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信息下的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2013-04-02谢伟杰
谢伟杰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经济法律系,福建 福清 350300)
非对称信息下的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谢伟杰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经济法律系,福建 福清 350300)
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融资主体的融资成本高,融资主体的自由度得不到满足,融资机制的规范度不够等,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涉农专项资金、社会支农资金、信贷助农资金不能有效动员,并进而影响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为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我们可以建立和完善农村征信体系,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发展农户贷款担保组织和乡村银行,增强融资主体的自由度;设计多边的合理的契约,以规范融资机制.
非对称信息;农村;金融市场;效率
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明显改善,但农村金融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 非对称信息理论和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1.1 非对称信息理论概述
理想化的市场经济应是交易各方均能无偿地获得各方面信息,并据此做出最优的选择,也就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是市场信息的完全拥有者.这种情况下,市场遵循价值规律而运行,即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的作用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当价格调整到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市场便达到一个理想的均衡状态,同时资源也得到合理配置,市场是有效率的.[1]但现实中交易中的每个人拥有的信息一般是不同的.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而有些成员却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甚至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这就必然存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有可能为获得更大利益,道德风险问题;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并只能根据所掌握的少量信息进行决策,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问题.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三位经济学教授以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2]这几年,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是经济活动研究的重要领域,为深入了解农产品、金融服务以及消费品和广告业的某些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信息不对称在农村金融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信息劣势方不能做出正确决策,导致农村金融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
1.2 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分类
1.2.1 农村金融市场上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农村金融市场是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市场上贷款者一般是指农村金融机构,借款者一般是指农民、农业生产者.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的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情况使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农村金融机构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一般是贷款者.农民为了生产就要筹集资金,购买农具、化肥、农药、农机设备等生产资料等,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一般是借款者.他们的经营情况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农民由于文化素养比较低,再加上农村信息传播渠道比较有限,大多数农民不能充分拥有所需的各方面经济信息,不懂得充分利用农村金融市场,体现为借款者的信息不完全,导致选择银行的盲目性.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信息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具有季节性、零散、小规模的特点,信息量的把握难度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民的金融需求信息方面的把握也是不充分的,从而增加农村金融机构交易成本,影响农村金融市场效率.
1.2.2 农村金融市场上不同阶段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因信息不对称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前和交易后.在交易前,信息不对称将会造成农村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风险高的人因资金紧张往往是最积极寻找贷款的人.这样,风险低的借款人会觉得利率太高而放弃贷款,但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来自那些积极寻求贷款的人.最后的结果是银行难以分辨借款人的优劣,从而拒绝借款人的请求.这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事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表现,即“惜贷”和“慎贷”现象.
在交易后,信息非对称将会导致道德风险.交易后信息非对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融资协议签订后,借款人不按照协议规定把资金投入指定项目,而是挪做它用;另一种是指项目完成之后,借款人向投资者撒谎,隐瞒真实的赢利信息,对借款人的谎言要么很难证实,要么就要承担昂贵的状态检验成本.也就是说不对称信息可能指某些参与者的行动,也可能指某些参与者的知识,前者称为隐藏行为,后者称为隐藏信息.而农户贷款中的道德风险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农户借贷资金的使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农户很可能将借贷所得的资金用于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也可能用于自己花销,二者都加大了违约风险;其次,农户自身的信用意识淡薄,很可能形成“赖皮账”.此外,由于之前金融机构的封闭性竞争,许多农户多头开户,多头贷款,这也加大了银行与农户间信息不对称问题.[3]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行,导致市场效率低下,甚至完全无效率.
2 非对称信息下的农村金融市场效率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目前农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制约我国农村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交易效率、资金配置效率.
2.1 信息不对称对农村金融市场融资交易效率的影响
交易效率通常被界定为交易主体在开展交易活动时的投入——产出关系.[4]交易效率是特指一定时间内一个区域经济体中交易活动(与商业活动相联系)或业务活动(与行政活动向联系)进行的速度快慢或效率高低.对金融市场的融资交易效率进行评价,一般可以从融资的成本大小、机制的规范程度、交易主体的自由程度三个方面加以衡量.
