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真人秀节目的思考
2013-04-02罗逸文王晓敏
文/罗逸文 王晓敏
作者罗逸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王晓敏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市场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青少年电视节目也热衷起这一表现形式,出现了中国青少年真人秀节目。这类节目强化了“真实性”,真实且深刻地反映当代未成年人心态。既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又区别于其他娱乐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自成一道质朴而清新的风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一、现状与问题
“试水”性探索。国内市场的青少年电视节目一直将创新和成就王牌栏目作为奋斗目标,然而在将节目做好做新的道路上始终步履维艰,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一些有新意的栏目也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厄运,能够经过市场、观众和时间的检验而留存下来的青少电视节目更是在数量上难敌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广受观众好评的青少年电视节目有央视少儿频道的《智力快车》、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的《谁在说》《S K状元榜》、湖南卫视的《变形记》《成人礼》《天天向上》以及中国教育台电视台的《成长不烦恼》等。
表现形式的创新与雷同。青少年电视节目表现形式一直处于创新摸索的状态:传统的青少年电视节目重视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于是知识竞技类青少年电视节目节目《智力快车》和《S K状元榜》应运而生;对青少年的关爱还应体现在心理上的疏导,也就产生了故事加辩论题材的谈话类青少年电视节目《谁在说》和《成长不烦恼》;《天天向上》强化了“脱口秀”的娱乐氛围,在轻松地谈笑间完成了教育与娱乐的双重使命;《成人礼》首次采用“仪式”化的概念,增强青少年的社会使命感和自我认同感。
在表现形式上,青少年真人秀节目在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做了创新。采用当前最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的表现形式,引入规则制度和“真实性”的理念,开始打造为青少年群体量身定做的真人秀节目。青少年真人秀节目分为两类,一类是纪录片式角色互换类真人秀,一类是表演选秀类真人秀。在角色互换类真人秀节目中,国内电视市场中关注度较高的是湖南卫视的《变形记》,被称为国内首档生活类角色互换真人秀节目。之后江苏卫视的《花样年华》与《变形记》在主题设定和拍摄手法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湖南卫视的《向上吧,少年》是一档主打9 0后青少年才艺展示和励志成长的电视节目,也是与其他表演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有雷同的策划。
二、青少年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深化真实性。青少年真人秀节目作为国内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延伸和新演绎相似点不少,不过其优于中国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地方是深化了真实性。以《变形记》为例,两个命运有着极大落差的孩子被互换一周,这个内容设置本身就足够引人注意,造成观众极大的期待感。节目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运用客观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参与者交换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相比演播室内录制的节目,《变形记》这种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不仅使观众耳目一新,更让他们毫不怀疑节目中的一切都是客观真实的。当然这也成了一把“双刃剑”,吸引了抱着极大猎奇心的观众,也形成了节目观后因情节的真实性而引发的争论。
两个节目参与者背景的巨大差异性同样也造就了冲突性。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与自身的冲突,另一个是与环境的冲突。参与者与自身的冲突是节目的原始目的,两名参与者从互换身份至回到各自原本的生活,这一过程是要他们自我斗争、突破自我,最终发现另一个崭新的自我;而参与者与环境的冲突是节目想要表达和展现的。参与者与环境的冲突是他们自我斗争的“导火线”,这个环境可以是他们生活的家庭、学校、地区和整个社会。参与者与环境的冲突也展现了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同样也正是这些冲突性,使节目更加地写实。
改变单纯地“寓教于乐”模式。青少年真人秀节目在构思上对传统青少年电视节目的改变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电视节目策划者的角度作改变;二是从电视节目受众的角度作改变。
从节目策划者的角度上对节目表现形式加以创新,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的同时,还能稳定忠实观众,培养潜在受众。传统的青少年节目比较广泛的形式是才艺展示和智力竞赛,都是为了展现当代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风貌和培养智育双发展的优秀青少年。这种形式可以被视作“寓教于乐”,电视节目策划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构思创新,发掘使节目易于接受的新元素,与传统青少年电视节目良好地融合,就是新节目能够与观众见面的良好基础。
从电视节目受众的角度上探讨的话,知识竞技类的电视节目犹如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的知识,只讲求单方面的传授,很难知晓接受方是否能够如预期的得到消化和理解。如早期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从“主持人说,观众听”模式到主持人与观众“互动”,这中间经历了多种模式,然而至目前为止这种“互动”概念才是使观众最为满意和接受的。角色互换真人秀节目独有的“体验式”概念,不仅使节目参与者自身体验真实,更能通过节目的表现方式将这种真实感传递给观众,并且使他们也因类似体会而产生的感悟和共鸣。
三、与国内其他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比较
题材的争议性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优秀电视节目推出的结果是赢得高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具有争议性的节目依然能获得巨大的关注以及较大范围的社会反响。无论赞誉声还是质疑声,节目的推广效果虽已达到也还是要面对后续的发展问题。
以《变形记》为例,对青少年群体首次作纪录片式表现的节目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关注,同时也造成了《变形记》节目内容的社会争论。对于节目中互换的两个生活环境及背景有着天壤之别的孩子,以互换为前提就意味着平等,让生活在城市中迷失了自我、性格乖戾的孩子在逆境中找寻自我,这一点是从城市孩子的角度出发。作为平等的对换,宁愿互换的农村孩子可以到远离家乡的大都市开眼界。可见,节目规则和观众的心理预期都是符合平等互换的。节目中由规则所产生的冲突如两个孩子面临陌生环境所产生的不适,与新环境产生的摩擦,从抗拒到接受,都是一种对等的进程。
问题出现在故事的结尾以及后续部分。节目中故事的结局设定为互换时间结束后,两个参与者将回到原本各自生活的环境中。城市孩子在一周之内通过所谓的“磨砺”受到了教育,回归时刻找回了温顺的自己,这对于城市中的孩子所带来的是正面的影响。而对于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几天内大都市的眼花缭乱能否使他们迷失自己,回归原本生活之后他们能否像原来一样坦然和单纯,是节目策划者和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对于节目为农村孩子可能带来负面或消极的影响,与为城市孩子带来的正面影响是一种不平等。针对这种不平等,观众们会质疑节目规则的设定是否合理。
巨大争议的背后,存在着节目策划的发展问题。这种争议无论是好还是坏,对于节目的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第一,是广大的群众基础,无论质疑还是肯定,节目被众多的观众知晓并且关注,就是节目前期的安排与拍摄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观众群,对于一档国内首创的栏目来说,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作为之后节目的改革以及创新,也都存在忠实观众群和潜在受众群体,对于节目策划都有良好基础。第二,观众的质疑是良好的反馈,对于节目的改革提供真实和广大的信息和数据基础。青少年电视节目本身是对当前青少年风貌的一个多角度展现,作为“真人秀”节目,弱化了其娱乐性,更多地体现了其教育及服务功能。出于对这点的认同,观众们的反馈信息也是在推进“真人秀”节目,发挥电视的社会职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