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2013-04-02陈健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9期
关键词:分组体育教师形式

陈健

(合肥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陈健

(合肥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为了促进新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践经验总结法和专家访谈法,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运用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的观点和案例,论证了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十年改革的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结果表明,十年来,我国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改革;十年;回顾

学校体育必须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会如何进行体育学习.因此,新体育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体育学习方式,而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型,即由探究普适性的体育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体育教育意义.鉴于此,本文重点阐述近十年来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巨大变化.

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关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樊临虎认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体育学习目标,围绕一定的练习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实现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构[1].具有多维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师生交流的方向可以把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两大类;按照参与教学组织形式对象与数量结构不同,可以分为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形式.其他还有如队列教学、三段式教学、四段式教学、情境教学、情景教学、游戏教学、选项教学、模块教学和俱乐部教学等不同的组织形式.每种组织形式都有一定的优点,在特定的时期具有很大的价值,例如,自夸美纽斯创建了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重要途径.也使体育教学走上了科学化道路.这些组织形式都有值得继承的地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存在一些不知之处,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

可见,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对完成体育学习目标,实施练习内容、对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发展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体育学习质量的高低,是体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体育教师业务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反映,更是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体现.

2 新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变化

新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在继承了传统的优秀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剔除了诸多不足之处,发展了众多新型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育部的调研结果表明,80%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或“较大改善”[2].汪晓赞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有79.8%的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大”或“较大”的变化,7 8.9%的体育教师“注重”或“比较注重”创造性地实施体育教学[3].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存在的不足和新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们都有较全面的评价.

2.1 专家学者们的评价

樊临虎指出,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是以体育教师为中心构建的,是“教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学生严格按照教师指令,按部就班刻板地进行体育学习.而当代新的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组织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探索性,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主张的是学生自律自主地进行学习,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这对改善体育教学的氛围,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增加了学生互相交往的机会,使体育教学活动在集体的情境下进行,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关心,对社会技能习得和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视,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体现,使得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走向“教”与“学”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这正如胡永红、周登嵩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体育课要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要按照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体现灵活多样、因需而设,反对传统、呆板、统一和封闭[4].

2.2 一线教师们的评价

一线教师盛茂林深有感触地说:“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分组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同一班级的体育课内进行不同的分组教学.男女分组或者根据课的内容分组,然后再进行轮换.这样有利于变大班为小班,容易因材施教,克服场地、器材的缺乏,增加活动的量与强度.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依然有它的致命缺憾:太整齐化一,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像我们的教案能够精确到跳高一次需要多少时间,滚翻一次需要多少时间,两个组每组三十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少练习,根本没有涉及与考虑到学生作为体育课的主体他们有什么时间需要、内容需求.学生所要干的就是听老师的话,认为老师永远是对的,师道尊严、尊师重教,所以循规蹈矩.[5]”

罗炎老师认为,这种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被大家视为常理,以为就该如此,这样反而成为开展新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最大障碍,成为落实新课标精神的最大阻力.例如,一堂课的结构被机械地分为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一堂课的内容也被机械地分为新授和复习课;而准备部分又通常是队列队形和徒手操练习等;对动作教学的步骤又一般分为讲解、示范、学习动作、技术、纠正错误及复习练习等,且运动负荷也只能在一个指定的标准内.每一种程式都有它的合理性,但从总体而言这一系列要求统统要实施,这就导致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异常死板、凝滞,教师组织艺术的发挥也就势必受到很大的限制[6].

盛茂林和罗炎老师等人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实际上,三段式或四段式是建立在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的,其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将其唯一化或标准化的思想和做法.因此,在继承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基础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7~9年级,特别是高中,可实施按年级男、女生分班选项上课.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男女生各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如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等.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将两个平行班放在一起排课,然后将两个班的男生由一位老师上课,女生则由另一位老师上课.除此之外,在高中更是进行了模块教学组织,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将学生自觉、自愿选择的练习需要划分多个模块进行组织教学.具体模块则根据学生的需要划分,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田径、武术、体操、游泳、舞蹈、健美操、攀岩等都可以设置模块,如果对某一模块领域学生没有需要,则不用设置.这种组织形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用要求学生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容易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从而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很显然,这种做法大大方便了体育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因为男女生的差异较大,男女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有时会大相径庭,新课程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部分案例介绍

在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中,新体育课程改革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相关成果层出不穷.