2.1.1 信息不对称使融资主体的融资成本高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进而借款人为了做出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信承诺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同时,贷款人为防范借款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实施监督也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不仅如此,贷款人对借款人行为施加的约束和对违约行为实施的惩罚还会导致经济效率下降.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交易费用成本无疑高昂的.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参考,农村信贷员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很高.首先,农户贷款数量多、规模小,其繁琐性与复杂性使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管理信息把握难度大、成本高.农村金融机构为了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农户信用调查、建档、评级、授信和售后管理工作,增加了融资管理的成本.其次,农户所提供的贷款担保品的价值一般较难估计,如山林的使用权、农田的承包权等,容易出现人为的高估或低估,也无形增加了评估成本.再次,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加大,为了对过大的风险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规避,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程序.而农户因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这种必要的风险管控流程在农户眼中就成了复杂的审批程序,给人感觉没有规范的融资机制,从而增加其时间成本.[5]所以我们认为,造成农户获得贷款综合成本高,最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2.1.2 信息不对称使融资主体的自由度得不到满足
农村经济对以不同方式融入的资金的自由支配程度是不同的.资金自由支配的程度越高,融资效率越高.信息不完整影响农村金融市场营运成本和市场效率,也影响到融资主体的自由度.由于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农民现代电子金融意识薄弱,诸如ATM、电子银行所需的网络设施建设落后等,导致农村金融业务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地区.有调查显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人均存贷款、单笔业务额度远低于城市地区,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跟信息不对称有关系,由于信息不完全,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面临借款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时,会对借款者采取信贷配给的政策,使借款者的资金需求得不到全部满足甚至根本得不到满足,使融资主体的自由度得不到满足.融资渠道不畅所限,不得不接受银行严格的约束条件,包括准备金制度、信贷补偿性余额、周转协定等.对于大笔贷款或经常性贷款还会有监督员进行日常监督,大大地影响了融资的自由度,这种融资的自由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融资低效的一种方式.
2.1.3 信息不对称使融资机制的规范度不够
农村金融融资机制规范度,即农村金融市场的成熟度.成熟度越高,融资渠道越多,风险越小,市场监督成本越低,融资效率就越高.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增大了其向农户提供贷款的风险,为消除或降低由于信息非对称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在城市金融市场上一般会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来控制风险,但由此农户一身只拥有指房屋、土地等一些抵押性质非常差的资产,因此,金融机构一般会要求较高的利率作为其承担较高风险的必要回报.这体现在农村信贷市场上,贷款利率定价过高,特别是贷款利率上浮到顶的做法体现融资机制的规范度不够.高浮动利率政策不符合我国“农情”,贷款利率上浮缺乏合理依据.利息是资金的价格,是资金的使用成本,农村项目的平均利润率一般比较低,而要求这些低效益项目的投资者——农户向金融机构申请高成本的贷款,显然不太公平.[6]这种贷款有时高有时低,有的人高有的人低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农村融资机制的规范度不够.
2.2 信息不对称对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
资金配置效率包括资金的有效动员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前者指以最低的融资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指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7]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得知:非对称信息下,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一般比较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非对称信息下,稀缺的资本是否能分配给进行最优使用效能的投资者?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在信息对称情况下的涉农专项资金、社会支农资金、信贷助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2.2.1 财政涉农专项资金的效率问题
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是国家用于改善农村面貌、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而安排的各种专项资金.由于信息不对称,财政涉农专项资金下拨时没办法做到严、深、细、实,各种第一手资料无法准确及时获得,很难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很难做到面上检查与实地核查相结合、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自主检查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监督检查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往往无法实现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老百姓一般也都不清楚,很难按照“条件最优、时间最快”的要求划拨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一直以来,财政支农资金往往由多部门、多批次下达,这种资金分配方式往往造成“天女散花”“上面一盆水,下面毛毛雨”,的局面,不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容易产生“跑冒滴漏”的现象.
