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庄智慧与现代技术教育

2013-04-02吴先文白兆麟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老庄老子孩子

吴先文,白兆麟

(1.合肥学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230061)

教育不仅关乎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更是关系到受教育者的人生。当下的教育积弊甚重,这点显而易见,大家都在怨声载道却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和学生甚至在背离教育根本的小径上愈行愈远。负越减越重,素质教育则异化为除了达到知识要求,还要去学习一个接一个的兴趣班,培养所谓的“能力”。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给教育带来了工具和方法上的革新。传统的口耳相传变成了多方位、立体式的现代技术教育方式。互动性、数字化、监控式、大容量成为现代技术教育最值得炫耀之特点。人们于是欢呼教育之器已利,但很快有识之士就发现,科技这把双刃剑利了教育之器,却并未善其事,反而将教育伤得更快更深,于是,有些教育部门或学校又打算重走传统老路,回到传统的课堂教育,要求多利用粉笔板书教学,尽量减少多媒体等的使用。

1 老庄智慧与现代技术教育的关系

现代技术教育将科学理念与先进管理方法引进教育,其优点是处处有为,进而极大刺激每个人的雄心与上进心,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将个人积极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必然造就出极端的功利主义,希图出人头地,超越他人的排他性教育,而形成狭隘的教育观。老庄智慧不足之处是消极,讲究小国寡民,无为不争。但最核心思想的无为,正与当下现代技术教育功利主义特点相对,老庄智慧提倡无功利之心,讲究“齐物”、“等生死”,塑造全体而非个人的道德观,抵制自私自利、追求大爱的思想和道德情怀,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这正是当下现代技术教育功利性的最有效对症良药。

2 现代技术教育之弊

素质教育提出以前,我们的教育以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为主,其优点是基础知识扎实,缺点是轻视实践与创造性。素质教育则提倡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技能,强调综合素质的评比。这种理念上的巨大进步还是被中考、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洪流淹没。现代教育之弊主要有单一化、功利化、平面化。

2.1 单一化

2.1.1 教育只有数字区别,没有个体之分 技术时代教育最值得自豪的地方就是以各种技术手段、各种公式计算出小数点以后甚至多少位的差别,然后将学生分出个三流九等。分数高低、进步幅度、偏科差率计算等不一而足,中考、高考一分之差,学校相殊;能否预期达到中、高考名校之线,一目了然。学生在现代技术教育中俨然成了校长、老师和家长眼中冷冰冰的数字,大家也都在关注危险的红色数字如何变成同一的正常颜色。我们已不再关心个体差异,不再关注男女不同,不再考虑学习基础不一,我们使用同一种教材,使用同一的课堂,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同一目标和高度,因材施教成了奢望。

2.1.2 教育只有学校相殊,没有思想之别 当下教育只有学校不同,省重点、市重点,985、211,只举者身价倍长、得意洋洋,落选者自怨自艾、垂头丧气。小学与中学之间的硬件、软件确实存在资源不均衡,但这与人才培养之间有多大必然联系,现在还没看到结论。我们不否认这种不均衡对人才培养或多或少有点影响,但学校学校本身的文化、精神又有多少差异?各个学校的校训除了应景的装饰之外,又有多少付诸教育,从而对学生思想观念有所影响,让其终身受益呢?北大当年的兼容并包,体现在师资人才的引进、授课内容、学生行为的引导各个方面,受益的不仅是北大学子,更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当下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区别又在哪里?学生在两个学校中选择时可能仅仅是考虑是专业,而不是因为文化理论与精神信仰的选择。现代技术教育不断更新着先进的设备,却忽视应有的思想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徒有知识,没有底蕴、没有思想的扁平人才。

2.1.3.教育只有学科不同,没有目标之异 教育的目标本有所差异,文科生人文精神与思想理念,理科生的精细思维与实践创造能力,在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差别,不过,到了技术时代教育中都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以应付各种考试、考证与获奖。学科已只有文理之分、专业之别,再无理念、目标之异。

