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改变今天的力量
2013-04-02吴卓晶
文/刘 君 吴卓晶
移动阅读,既包括用户使用移动终端主动进行的“碎片”阅读,也包括被强制推荐,被动拿出手机看没有心理预期的陌生新闻,随之被牵着去思考、发布评论等形式的阅读。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摇手机”“查周边”等新功能来寻找就近的网友一起分享。这很像人们走在村庄里,多是与偶遇的“半熟人”交流一些夹杂观点的信息,没有心理预期地被陌生村民打招呼,或呼朋唤友分享热点信息,并在分享中建立更亲密的关系。移动阅读,似乎让我们的阅读方式回归到在乡村或老平房社区里进行的沟通和交流。
移动阅读比传统阅读拥有更多选择
现如今,乘坐北京地铁的人们手中免费的《北京娱乐信报》少了,移动终端多了;一家人一起看电视的时间少了,而各自看手机、平板电脑的时间多了。移动终端成了记录、阅读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主要载体。移动阅读不是单纯地返回传统阅读,而是“返回中的前进”。
节约时间和空间成本的“群组+碎片阅读”。传统阅读,也有读书会、英语角、诗社之类的群组阅读。在乘车过程、参加会议等的碎片时间里,移动阅读就能“兼职”进行群组阅读,但不像传统群组阅读那样,要腾出特定时间赶到特定场所。移动交流,都是不见面的交流,是从精神开始的交流。
移动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节约了空间或场地成本。而且移动阅读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相对较少,但是移动群组阅读也会受到有无网络、网速快慢、群人数上限等条件的限制。
关系先行,核心是人。“不关注,无阅读”,意思是没有直接和间接的关注,就不能彼此阅读。移动阅读,“读人”和读信息同步发生,并且“读人”是先决条件和最后归宿,信息是第二位的。移动阅读者,由于长期关注一些人的信息,能与志同道合的网络写手乃至著名作者成为好友,不仅有虚拟的阅读体会的交流,还可能会有现实的彼此帮助。
移动终端的就近阅读,也是建立在“距离自己1000米之内”这个关系上。相比而言,传统阅读受这种关系的影响较弱,如公开场合的演讲和读书会,陌生人路过,也可以听几句,甚至参与讨论。
更多选择的阅读。一个移动终端,就能下载许多电子书报、新闻客户端、浏览器客户端,后两类是诸多分类信息的集纳,需要横向选择后进行纵向阅读,再横向选择,也就是纵向和横向阅读并存。而传统阅读,则是线性的阅读。另外,与文字为主的传统阅读不同,移动阅读用户不用更换终端就能做到多媒体尽收眼底。并且,以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更受欢迎。移动阅读,除了眼睛阅读文字,还有对视频新闻的“看读”、对音频新闻的“听读”。移动终端提供的随身功能,可以在双手忙碌的时候,用耳朵“听读”。
移动阅读实现了媒体空间与现实生活的无缝连接
不同读者阅读同一段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大不相同。传统互联网的空间,网民可以通过开通博客、QQ空间、Email等,把部分空间变成自己的私密或公开的空间,用来写文字、贴照片,甚至上传音视频。而用移动客户端登陆互联网,就如把互联网上的空间装进了口袋。网民阅读的同时,享受“村庄”般的交友和就近办事。如果用移动终端登录微博、微信等,不仅可以定位自己,进行周边空间查找,还可以边阅读边查找新闻涉及事件的地图。“新闻空间”分为载体空间和读者参与空间,这两个空间,在移动阅读时代常常是重合的。移动阅读对空间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移动阅读把自己跟帖变成新闻信息的一部分。移动阅读的对象,除新闻外,还包括国内外名著、现当代小说和影视剧等作品。但就新闻来讲,被推送到移动终端页面的新闻,更多的是现实新闻,如果用户跟帖评论这个新闻,就会改变“这个新闻对现实社会构成影响”的舆情走向,甚至影响这个新闻所涉及事件和人物命运的进一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移动阅读者就成了这个新闻的一部分,并能马上对现实的物质世界产生影响。这样就是“阅读即改变”。
移动终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方便阅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方便网民,移动互联网采用一切新技术,让网民结识到想结识的人,看到想看的现实世界,并在移动阅读的时候,办理线上和线下的事情,实现了媒体空间和现实生活无缝连接。
