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
2013-04-02张启树马建平
张启树,马建平
(安庆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论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
张启树,马建平
(安庆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通识教育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对通识教育理解不透,出现课程结构不合理,“核心课程”开发不够,课程管理混乱等现象.需要重新领会通识教育内涵、设置“4+1”的课程模式,加强核心课程、综合的课程、主题研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强化教育经典导读,注重隐性课程建设.
教师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一
“通识”一词,在英语里是General Education,具有全体、广泛、全面、总和、综合之意;在汉语中,“通识”具有广泛了解、全面知道、综合性分析等等含义.如果更进一步讲,“通识教育”就是全才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和谐教育、素质教育.[1]从近代西方提出通识教育的历史悠久,至今已将近两个世纪了,适应“通识”教育一词有两种:一种是指称大学里整个办学思想或者观念方面,还包括了非专业性的教育.另一种是指称间接为学生日后的职业活动等作准备工作的那部分教育.[2]作为教师教育的一种理念、目标和模式,通识教育除了知识教育以外,更应该重视的是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人性教育,从而走向“全人教育”.教师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养成高尚的人文精神,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让学生领略人类辉煌的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数学与自然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注重人格塑造和价值重建,它将着力于教师教育培养全人目标的实现,着力于直面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远景.
在我国以往的教师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单一,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有很大缺陷.这是因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们采用了前苏联的大学体制,本科一年级就进行专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科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形式.大学本科的培养模式要逐步走向淡化专业的模式,针对低年级的培养应该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针对高年级的培养应该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同时继续实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批判能力、理解数据的能力、社会分析和历史意识、价值判断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给大学生发展个性、发展能力提供时间和条件,将来到中小学后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其次,师范院校课程结构不合理.很多师范院校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上向综合性大学看齐,恰恰放弃了教师教育自身的优势,是得不偿失的.第三,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师德意识的养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社会走向了多元,一些消极影响也随之产生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商品经济文化、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激起了人们空前的致富愿望,一些人陷入了迷恋金钱、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权利的泥潭.教师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只不过是把进师范院校当作一种权宜之计.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存在师德教育的空洞,一位一线大学教师曾经说过:“在丧失精神培养或者在培养虚伪和盲目精神的时代里的教育,其贻害必定达数十年或者上百年之久,民族所遭受的损失是历经数代优秀赤子之力也难以挽回的.”[4]究其原因,教师教育机制中缺乏人文关怀和道德责任的教育是长期以来的痼疾.
二
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是针对日趋专门化的专才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或专门教育(Special)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打破专门化的狭窄心灵,完善学生的身体、心灵及智能,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享有美好的生活.
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和学生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因为学校缺乏对其工作的激励和回报,导致教师工作热情下降,甚至仅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来授课.从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用化”、“技能化”和“拼盘化”的倾向,由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未同步跟上,或者“半路出家”,往往对通识课程一知半解,再将之传授于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通识课程在管理上趋于弱化,课程比例偏小.目前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必修课约占总学时、总学分的35%左右.[6]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选择课程的标准还是以实用为主,主要学习那些对自己就业、考研价值较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直接对学生的将来的职业服务的,因此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学校对此类现象束手无策,听之任之,容易使通识教育流于形式.
在国外及港台地区,通识教育在组织机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香港和台湾的大学都成立了通识教育学会、通识教育部或通识教育中心,以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及推动通识教育的实施,负责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
三
总体上看,我国教师教育在通识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各种类型的学校都在积极努力,试图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师教育的通识课程方案来.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要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经验,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形成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观.目前,在我国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1945年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多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并非是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社会生活中所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7]P523
其次,优化整合课程,设置“4+1”的教师教育通识课程体系.为了避免通识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达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要建立“4+1”教师教育课程,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的思路是一年级设置“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具体做法就是在保证核心课程(必修)的基础上,适量开设一些综合课程(选修),这两类课程知识性更强,重视形成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二年级开设“经典阅读和主题研讨”(限定选修),这类课程重视思维能力的拓展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整个通识教育过程都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因为隐性课程不是反应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的,但是它是一种由实际开设的通识课程引发的校园文化的提升,是一项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加起来就是“4+1”.
(1)核心课程.用核心课程的模式来进行实行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是目前大家认可度最高的方法,斯坦福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概论计划、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等.
(2)主题研讨.采用主题课程,选择若干反映某领域精华和思维方式的主题,深入进行研究,能够达到掌握课程精髓的目的.比如教育公平与妇女教育,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大学理念的历史流变等等.再比如皖江文化研究、黄梅戏的戏剧文化、桐城派文化等等,以主题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多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养成,形式多样灵活,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再次,对教师教育实施通识课程体系,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是教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与更新,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教师本身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当前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素质.具体来说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陶冶,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掌握,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从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进行学习的能力.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通识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诚然,教师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除了承当教师教育的机构着力在以上几个方面努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也需要其他阶段的教育改革的配合以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如高考制度如何改革,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如何扩大社会就业面,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等等.
〔1〕李定仁,王鉴.大学“通识教育”三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3(2).
〔2〕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4〕张友刚.高校人文教育势在必行[N].光明日报,2005-12-05.
〔5〕胡显章.走出“半人时代”:两岸三地学者谈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张东海.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J].复旦教育论坛,2008(4).
〔7〕黄进.大学理念与通识教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6).
G645
A
1673-260 X(2013)10-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