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学习动力的影响探析
2013-04-02林凯文
李 娜,林凯文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090)
从心理学角度讲,期望是心理需要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对未来目标的期望和等待.所谓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是对个人能否就业以及工作发展成就的自我希望和期待,是对就业目标实现的一种激励力量,推动就业行为向着能满足就业目标的方向努力.但是就业期望在推动主体就业的同时,其差异性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学习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项目标的原动力,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的作用.
目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动力缺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整体学习状况及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就业期望不合理导致的学习动力不足会造成旷课、迟到、早退、迷恋上网、成绩差等现象,这些都越来越影响到大学的教育质量及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同时导致了企事业单位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不认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学无所用.
就中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动力,设置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帮助大学生有效就业,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难就业问题刻不容缓的要点.这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心理综合考虑,切实找出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就该方面的重点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学习动力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1 就业期望值影响因素——专业满意度
有人说填报志愿是一门大学问,如果志愿填的好,相当于在未知的未来为自己加了些许筹码,反之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进入“退而求其次”的恶性循环中.事实上,学生填报专业志愿时社会经验相对匮乏,对专业的认知比较空泛,多数学生会听取父母的意见,部分学生是根据以往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少数学生则是处于完全盲目的状态.在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学生们会开始关注专业行情和行业动向,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就会逐渐显露出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只有6%的大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非常满意,满意的也仅占22%,其中大部分表示只是能够接受所学的专业.众所周知,专业兴趣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首要驱动力,能保障应届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社会.调查显示,只有对专业表示满意的学生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动力,对就业比较期待,其他72%的学生则表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就业形式比较盲目,学习动力缺失,就业期望值较低.
1.2 薪酬期待是大学生就业期望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影响因素
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在热爱的工作中学以致用,是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完美终点.但是大学生就业后需要负担起自身的各项经济开支,薪酬则是这些开销的主要供给来源,因此大学生就业时会将薪酬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认识是存在偏差的,对薪酬期待各有不同,一般存在两种较为不合理的极端情况:一种是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或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太高,无法认清就业形势,盲目的有着高要求,高目标;另一种是少数学生出于家庭、个人能力等因素的考虑对自己不够自信,认为自己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期望值偏低,这类学一般处于学习动力缺失的状态.也有一部分就业期望偏低的大学生是由于其就业拥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对就业表示不期待也不担心,该类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多数比较消极,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等一系列问题.
1.3 就业单位的性质能进一步反映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合理性
根据大学生自身能力的不同,大家对就业单位有着不同的要求.由于社会经验匮乏,多数应届毕业生对工作单位有较高的期望,显示出一定的盲目性.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选择国有企业占的比例最大,达到27%,选择外资企业的占25%.这部分学生或是对自身能力评估过高,或是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获得较好的薪金待遇和工作环境.但是不能果断定义这类学生自负自大.调查发现多数该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动力饱满,在校成绩比较优秀,并且目标明确.由此可以看出,就业期望偏高可以使人盲目自信而在就业时影响择业者的客观判断,当然它也可以是激励大学生学业进步的一种动力,需要合理引导.选择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学生比例占17%的比例,部分表示公务员越来越高的门槛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且考试难度的加大也让部分人放弃了梦寐以求的理想.
1.4 受不同就业期望影响大学生对业区域的选择情况
目前的社会现状表明,经济较发达,环境较优越的城市比较受到就业者的追捧.大学生在选择对就业地区时,多数希望落脚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良好的城市.半数学生选择了省会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这些地区虽然就业条件好,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消费水平高、人才竞争力大等,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面对上述挑战是缺乏竞争力的.当然,选择经济较发达、竞争较大的就业城市的学生在学习上也表现的更为积极,拥有更加主动的态度和想法.被调查者中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仅有5.5%,而对于就业形势不明朗的大学生,准备回校考研、考博的人数则占40.8%,表明大学毕业生存在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这与就业期望的不合理或不明确存在极大的相关性.