马凌老师在实践中曾经做过的具体案例值得借鉴.例如,进行投掷教学,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组织形式容易导致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马老师采用了选择性的组织形式,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练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7].

李国锋老师创编的八大新型体育教学方式中,几乎都体现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多变,其中的“体育乐园”、“游戏超市”、“自主选项”、“小组合作”、“小组创编”和“师生易位授课”等就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新意[8].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张知友老师为代表的一线教师对小学体育课的新型组织形式就非常情有独钟,他的带有诗意的经验总结“组织语言似春风,内容形式像暖阳,鼓励表扬加应答,春雨润物促长成.[9]”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罗炎老师在指出传统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之后,他在新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积极创造新的组织形式,他提供的一个案例叫自然过渡式.此案例主要表现在改变过去体育课结构的机械划分,在准备部分,不再像以前那样按基本队列——基本体操——专项练习活动的模式来进行,而是采用和基本部分主教材设计相直接联系的内容或是根据基本部分主教材设计成专门性的游戏辅助练习或专门练习,使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有时甚至看不出时间交叉的界限,在结束部分也是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进行设计.因此整节课的各个部分形成了自然过渡,联成了一个整体的效果,这种设计打破了原来的框框,为体育教师发挥教学组织能力提供了可能.

从区域来说,新体育课程改革很好地实现了点面结合,带动了各个地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发展.例如,宁安市就突破了以往的体育课教学固定的格局,开创了一个亲切和蔼、灵活宽松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课中除了采用指令性集体练习形式外,也采用了非指令性的结伴练习形式,同时也强调了学生个体自由发挥的练习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发展能力的广阔时空,在练习中注重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让学生显示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等等.

上述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它们之间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如自然班分组后进行混合分组,然后进行性别分组.而兴趣爱好分组、性格分组、友伴分组等是一种心理分组,是从学生心理方面发生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分组的一种形式,也是性别分组的基础上再分组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体育课堂教学既有按自然班也有按选修班等组织形式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按照自然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按照选修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与环境不同,目标各异,在选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时也不应千篇一律,否则单一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抹杀了体育教学的复杂性,也不能反映出体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必须对每一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学校的环境和条件,找出适合自己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4 结束语

上述可见,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已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日新月异地创新,只要突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的固定程式,就能出现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新型多样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将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示在体育课堂中,这种形式呈现出一种不断变换、创新的动态结构.这些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必将能够有利于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有利于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发挥,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组织效果的提高,从而对新课标的实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必须要重视并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综合进行,以达到促进有效教学,使体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十年来,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保证了体育教学改革得以顺利、有效和深化,促进了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随着新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将正如毛振明教授所预测的那样,其总趋势会向多样化、综合化和个别化方向发展[10].也一定会向有利于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方向发展.

〔1〕樊临虎.关于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33-153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意见统计分析报告[Z].2007.

〔3〕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62-68.

〔4〕胡永红,周登嵩.论有效体育教学的特征[J].运动, 2011(01):6-7.

〔5〕盛茂林.我国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J].现代企业教育,2007(03X):144.

〔6〕罗炎.体育教学的组织方法[J].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0(1):69-70.

〔7〕马凌.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3(2):4-6.

〔8〕李国锋.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方式八创新[J].体育教学,2004(1):17-18.

〔9〕张知友.小学生体育教学组织四注意[J].中国学校体育,2008(4):45-45.

〔10〕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G807.4

A

1673-260 X(2013)10-0122-0 3

猜你喜欢

分组体育教师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分组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