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2013-04-02魏中杰
魏中杰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论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魏中杰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本文关于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基于对合作、合作意识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哲学思辨、文化角度和成人意义对合作论述透彻,指出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合作;文明、大度接纳别人离不开合作;要有所作为,争取自身发展离不开合作.通过合作的教育,使幼儿认识到他人存在的合法性,而合作意识概念的提出恰恰为合作教育指明了态度方向.本文在概念界定清晰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重视和发挥游戏的作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以及日常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强化等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
幼儿合作;合作意识;培养策略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合作.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并不是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群体合作共同来完成;一个人的性格、素质、才能等并不都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实践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的,是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与合作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因此,与人合作是促进人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此外,合作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形成、传播和发展.作用于微观社会,它使文明大度接纳别人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内在品质.由此看来,合作更能使人争取自身发展,有所作为.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幼儿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物质条件容易得到满足,而在幼儿的同伴关系中却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幼儿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攻击性强、不愿与他人合作,在生活中常常发生冲突、纠纷,在同伴交往中缺乏关心、接纳、帮助、分享、支持他人的意愿.幼儿的竞争性强,合作意识淡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合作素质的高要求,使合作真正成为幼儿未来生活的成长需要.幼儿合作意识作为合作素养的基础,它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指人一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意识一经产生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意识对一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也不例外,可以说,意识指导行为.幼儿的合作意识直接影响他的合作行为,是合作素养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才可能产生与他人合作的行为,才能促进幼儿合作素养的发展;本研究中所指的合作意识应该建立在能否认识他人存在的合法性的基础上,具有关心、接纳、帮助、分享、支持他人的愿望,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具备集体意识.
许多研究表明,同伴交往类型、教师素养以及家长教养方式等对幼儿的合作意识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重点从这几方面论述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
1 重视和发挥游戏的作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果茨基(Vygotsky,L.S),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语言在促进高级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和游戏在发展幼儿的社会合作行为中的重要性,“认为认知的成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交流的一种功能,并用‘最近发展区’来解释社会交流的意义.”[3]其定义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游戏对幼儿合作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想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在游戏中幼儿需要成人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也就成为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的一大特点,幼儿乐于游戏,就像蒙台梭利所说的那样,3—6岁的幼儿正处于个性形成时期,这个时期是“幸福愉快的游戏时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但是我们之所以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并不是因为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游戏,而首先是因为游戏可以使孩子在心理上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4]游戏需要幼儿合作来共同完成,它使幼儿在意识层面愿意接受与人合作,有利于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司机的职责是开车,他要听从警察的指挥,而交警的职责是指挥车辆和行人.又如,在医院的游戏中,有的幼儿当医生,有的当病人,有的在挂号处,有的当护士.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成人必须让幼儿明白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如果缺少一方的参与支持,游戏都无法进行,幼儿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主动与对方合作,促进了幼儿合作意识的发展.刚开始,幼儿总会忘了自己的职责,经常有“司机”开车乱碰没有“警察”出来指挥、病人找不到医生.而经过多次训练后,几乎每个游戏角色都能自始至终.这样,多次游戏就强化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同时,在多次与人合作的游戏中,幼儿逐渐从心理上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2 教师的榜样示范
教师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为幼儿树立与人为善的榜样,这有利于被他人所接受,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基础.
通过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的合作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老师的身影是幼儿目光的聚焦点,老师的言谈举止是幼儿共同的榜样.一个班上的几位老师,在教学活动与日常工作中是否相互协调、密切配合,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要做好合作的榜样,以自身的行为给幼儿树立正面的合作榜样,引导幼儿去感受,尤其要注重“身体力行”,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如在体育课中,一老师组织幼儿,另一老师帮着布置场地;在做卫生时,一老师擦玻璃,另一老师帮着洗抹布扶板凳等等,这都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行为范例.
家园合作中通过教师与家长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经常的平等的关系,特别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与家长沟通中更要主动些,这种积极主动与人交流合作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性.
3 日常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强化
美国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提出了强化法,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他认为如果要让强化法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应该在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后的短暂时间内提供奖励或表扬,因此,把强化法运用到幼儿合作过程中是很必要的.这时,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教师和家长要注意使用具有强化性的语言,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把老师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是有一定根据的.在某种程度上,幼儿教师可能比家长更具威信.当然,幼儿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是主要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对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仍然起到主要作用.父母对幼儿的个性,习惯、品德等特点最了如指掌,因此,可以针对自己幼儿的类型进行具体的培养.
庞丽娟(1991)采用“现场提名法”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将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划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基本类型[5],各类在总体中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3.33%、14.31%、19.41%和52.94%,并且对各类型的基本特征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如果子女是受欢迎型幼儿,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更便于家长对其培养,因为这类幼儿行为表现与人友好,合群,容易被同伴接纳和喜爱,在同伴中的威望高,这类幼儿都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自我中心性相对较弱,愿意与人合作,合作意识较强.但在这类幼儿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受欢迎型幼儿往往是家长心目中的“骄傲”,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这些评价容易滋生幼儿的骄傲情绪,助长幼儿“唯我独尊”的风气,如果家长包括教师不能给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这类幼儿走下坡路,反而阻碍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这里可能就不能无根据的采用强化法了.因此,家长要利用自己与孩子相处时间上的优势时刻观察子女行为、情绪的变化,一旦出现不良表现的苗头,就及时制止.
而如果子女是被拒绝和被忽略型幼儿,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对幼儿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借助亲子游戏改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幼儿与人合作的意识.首先要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个性特征.比如,被忽略型幼儿行为表现退缩,家长要引导幼儿多与人交往,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缓和幼儿的胆怯心理,树立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迈出交往的“第一步”,再引导幼儿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并及时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而被拒绝型幼儿攻击性行为显著,爱攻击同伴,打人等,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先正面引导,然后再予以强化,比如,在亲子游戏中,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想独占玩具这类自私行为,这时家长要想尽办法使幼儿把亲子合作的游戏进行下去,如“你不拿出这个玩具妈妈就不跟你玩了”这时幼儿怕失去玩伴无奈就继续与母亲合作.
而在同伴合作类型中,据统计占最多数的一般型幼儿也是家长需要注意的对象.对待这类幼儿家长要以鼓励为主,并及时进行强化.由于这类幼儿不爱表现自己,所以在一些合作行为中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幼儿大胆与人交流,同时要肯定幼儿所具有的能力,使幼儿对自己有信心,肯合作,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2〕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6.
〔3〕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8.
〔4〕[俄]B.H.阿瓦涅索娃,等.学龄前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9.
〔5〕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2.
G610
A
1673-260X(2013)02-0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