移动阅读能做到边阅读边就近交友和办事。用手机登录QQ,登录的口号是“只想与你更接近”,与PC机登录QQ相比,增加了 “附近的人”“QQ转账”等新功能。手机登录新浪微博冬季版,登录口号是“微博拉近你我,温暖一冬”,与PC机登录微博相比,增加了“周边微博”“周边的人”“二维码”的功能。而类似微信、米聊等应用就是针对移动终端的产品。移动互联网世界的空间,并不是原来“地球村”的概念,而是与“本村庄方圆内”的网友进行交流,阅读、转发他们写的文字。这种交流和阅读,往往有社交目的。
移动阅读者通过交流和阅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线上的交流,偶尔会演变为线下的见面,虚拟的“村庄”交流和真实的“村庄”交流相交融。如二维码购物,往往是先阅读大家对商品和店主的评价,再与店主进行交流,最后选择进行支付。阅读,不再是单纯的心灵熏陶,而是交友、办事的前奏和过程。阅读,决定了与谁交友,向谁购物。谁结交的有质量的朋友多,谁就可能会在事业、生活上不断进步;谁推销的商品多,谁就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霸主。社会格局,因为移动阅读而改变。
移动阅读的时间:形成、改变今天的历史
报纸的发布周期是确定的,电视新闻一般要经过一个制作过程,这就决定了传统媒体上大多都是“旧闻”,而Web1.0互联网多是转载这些旧闻。有线互联网因为不能随身和定位,Web2.0新闻对今天历史的形成,也就多表现在对新闻的整合和解读。移动阅读和移动写作,是一对“孪生子”,边用手机阅读,边发布自己正在经历的信息,上传对信息的点评,形成今天自己的历史记录。移动阅读对时间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移动阅读与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据《北京青年报》中《动车事故发第一条求助微博女孩称就怕火车爆炸》一文中介绍,2011年7月23日20点47分,网友@羊圈圈羊通过微博发布了第一条求助信息:“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出来!快点救我们!”随后,她又发了几条后续消息。在4天的时间里,第一条求助微博被转发量超过11万次。这说明了新闻越来越倾向于当事人发布,在事件发生过程中进行报道。离开移动终端,这些当事人新闻无从发出;离开移动阅读,短时间内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读到这个新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新闻时间”分为信息发布时间和信息所涉事件时间,在移动阅读时代,这两个时间常常重合。
由于移动终端的随身性,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用户的定制新闻都会被新闻客户端推送到手机、平板电脑的首页,并伴随震动或铃声。强迫用户参与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对社会正在形成冲击波的重大新闻和自己关心的新闻。被推送到移动终端首页的新闻,用户不用点击,就能读到摘要,马上点击,就能进入新闻客户端的首页。阅读、转发和评论都会留下痕迹,成为今天历史记录的一部分。
移动阅读读到的新闻更全面、客观。笔者在《微博客对传媒理论和实践的十个突破》一文中写道:“某个突发事件现场,许多人凭借手机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向微博表述,微博平台就呈现出碎片表达的集合,这是接近事实全貌的全景记录,再加上高人的点评、建议,以及前因后果和背景信息的补充。微博可生成正在发生的包括感情和观点维度的六维全景历史。”其实,昨天不太完整的二维历史,常常在今天被重新补充和解读,变得更全面、更客观。移动互联网更多关注、使用进行时的现实世界,形成、改变今天的历史。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就是在移动阅读者和PC阅读者的参与下,解决了众多疑惑和问题。
从移动阅读的时空角度讲,阅读即历史,阅读即改变;移动互联网是“时间偏向+空间偏向”的媒体,移动阅读在时间、空间、观点、情感上的解放是前所未有的。事件走向和社会影响,是在众多阅读者和信息发布者的推动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