目前的教育与就业正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媒体或公众常常所感叹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追求的都是高薪、白领,几乎没一个大学生乐意,甚至没有想过去做一名车间工人,更不用说去做一个农业劳动者了,从而导致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就业压力。另一个极端是媒体上常见的一类报道,一个环卫、掏粪工作的事业编制,一个高速公路收费人员,居然有成百上千的研究生去参加考试。这两种极端都很常见,其实也都能理解,这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

我们如果指责前一个极端,那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后一个极端?或者我们又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或择业观?大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而不是职业培训,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与精力读完本科,甚至硕士、博士,而去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不是说这些职业不重要,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才浪费?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更具创造性的从业者,职业培训则应该培训熟练的技术工作人员,但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因为招生、宣传的的需要或者别的目的,居然将研究生、公务员考试录取率作为其办学亮点,不仅加剧了教育与就业问题,更背离了其办学宗旨。与德国大学教育比较就可以很明显看出问题所在,在德国,只有20%的高中生才会选择上大学,而更多的学生选择去上职业教育,进行职业培训[1]。

2.2 功利化

当下教育的功利化日显突出,各种兴趣班的出现也正是迎合了功利化的需求、为了学区外各类名校特长班、为了中考、高考加分等,一切的一切,又都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点;为了让孩子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能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等不一而足。稍好点的,则为培养艺术兴趣、或对孩子进行口才能力训练,但同样不管孩子的天赋与兴趣,各种威逼利诱,以期达到家长为孩子精心设计的伟大梦想。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尤其是当下,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背负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希望,父母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也全部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有很多以“爱心”为理由,达到功利之目的的父母,如果他们不懂教育,爱心愈多,结果愈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最近不就发生这样的极端案例?一孩子因家教太严,居然雇凶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姐姐。这些还不能让人警觉吗?

2.3 平面化

功利的教育决定了培养专走独木桥的人才,为了多考几分,做大量重复练习,题海战术愈演愈烈。教师一直实行着平面化的知识点传授和泛化的道德说教。培养出只会做题,没有文化底蕴、没有独立思想、没有发散创新思维的单一的扁平人才。知识传播不少,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偏少;学习实践不少,但大多是形式化的重复劳动;科目学习不少,但大多是应付上级所设,浅尝辄止式地点到为止,不谈创新、不谈方法、不谈智慧,片面追求成绩。

功利化、平面化的教育已将教育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升学、职业培训的工具,不再是多元化、立体式教学。

3 现代技术教育改革之痛

教育出了问题,问题之大,问题之多足以让每个人害怕。不仅是有识之士,几乎每个国民都开始反思,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不断翻新的教育思念、教育方法,不停修订的新大纲、新课标,都显示出政府教育部门对已出现问题早已有认识、反思,也可以看出他们也在不停地进行探索。

但这些年的探索、尝试似乎收效甚微,终成为现代教育之痛。减负增效喊了很多年,书包越减越重。素质教育提倡已久,素质却未见提高,兴趣班倒是越来越多。如果把减负看成只是少做作业,素质教育只是多掌握几门音体美的爱好或技能的话(其实作业也并未见减少,校内少了,校外多了,很多人甚至有我减他不减,我吃亏了的想法,以至于学生越减越累),只会沿真正教育之路背道而驰。实际上,即使少了作业负担,兴趣技能也达到某个水准,但这也同样无法培养孩子真正的文化底蕴、为人素养、想象力与创造力,而这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基础和目标。如果教育改革只是形式的替换,口号的转变,但偏离了教育的基础和目标,恐怕都是很难成功的。何谓“素质”?“素”即白色的生娟,《说文解字》:“素,白緻繒也”[2]质即质地、本质,从哲学上来说,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所谓“素质教育”,也就是打好做人的底子的教育。《论语·先进》“绘事后素”[3]。意思是:先要打好底色才能描绘出一幅好画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努力具有善良的人性,优秀的人品,高尚的人格,成功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如何真正培养好学生?我们在改革中探索,我们需要学习先进思想、技术,但也需要从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经典中领会精神,吸收营养,回到老庄时代去寻找智慧与启示。

