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条件下对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初探

2013-04-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媒介思想

罗 蕾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3)

“新媒体”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P.Goldmark发表的一份开发EVR(录像)商品的计划书.1969年,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提到“新媒体”这一概念.“新媒体”一词开始正式出现,并逐渐影响全世界.特别是在校的90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1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说,从广义来界定,指依托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网络的新型信息媒介的总称.而从狭义来说,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由信源(信息源头)、信道(信息通路)、信众(信息受众)的规律作用链,以专业信息网络机构主导,以各种数字化信息处理终端为输出装置,依托数字化、网络化、平民化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网络,通过向大量用户大规模提供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获取经济利益.如网络电视、电话广播、移动媒体、数字电视均属于狭义的新媒体范畴.本文中的新媒体主要指广义的新媒体,主要包括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简易聚合、网络文学、移动电视等.力图探讨在所有人向所有人实时交互传递个性化数字信息的传播媒介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 新媒体的特点

2.1 前所未有的互动性

传统的以报纸、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将信息通过记者的收集成为新闻后传达给受众,受众仅仅是被动输入.而在新媒体条件下,不仅将受众对新闻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评论和交互式的方式即使反馈给记者,同时每个计算机面前的读者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形成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使得在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呈现网状结构,并且由于实时性的交互,使得传统的传媒精英对传播主题的掌控被打破.

正是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使新媒体的阅读方式在近年普及较快,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1年中国18—70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其中数字阅读接触率相比2010年上升5.8%,增长率17.7%,在接触传统和电波媒介时间减少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是使用手机阅读、电子阅读等方式.

2.2 海量的存储信息

首先,从新媒体的内容看,由于网络最突出的一个优点是鼓励链接,也就是简单地指出完整的信息在网络上的原始位置.这使得新媒体的信息呈现网状,一个链接会导致多个出口,将海量的信息网罗起来.其次,从新媒体的形式上看,新的传播技术能够在新的媒体平台上把传统媒体的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复合起来.使得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在文字传播的同时进行视频传播,并且存储,进一步产生海量的复合信息.

2.3 个性化的服务

新媒体条件下,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获取信息的媒介,并且随着RSS订阅和微博等方式和平台的大量使用,每个用户可以打造个性化的平台,实现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个性化的精确传播,使得“个人化精准传受”成为现实.同时,在新媒体条件下,也产生了服务的个性化和需求的多元化.

3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从2008年开始,“90后”群体逐渐进入大学校园,目前,“90后”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也成为最近几年青年研究的热点.

国内较专业的调查公司零点集团提出“90后”的四方面的行为特征:一是拟成人化.从小就习惯于用成人的方式来思考和做事,讲究双赢和互惠,渴求物质,但明确光鲜、富裕的生活要付出代价,超乎年龄的讲究实际.二是一心多用,崇尚集成体验和自我娱乐.三是追求激情体验,更有行动性和冒险精神,喜欢极致体验和快节奏的体验方式.四是松圈主义,“90后”不像多生子女那么有团体意识,也不像“80后”那么自作主张,他们喜欢圈子,但不代表他们乐于听从组织的要求.

“90后”的这些特点为高等教育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提供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4 新媒体条件下对“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

4.1 新媒体条件下德育教育最便捷的交流方式——即时通讯

根据第30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2年6月,即时通讯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应用,占用率达到网民总体数量的82.8%,用户人数达到4.45亿,半年增长率7.2%.“90后”大学生使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成为他们重要的交流方式.“90后”大学生通过实时或非实时的与教育者讨论有关问题,又能组建学习讨论群就某些问题开展深入探讨,并且更重要的是即时通讯工具可以采取匿名方式进行讨论,在合理管理的前提下,这种方式能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得学生中的隐性问题得以暴露,便于教育者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沟通渠道急速拓宽.

4.2 新媒体条件下德育教育最新生的交流力量——博客、微博

截至2012年6月,网民中个人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比例为65.7%,微博的使用率已过半,达到50.9%.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大学生是使用博客和微博最活跃的群体,广泛利用博客和微博发表观点、记录生活、展示自我,将德育内容以博客和微博方式进行传播,吸引学生们的点击和关注,达到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教育效果.

4.3 新媒体条件下德育教育最新兴的交流途径——移动通讯

从2011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这种移动的手机终端满足了大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

5 新媒体条件下对“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

5.1 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90后”群体成长于相对宽松的氛围下,对于教育的民主化和平等化的需求较强,这决定了教育者在工作理念上,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文关怀,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用平等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改变教育者“高高在上”和说教的教育方式.要站在社会的高度、时代的前沿,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客观的评价“90后”.

5.2 建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模式上,提出要建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的效果放在首位,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代结合,与社会现实结合.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建立在需求理论基础上的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最后,还应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5.3 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除传统的德育工作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应加强“90后”心理知识的教育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并且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德育教育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1〕王诚.通信文化浪潮[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张兆文,陈清波.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机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3〕程花琴.“90 后”员工管理探析[J].领导科学,2011(26).

〔4〕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5〕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6〕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7〕周国莉.从90后的心理特点看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消费导刊,2009(2).

〔8〕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9〕高桂云,孙义兰.注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J].社科纵横,2008(12).

〔10〕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4).

〔1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媒介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