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2013-04-02霍红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3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人类

霍红阳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霍红阳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培养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提出、内涵、特点与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并从创建文明社会角度对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实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意义;途径

1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界说

1.1 生态意识的提出、内涵和特点

1.1.1 生态意识的提出与内涵

生态意识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产生于20世纪后期.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用自身先进的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一方面,大肆开发自然资源,以致出现了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失衡现象;另一方面,无节制地向自然排放工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以致出现了大气污染、土地污染和水资源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83年,俄国学者B.基鲁索夫提出“生态意识”的概念,认为“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和自然关系问题方面反映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问题的诸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和”.[1]我国有学者认为生态意识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的哲学反思,是对现代科学发展成果的概括和总结”.[2]著名生态哲学家余谋昌先生认为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3]

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意识是环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生态意识作为意识的子范畴,是人们处理人类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生态意识就是生态存在的反映,即人们对所处的生态系统的反映.

1.1.2 生态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即为大学生群体对生态系统的基本认识.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就是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妥善处理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1.1.2.1 全球性

生态意识的全球性即意味着生态意识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意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要求同为地球公民的全世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维护全人类的生态利益.因此,各国人民都应把树立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1.1.2.2 长期性

生态意识的长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生态意识培养的长期性与生态意识意义的长期性.一方面,生态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生态意识所关注的是长远的生态意义,更多地着眼于未来,强调现在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必将会对未来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1.2.3 综合性

“生态意识的主体是人和社会,客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4]综合性特征首先表现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生态意识不仅反映了人和社会,它还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它所强调的不是单个生态现象,而是各个生态现象组成的系统,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客体的多样性导致综合性.各地区的发展方式与发展阶段不同,所以人与自然关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生态意识要求在改造客体时充分考虑这种多样性,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生态系统.

1.1.2.4 意识形式性

传统的意识形式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而生态意识则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变自然时应该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离开生态系统的支持,人类的生产生活将无法得到保障.生态系统的潜力就是经济发展的潜力,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社会的经济也会丧失发展的潜力.因此,“生态意识要求把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限制在某一历史时期生态容许的限度内,要抵制无节制地向自然进攻的倾向”.[5]

1.2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1.2.1 生态忧患意识

生态忧患意识就是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而产生的一种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担忧.生态系统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威胁到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破坏了大自然,就等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6]

1.2.2 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道德意识就是“要求人们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和思考判断生态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6]生态道德要求人们在对待生态的态度和行为上遵循一定的规范与原则.不仅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讲道德,而且也要对生态系统内的非人类存在物讲道德.生态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观,它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扩展到了自然界.

1.2.3 生态参与意识

生态参与意识即每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全民都应该参与到保护生态的实践中来.培养生态参与意识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大学生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自觉地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

2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意义

2.1 大学生生态意识对文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9]

当今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文明社会.文明社会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在文明社会建设中,处于突出位置的就是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注重以人为本的同时也要注意以生态为本,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当代大学生是未来文明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意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生态意识的主流,也影响着未来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未来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生态意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才能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2 大学生生态意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思想动力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不仅体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还体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指导作用.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是基于客观的生态存在而产生的,同时对生态建设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生态意识能够驱动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责任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使大学生在自律的作用下自觉地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建设者,其生态意识必将指导大学生建设者积极地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化建设等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实践活动,改进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生态意识由此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思想动力.

2.3 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而人类在过去的生产生活中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不注意保护自然,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至于造成了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恶果.因此,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全力打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创建文明社会的直接受益者”.[8]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大学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主要推动者.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充分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因此,可以说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3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途径

3.1 开设生态知识课程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生态课程,通过将生态学习设置成必修课,增强学生对生态意识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课,将生态环境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将生态环境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

通过课程的设置,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教育,而只有通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才能使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使他们摒弃不良生活消费方式,养成良好生态文明习惯,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3.2 更新生态价值观念

传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使当代大学生摒弃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实现自身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

要更新生态价值观念,首先,要改变大学生头脑中业已形成的包括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内的错误观念,倡导人与生态系统平等相处、共存共融;其次,要改变大学生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娱乐观念,提倡绿色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鼓励其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使大学生认识到,在不断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避免自身消费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3.3 开展生态社会实践

首先,在高校内部成立环保社团,将环保社团当作学生开展环保活动的载体,积极开展环保社团公益活动,扩大环保社团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其次,对生态环境进行相关的考察调研活动,使大学生在生态实践中切实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现状,切实感受到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自身的生态责任意识,促进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与增强.

3.4 生态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就是在德育中突出生态道德的重要地位.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生态道德观,要求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仅对人讲道德,还要对生态系统讲道德,宣传“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的生态价值观念.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其生态意识的培养,对于整个公民生态素养的提升,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1〕〔5〕[苏]基鲁索夫.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化相互作用的条件.哲学译丛,1986(4):29-36.

〔2〕李万谷.现代科学“生态学化”和社会生态意识.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9-13.

〔3〕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37.

〔4〕余谋昌.生态意识及其主要特点.生态学杂志,1991(6):31.

〔6〕〔8〕〔9〕王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少年环境保护教育浅谈.山东环境,2002(3):59-60.

〔7〕张文静.公民生态意识的价值和培育途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10):7-9.

〔10〕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北京出版社,1999.51-58.

G645

A

1673-260X(2013)07-0195-03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人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