4 老庄智慧之启示

1988年1月24日,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时报》发表了帕特里克·曼海姆《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文章,文中提到: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 《巴黎宣言》中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段话已被证实不是会议以正式文件形成的宣言,只是学者们个人的观点和呼吁[4],无论怎样,都不影响这句话的重要性。几千年的文化智慧被我们遗忘之时,却一直为西方人惦记。同样,两千多年的老子也确实是我们治疗当下教育功利性太强的最好药方。

4.1 道与德:梦想与目标——技术时代教育单一化目标设计

老子又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道为其哲学本体,德为道之体现。道在老子的思想中,是个复杂概念,“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先秦诸子经常提到的极普通的概念:儒家倡导伦理之道,墨家倡导兼爱之道,法家奉行法术之道,这些都属于老子所言之“常道”,可以凭经验感知的“形而下之道”。有时指形而上的实存体,有的地方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规范。这种指标或规范是我们人生孜孜以求以期靠近的目标。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4]。“道”是一种可以不断靠近又无法达到的企及与梦想,我们能做到的通过人为之因养“德”以逐步达到自然之“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育,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五十一章)

老子所言之道最底层是 “人法地”,人师法于地,学习什么?最主要的应该就是承担,也就是《周易》所言之“厚德载物”,以及一脉相承之“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庄子·大宗师》),德通过技实现,《庄子·天地》:“故通於天者,道也;顺於地者,德也;行於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於事,事兼於义,义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这种能实现德,近于道之技必然是超越了具体技巧,达到了自然无为的自由创作境界[4],而非一般的兴趣班所习得的一知半解。

老子是通过各种阶段和组件之“德”,即不断实现各个具体目标而达到其终极目标“道”。如何去养德,这就是老子提到的各种方法论。理解了真正的“道”,有意识培养“道”,才是真正打好基础,其他各种所谓兴趣之技才是末,基础不固,大厦也是不稳定的。生有涯,知无涯,儿童时期习得的一些知识与一生所学相比微不足道,但此时却养成一生遵循之习惯与品格,所以说单纯的一点知识积累在儿童时期远远没有人生观、品性之养成重要和紧迫。

4.2 自然无为,全发乎情——技术时代教育的自私功利

老庄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是道法自然,方法论是无为而治。自然是万事万物之基。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

一切须遵循自然规律才会发展,教育亦莫能外。庄子在《至乐篇》中曾经讲过鲁侯的故事,“以己养养鸟”,结果鸟“三日而死”,“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鰌鲦,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根据天性教育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因为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他们承载着家庭的未来,望子成龙之望使家长倾其一切,这种功利性的欲望,自然给了孩子太多的管束。孩子就象一棵树苗,只能在父母限制好的狭小的空间里生长,如何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从老庄思想中寻找到答案,即老庄哲学中反复提到的“自然”与“无为”思想,以及“朴”、“啬”、“知足”、“知止”(《老子》 四十四章)、“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人间世》)等。

无为,很多人误解就是人生消极、无所作为,《老子·八十一章》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有为,只是不争之“为”。又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三十八章)老子以“无以为”之“无为”为上德,不是不为,而是不为了达到“无为”而专下功夫处心积虑、刻意而行之为,是天性与内心最真实的表现。

这些无不要求我们顺应自然,不为功利之私欲而强求我们的孩子,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家长们越俎代庖,不问所以,盲目跟风,让有体育潜能者去学琴,有绘画天赋者去学棋,又抱有极高的期望,付诸大量心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可以想象,这就是我们说的强扭的瓜不甜。老子无为思想则充分强调个体人格,“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对应到政治和教育,同样强调个体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允许个人人格的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4]。孩子从小调皮、不听话、不爱学习、成绩差了,家中老人就会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水到桥头自转变、树大自然直等,这些包含着重要的思想就是自然之道[5]。在功利教育的思想下,我们选择性遗忘的这些正是对症之良药。