1.5 就业期望与学习动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就业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应届毕业生学习动力来源的主要动机.而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其在校表现是企事业单位在选择大学生作为员工时的首要评判依据.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其学习动力表现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即就业期望值低的在校大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动力,存在逃课、旷课、功课不及格、迷恋上网等种种影响其个人素质提升的问题,从而导致其在就业时期望相对偏低,就业相对困难;而就业期望低迷则会进一步使该类大学生对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更加萎靡不振,丧失学习动力,由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调查发现就业期望值对学习动力的影响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第一,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较高,这促使大学生能够坚持不懈去争取优异的成绩,不断提升自我价值,累积就业竞争实力;第二,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导致盲目的自信,部分学生没有认清我国的就业形式,空有高要求却不努力;第三,设置合理就业期望的学生多数能正确分析社会状况,在学业上持续稳定的进步绩,期待突破自我,努力寻找合适的市场定位;第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低而在学习上仍然较为努力,这类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来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第五,该类大学生缺乏自信,就业期望较低,学习动力不足,消极就业,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2 成因分析
2.1 社会浮躁心理的影响
浮躁心理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病态情绪,在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得很突出.部分大学生深受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态和不劳而获的社会投机心理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则受到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这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出现偏差.他们憧憬的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校期间多数无法静心学习.
2.2 家庭因素影响
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没有重视或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化作用,具体表现在:有些学生认为父母可以为其安排就业,不需要自己多做努力,造成就业期望偏低及学习动力缺失的状态;有些学生则是由于家庭条件较差,认为低保家庭在就业时收到歧视,不能正确的看待此类问题,造成就业期望过低.
2.3 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最重要地方,教育措施不得力,教师素质不合格,教学体系不合理等都会影响学生就业期望的设置,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动力出现问题.有些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对学习差或犯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这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认为自身没有价值,对未来的就业失去信心,就业期望偏低,学习动力匮乏;学校教育方法不得当,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忽略学生本身的特质,一味地催促学生就业,使学生就业压力过大,也会造成学生就业期望值出现偏差.
2.4 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不良习惯影响
以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追求不劳而获、过早恋爱、沉迷网络、相互攀比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个人价值取向混乱,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导致就业期望不合理,学习动力缺失.有些大学生就业期待较高,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却表现的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对享乐生活的渴望大于对生活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出就业期望相对实际情况偏高的现象.
3 提升策略
3.1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改善
单位招聘看重的是应聘者本身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能力等.大学生想要提高就业率就应该在以上方面都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就心理素质方面说,需要大学生努力学习和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就业挫折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后坚持激流勇进,杜绝自暴自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身体素质而言,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做身体锻炼,保证有良好的体格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专业能力是高校学生的基本能力,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保持充足学习动力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储备,如果大学生可以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多做一些就业前的生产实习锻炼,培养良好的实操能力.当然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本身,如果更多的去关心社会时势,积极了解专业动向和发展,关注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就业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从教育机构角度改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机构,针对大学生就业教育方面的体系相对薄弱.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保证大学生可以合理的设置就业期望,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和完善:首先,学校应该具备一个优秀的教育团队,良好的师资力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接受专业知识,完成知识储备,并且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从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其次学校应该开设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明确社会需要型人才的类型,激发学生努力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再者,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大学生搜罗社会招聘信息;最后学校可以开设一定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了解自己的职业专长,并且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专业知识的认知.
3.3 从社会角度改善
就当今的就业形势看,大多数发达及较发达地区都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大学生就业时面对户籍限制,性别限制等重重阻碍,而健康的人才供需市场应该保证人才的自由流通,这需要政府方面对企事业单位多做宣传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正确、合理的选择应聘大学生.当然政府也可以帮助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供需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大学生就业.
总之,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适的就业期望,需要家长以及学校从小开始正确引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然,就业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应当将它作为一门学问,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乃至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慢慢的研究它,参透它.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做好本职工作的都是企业、社会的好职员!只要大学生们努力完善自我,时刻保持最佳状态,自然能够在未来的职场生活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浩瀚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