2.2.2 社会资金的支农的效率问题
社会资金的支农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资金需要长期投入巨额的资金.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 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大致在15万亿元左右.而我国的财政投入无法完全满足如此巨额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然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社会资金支农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非农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有一部分的工商业资本希望能对农业和农村进行投资.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不知道怎么投?投给谁?投了以后如何保证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的利益分红?而农民这边也不知道工商业资本的资历、信誉度,担心农民利益受侵犯,中间缺少引导和规范.近年来,农产品价格逐年上升,农产品低价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这有利提高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收入水平,提高其经济效益,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支持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但我国的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仍很落后,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仍很低,不从而限制了社会资金的投入.
2.2.3 信贷助农资金的效率问题
当前,“三农”经济的信贷资金需求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总体满足率偏低.由于银行与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便产生了借款者所面临难题:一方面,银行通过对贷款条件的设计,如非利息成本的增加,使大量的可信农户被排除在信贷范围之外.[8]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乐于为农民提供存款,汇兑等基本服务,但长期以来也是“只存不贷”,被学界和业内人士诟病为“从农村吸收资金回流城市的主渠道、抽血机”.其结果是,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户得不到急需的贷款.使稀缺的信贷资本不能按照效率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导致信贷资本的供求缺口和信贷资源分配上的官僚化和无效率.
3 非对称信息下的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对策
3.1 建立和完善农村征信体系,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金融市场的相关主体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有利于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征信体系,使交易双方能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为广大农村人口多,情况复杂,征信系统的建设无法凭一己之力,这就需要设立一个统一的征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在建立和完善与征信系统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推动我国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个人和企业的征信系统.这样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更多地获得对方的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有效防止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不诚信道德风险,降低贷款成本.
3.2 必须发展农户贷款担保组织和乡村银行,增强融资主体的自由度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发展农户贷款担保组织和乡村银行.鼓励投资者在农村建立信用担保公司及专业的评估公司,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并根据其发挥的实际效果给予必要的补助.通过担保来提高其农村信贷借款者的信用水平,也可以扩大涉农信贷担保范围,以农地、林地和耕地为担保品,尝试构建农村地区担保物和抵押品市场.建立有效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是加强和改进农村信贷服务,缓解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发展乡村银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发展乡村银行,将农户的储蓄集中起来,形成较大的资金供求,然后由银行对为各种资金需求者进行必要的信用审查和信用控制,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户因信息缺少而无法进行投资获利,或因盲目投资产生较大风险,从而提高农户零散资金向投资的转化,增强融资主体的自由度.
3.3 设计多边的合理的契约,以规范融资机制
构建多边信贷交易模式,信贷契约被分解成银行对农村借款者、对担保公司,政府对担保公司、对农村借款者,农村借款者对银行、对政府及担保公司等多个交互作用的交易关系,信贷契约是多边的和有约束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的监控机制,强化“防火墙制度”,防止委托代理人的不公平行为.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各种支农项目加强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预警,将那些经常出现的风险或较严重的风险设立必要的风险预警点,通过及时预警,达到提前控制、降低风险的目的.严格审贷三查制度.逐级建立贷款审查委员会,明确各级风险责任制度,划分各部门责任层次,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等多道环节进行进行审查.加强风险管理,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资金需求情况,采取综合授信制和贷款综合管理,对信贷风险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管理,降低机构不良贷款率.
总之,农村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影响到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和融资效率.我们必须权衡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的影响,搜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1〕钟阳,李爽,李丹.农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14).
〔2〕杨俊凯,唐俊,周丽婷.非对称信息视角下的村级治理——来自信息经济学的分析和阐释 [J].当代经济,2007(09).
〔3〕赵岩青,何广文.农户联保贷款有效性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7(7).
〔4〕高帆.交易效率的测度及其跨国比较——一个指标体系[J].财贸经济,2007(5).
〔5〕谢伟杰.关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升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6〕谢丽华.关于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思考[J].西南金融,2012(8).
〔7〕张宗新.重新认识融资制度范畴[J].学习与探索,2003(3).
〔8〕王静.涉农经济组织融资信用与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19-123.
F304.4
A
1673-260 X(2013)10-0085-0 3
福建省教育厅B类项目(JB12438S)和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科研项目(KY201202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