4.3 有无祸福,对立辩证——技术时代教育平面化评价系统

《老子》一书中大量的相互对立的范畴说明了其善于从对立辩证的角度观察事物,如:刚柔,动静、进退、往返、强弱、高下、盈虚、重轻、废兴、生死、贵贱、正反等,如: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

“有无相形,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第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

这些二元对立的辩证思想,老子虽没有明确提到其两端转化条件,但其中的思想仍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如有无相成:任何事物总是从到有、无中生有,孩子的知识、思想、品性、人格无不如此,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则是庄子所言“己养养鸟”,以己推人,于家长、老师、孩子都是极为不利的,也是违反教育与自然规律的。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庄子·人间世》)

这种对立统一是反复交替的,如祸福相依,就是在物极必反等条件下不断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物壮则老”(第三十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失,富二代、官二代,因福成祸,寒门多出才子,却是因穷之祸激起斗志而得福,当然这种祸福都是相对的。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成绩不好,也许这正是好事。有些孩子从小没上各种兴趣班,受到的是父母放羊式教育,短视看,似乎是祸,但从深层看却正好附合儿童天性,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心灵从小得到最好的释放、发展、形成,即在某种程度上养成了老子所言之“道”,“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各种技的培养更加事半功倍。同样有些孩子成绩差,反而受到应试教育的损害最小,思想受到禁锢最小,在以后的生活中条条框框的约束同样会少很多,更加自信,敢说敢做。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很多老师都有类似的经历,曾经在小学、初中成绩差的学生反而二十年以后是最有出息的,正是这个道理。

4.4 绝圣弃智,大智若愚——技术时代教育单一平面化的教学内容

智有大智,有小智,大智若朴、若愚,即《庄子·天地》:“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小智即老子所言之小巧:“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五十七章),关于智,在老庄言论中多次出现,如: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三章)

“智慧出,有大伪。”(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胠箧》)

显然,老子庄子所言的“智”或“智慧”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聪明才智,而是我们通常说的小聪明[6]。类似于孙子的三十六计之类就是老子所言的该弃之智。

有人把太多的智慧放在与人争斗上了,争名争利,“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庄子·人间世》)。有些人曾一门心思与人斗,斗得其乐无穷,而没有将智慧用到正事上,这种智就不是大智,只能是巧智、伪智、小聪明,这些人天天琢磨,往往争了半天,别人的人格、学问没争到,有时甚至名利也没挣到,更是伤神伤身,“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所以有人说,不学老庄,不知道中国人的豁达,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的教育,有意识培养的的正是各种末技,而不是着力养成老庄思想中豁达与大智,这才是应该让孩子了解而逐步默化为他们为人处士的准则。但是单纯的说教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多让他们背诵老庄,了解老庄中的一个个寓言故事,打下的不仅是古汉语的基础,也是国学、传统文化之基础,对于品性、人格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怎么做到不争,老子也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守柔贵弱,向“水”学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第五十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第八章)

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

水性至柔、善容、能大,至柔能胜至刚,所以舌能晚于牙而后凋,处底不争,故能善容,不择细流而成其大,能顺应自然万物之状,总会找到出路。只有守柔贵弱,我们才能做到真正不争。也才能做到养成真正的大智。

5 结语

不可否认,老庄哲学有其消极面,比如“小国寡民”思想中提出与世隔绝,虽拥有文明而不受文明之累,文明之害[4]。但面对功利社会的教育,缺少的正是老庄思想中的淡泊无为、虚静无争、慈俭朴啬、少私寡欲、守柔贵弱。我们暂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的态度。

[1]德国只有20%的高中生上大学[N].成都晚报,2012-05-30(5).

[2]许慎.说文解字[K].北京:中华书局,1989.

[3]程树德.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胡祖尧.诺贝尔奖得主推崇孔子——悬案十五年终揭晓[N].国际先驱导报,2003-01-17(3).

[4]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王蒙.老子十八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9.

[6]安继民,高秀昌,王守国.道家双峰:老庄思想合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老庄老子孩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谎言
孩子的画
智者老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赵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