、文明公约和校规校纪等规章制度,并切实抓好具体落实工作。同时,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还要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学校制度是学校内部的“法规”,对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对引导和规范师生的行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通过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才能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人的道德行为管理需要外部的制度强制约束与内部的德性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才能确保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制度建设包括教学管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监督制度及奖惩制度等。其中,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全力整顿考纪考风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当前诚信意识还未成为高校师生普遍的道德自觉时,有必要使“诚信”要求上升为制度性约束,从而最终由他律走向自律。诚信考试、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等,应该上升到学校的制度层面,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根本规则。任何制度都是以道德性为基础而存在的,它们都蕴含着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一个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包含自身的道德性。“道德建设中自律和他律是统一的,而且他律优于自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更需要以制度性的他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道德建设必须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和惩罚措施作为保障。”[10]因此,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纳入到制度框架内,从而把社会倡导的道德要求提升为学校制度要求。优良的学校制度安排或者说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亦即把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要求贯穿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监督制度及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中,是十分必要的。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就是要把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对道德主体而言,学校管理制度伦理具有异己性,它不仅不为个体或群体的偏好所左右,而且对个体或群体的偏好、价值观起着矫正作用,学校管理制度伦理把人们纳入到一个制度所规定的道德秩序中,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具有同等的客观性。”[11]因此,合理化、伦理化的制度能够规范群体的行为,具有引导人向善的功能。通过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不仅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向善的功能,而且还为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创建良好的校园制度环境。

(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标杆。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到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事实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本身就是树立了新时期一种既具有民族精神又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每一个公民自觉奉行和实践的行为准则。”[12]从总体上看,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着的种种困境,根本上是由于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生活本身的极度混乱所导致,因此,解决学校的德育问题,也必须从改善社会道德生活做起。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目前,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入手,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校教育要注重于日常行为规范的说理性教育;家庭教育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正面教育且将学校教育内容加以生活化和实践化;社会教育则应侧重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道德氛围。建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荣辱观是行为主体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取向,属于道德人格和良心范畴。大学生能否真正做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不仅直接反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而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信念。罗曼·罗兰说,信念是人生的拐杖,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信念是形成知情意行的关键。“人们一旦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信念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就能坚定不移地选择正确的行为,并依据这些理论来判别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善与恶。”[13]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习惯。“一个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人,就能形成道德上的分辨力,从而在实践上产生道德行为上向善的无穷动力,成就一个‘大写的人’。”[1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德性是一种个体现象。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有助于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与建构,即荣辱观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石。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耻”的文化传统,又继承了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思想,同时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荣辱观作为一种评价机制,它立足于知耻心和道德良心,不仅具有较强的内省和制约力量,而且在荣与辱的两极对立中,促进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15]“荣”永远代表着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褒扬与嘉许,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积极评价;“耻”则代表着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贬抑与嘲弄,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精神打击。“知耻”是人之为人最起码、最基本的良知底线。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学生明荣知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不断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不断促进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从而逐步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道德品质修炼,提升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和终极目标,决定其他教育的性质和趋势。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直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6]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就是要启发大学生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良心,使其懂得运用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去衡量自己及他人的行为,进而“改过迁善”,树立道德理想,学会做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言行中的表现,是个人在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从道德品质形成的角度看,道德品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经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自觉地锻炼和修养的结果,道德品质的产生是一个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过程。或者说,道德品质是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双向互动的过程。一定的道德行为经常表现出来,就表现为具有稳定特征的道德品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两件好事便说他品德好,也不能因为他做了一两次坏事便说他品德坏。品德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一系列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品德是个人的一种心理自我、一种人格、一种个性。”[17]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各种良好的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西汉思想家扬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篇》)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使教育的价值诉求能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就要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修炼。加强大学生道德品质修炼,能够预防或减少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或能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个体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加强学生道德品质修炼,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又要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修养。实践证明,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和鼓励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是人类提升自己道德品质的两种基本形式。道德教育是从外部对人们施以道德影响,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部力量;道德修养是个体自觉在内心对自我进行的道德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内部力量。一定的德行只有经常反复性地进行,形成习惯,进而积淀成为道德主体的内在属性,才能成为道德品质。“在教育引导和修养功夫的交互作用下,经过不断地累积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以至凝结为内在的德性,也就是‘人格’。”[18]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侧重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大学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在方法上,要通过榜样引导、集体影响及自我教育等方法来加强教育。在道德修养上,引导大学生借鉴“内省”“自察”“慎独”“存心养性”“居敬穷理”及“践履躬行”等传统的修养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历来教育学者都承认人生而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因为人类的幼稚期相当长久,从出生到成年,需经历学习而成长发展。”在成长阶段的教育作用,便要预备两种方式:“积极的是导引价值方向,以发展善良的品格,培养正直的行为习惯;消极的则是抑制反价值行动的出现,矫正不合规范的行为。两者并驾齐驱,合而为价值趋向的成就。”[19]总之,要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和引导自我道德修养,使其不断克服不良欲望、意志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弱点,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

[1] 陈国敏.大学生诚信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12-114.

[2] 魏宁.对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理性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67-168.

[3] 郭光银.伦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92.

[4] 罗素.罗素的道德哲学[M].刘烨,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27.

[5] 阎孟伟.“道德危机”及其社会根源[J].道德与文明,2006(2):45-48.

[6] 余仕麟.伦理学要义[M].成都:巴蜀书社,2010:363.

[7] 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8] 韦义平.影响人数、影响途径对大学生道德信念改变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9-93.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0] 杜振吉,张利平.论制度伦理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54-57.

[11] 王家来.学校管理制度伦理论略[J].教育管理与实践,2011(2):29-31.

[12] 熊月之.荣辱观的价值与向度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67.

[13] 周中之,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14] 郭广银,杨明.社会主义荣辱观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15] 迟成勇.论荣辱观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8.

[16]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10.

[17]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2.

[18] 崔宜明.道德哲学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3.

[19] 贾馥茗.人格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34.

(责任编辑吴朝平)

EthicalAnalysisontheCollegeStudents’CheatinginExams

CHI Chengyong

(IdeologicalandPoliticalDepartment,NanjingInstituteofRailwayTechnology,Jiangsu,Nanjing210031,China)

Recently, cheating in exams has become comm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ating in exams is an immoral behavior from the aspect of ethical analysis. Cheating in exams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oral misconduct, and also the result of unfaithful moralit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college students from cheating in exams are as follow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system, to create good school system environment,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to cultivate good behavior and habit,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and to promote moral quality.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ating in exams; moral behavior; moral quality; moral faith

G641

A

1673-8012(2013)05-0052-07

2013-07-18

迟成勇(1966-),男,安徽合肥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哲学与儒家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作弊
作弊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好奇”的代价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没作弊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