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明清时代的戏剧文化对高校的教育价值
2013-04-02何佳
何佳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论元明清时代的戏剧文化对高校的教育价值
何佳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当西方戏剧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当时,一些戏曲界人士对古旧的剧目不足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甚为不满,因此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 “时事新戏”.文学是生活的写照,文学作品在某一时期出现一定的特征,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本文通过对元明清时期的戏剧文化进行解读,并对其发展轨迹进行追溯,深入研究在特有的历史背景下的戏剧文化,并阐明其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
元明清戏剧;戏剧文化;古代文学
1 元明清时期戏剧特点
1.1 元戏剧
金末到元大德年间近百年的时间,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到元朝后期,中心由大都转移到杭州,代表人物有郑光祖、宫天挺等.元杂剧的特点有:(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2)一人主唱.(3)曲、白、科和题目证明组成的基本形式.
1.2 明戏剧
弘治、嘉靖年间,明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年间到达了杂剧的高潮期.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两大部类组成,代表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在他们的影响下,明杂剧形成了一个宫廷派创作团体.在创作倾向上,元杂剧打破了风花雪月、神仙道化的狭隘局面,思路不断拓宽,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了很多.
1.3 清代戏曲
清代戏剧以前期为盛,可视为明代戏剧的延续,但创作的生气已有所衰退.明末清初的李玉、李渔,前者多迂腐的说教,后者则偏于单纯的娱乐.乾隆以后,戏剧开始出现雅与俗两极分化的倾向,要么执意追求雅化而脱离现实,成为直供阅读的案头剧;要么完全走向民间,与地方戏融为一体.清代中期戏剧数量和品种不少,但很少能与前期大家相提并论了.
2 中国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元杂剧,中国戏曲第一个高峰期.古代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其统治者对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大草原,人烟稀少有关.由此,这样的文化土壤便催生了戏曲文化的繁荣.元杂剧的特点,结构上为曲辞(用来唱)、宾白(用来讲)、科范.一般为4折再加上一个楔子(不一定有),最后正名(题目正名,对整个剧本内容进行概括.形式有2句或4句,一般以最后一句作为题本的剧名.)这就是元杂剧的基本模式.每一折由套曲(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组成的形式用来唱)、若干宾白和科白(剧本中对演员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提示词都在括号内)组成.元杂剧的角色:旦、末、净(一般男性人物居多)、杂.元杂剧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只能是正旦或正末.以正末为主唱的称之为末本.北曲杂剧,篇幅较短.元散去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写景咏物、怀古咏史、山林隐逸、男女风情、唱酬赠答、现实政治等等,在元人的作品中得到了表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探视归隐的题材.元曲在体制上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可以用衬字,也即曲子本格之外的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运用,使曲子更加口语化,俚语话,曲意也更加活泼、显豁,其次元散曲以元代北方话为依归,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押韵时无论小令、套数均一韵到底,用韵较密,不必重复,一般平仄可以通押.第三是对仗和叠字的运用.对仗在元散曲中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元代,文人的地位比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文人进身之阶的科举考试曾长期停开,大多数文人或入仕无门或称为一介小官吏.在不得意中,元代文人不断地反思历史,思考现实,对人生经销深入的哲理思索.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帝王的反复无常,仕途的险恶,表现出对政治的厌恶与逃避.咏史是元散曲中另一重要的题材内容,而元散曲中的咏史,往往与叹世归隐想联系,在对历史的沉思、感慨中,表达他们对人民的认识,对历史的评价,表现愤世嫉俗的心情,旷达的情怀.元代散去创作的成功,它在艺术上的独树一帜,为散曲在诗坛挣得了一席之地.元杂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积累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戏曲工作者,甚至影响了当代的话剧、歌剧、舞剧、电影、电视剧的创作.
明清时代的传奇是指南戏发展之后形成的,取材与唐传奇有关,用南曲演唱的长篇戏曲作品、文绉绉的杂剧只能一个人唱,传奇和南戏任何角色都能唱.它在南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题材范围扩大,不单写家庭婚姻,还写历史兴亡、朝政民生、英雄故事、忠奸斗争,甚至把身边的社会直接表现在传寄中.明清时代传奇分为两派,一派以汤显祖为首的文彩派(临川派),代表作《牧丹亭》.另一派为沈璟的曲学理论.明杂剧,剧本结构随意伸缩.明未汤显祖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富哲学气质的作家,其作品有“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牧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临川四梦”前两梦写情,重心是情场,后二梦是写政,重心是官场.这四本书都有梦的情节,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梦中.被誉为古典曲学的集大成之作的王骥德《曲律》,这部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戏剧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结构、角色、语言、音律、声腔等等.吕天成《曲品》,被誉为明代批评传奇的第一部专著.
从总体上说,清代的戏曲侧重文人化、案头化.从“唱不尽的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这一语句足见清朝的戏曲在逐步走向抒情化.明未清初以苏州派为核心,“苏州派”是指活跃在明未清初的苏州地区以李玉为代表的一些来自于民间的作者.这些作者的特点是,远离朝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戏演戏就是是他们的职业,而且这些作者多数是高产的作家,所写出的戏剧非常适合演出,其代表作品有《清忠谱》、《十五贯》等.
在国外,与中国并称的四大戏曲的古希腊、埃及戏曲终现在已经难觅踪影了,而中国政府现在已经在加大力度保护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的古希腊戏曲,但在中国,随着大众消费口味的急剧变化,戏曲如同纯文学一样深受挤压已经一件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国的戏曲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出现,近年来影视文化都从古典戏曲文本中吸取原始素材便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如何能够继承和创新中国戏曲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形成文学形式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挠不过去的时代使命.
当今的一些学者对于我国的艺术过于轻视了,没有意识到我国的戏剧专业对于世界的艺术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其发生形式丝毫不亚于意大利的发声形式,而这一论点是得到世界级的专家认可的.俗话说“家有千担外有戮”,自家的好东西自己不晓得,外人却知道得很清楚,这,就是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处境.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将戏曲纳入到教学中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是教导年轻人认识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信力的有益举措,将使戏曲得到有力的普及和传播.
将大学课堂的戏剧作为一个传统的立场阐述和传播文化遗产.大学课堂戏剧老师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歌剧专家和学者.但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歌剧艺术的标准.教师教学的本质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但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质量,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以几何级成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知识.
3 元明清戏剧对高校教育的价值
元明清戏剧文化对高校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元明清时代的戏剧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残暴、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为主,倡导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畏强权,勇敢地站出来,为美好和平的生活而奋斗.元明清时代的戏剧主要价值在于其对伦理道德价值的教化,这些戏曲文化恰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暴,反封建礼教,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败,不但体现了人们当时生活的情形,还体现出人们生活所迫,穷苦的日子,让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积极向上,奋力求生的欲望,演绎出了人们的人情世态.
元明清戏剧文化主要包括两大类:(1)反对封建迫害、敢于反抗、不畏强权、呼吁政治清明等题材,主要表现了人们要求惩恶扬善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还包含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等思想.其中《窦娥冤》、《逼上梁山》都是这类题材.(2)反对封建礼教、向往婚姻自由、要求男女平等这一类题材.这类题材主要以爱情为主题,多数赞扬女性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追求自由爱情.主要以《西厢记》、《牡丹亭》等为代表.
正因为元明清戏剧文化拥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说,其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德育教育方面.而其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3.1 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
元明清戏剧文化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历史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自觉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中国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的原因,发挥了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类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依恋之情深深珍爱的增长.这些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凝聚力,激发了无数次,最终整个国家认可的社会心理,升华爱国意识,因此它也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它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这些历史文明,可以使学生勇于学习,勇于创新,让学生可以更加关注元明清戏剧文化,并培养学生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2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德
元明清戏剧中包含了很多美好的道德品质,如窦娥的至死不屈、包拯的公正廉明等,这些都可以应用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工作观、价值观.如元代关汉卿的著名戏剧《窦娥冤》,其中主要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政治的腐败,控诉统治者“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行为,大力赞扬窦娥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人民反抗压迫、积极斗争的精神.《窦娥冤》中关汉卿大力赞扬的至死不屈、积极抗争的精神可以为高校教育树立一个正直、向上的心态,使学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其中对政治腐败、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行为的批判与控诉,也对高校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以及职业道德教育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于在大学里推广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帮助.
3.3 元明清戏剧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丰富其知识积累
元明清戏剧拥有传统戏剧的悦耳动听,有音乐美;动作细腻,追求形体美;节奏铿锵,念白体现了韵味美.学生们置身与这样美好的意境中,其审美情趣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而且,元明清戏剧中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大量元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文化的熏陶下,对历史、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吸收,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在兴趣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知识的无穷,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美的享受.
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其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保护传统戏曲遗产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继承和传播的天然优势与特殊功用.
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传播的专业,需要培养人才,从而促进社会戏曲艺术的进步,此外,由于高等教育有着较好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改变戏剧人才后继无人的局面.本文认为,教师需要深刻和广泛地理解戏曲文化的,也围绕戏曲艺术的固有特性,从既定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传授学生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相应的表现技巧,也宣传艺术思想,通过高等教育这一培训机制,加深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深厚感情,不能因为戏剧课程鉴赏课只是一门选修课,放松对教学质量的标准和要求.
4 小结
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乐教”之“乐”,有着文化谱系上的家族血缘关系与传承关系,“大团圆”是“乐”之文化属性——“和”所型塑的景观;“中庸理性”的行动取向和对立转化的致思方式,是指导叙事、消弭冲突的“文化之法”.概而言之,曲之为“曲”,是大传统文化的“乐教”观与小传统文化的民间趣味及其时代精神的高度综合体.这是中国戏曲观众和剧作家的审美认识在道德层面上的起伏,也是中国古代戏曲在艺术层面上的发展进步.而在高校教育中,特别是高校德育教育中,元明清戏剧的价值也不容忽视.在高校推广戏剧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知识储备,意义重大.
〔1〕邱和兰.试论《红楼梦》黛钗爱情悲剧[J].现代语文,2012(6).
〔2〕王薇.明清戏剧中的女性心路历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1).
〔3〕魏亚.论中国戏曲艺术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7.12.
J809;G64
A
1673-260 X(2013)10-01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