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旅游管理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的思考

2013-04-02赵志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旅游

赵志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7)

1 旅游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1978 年我国第一所旅游中专学校——南京旅游学校在南京成立,短短30 年的时间,中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规模。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教育的扩张。在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之一,为防止发展过热,一度被列入控制发展之列。即使如此,从数量上看,最新统计表明,国内已经有494 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其中不乏重点名校,在校学生达20 余万人,教师近万人,就规模而言已经相当可观,从某种程度上也说了旅游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旅游教育取得的成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大量制约专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迄今为止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旅游就业和旅游教育中出现了大量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时竞争力不强

在大学生招聘会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往往表现出缺乏竞争力,找不到相对应的岗位,例如在招聘导游时,中文、外语、历史专业的学生相对更有竞争力;在招聘管理类人才时,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具有优势;在招聘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具有优势。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在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职位方面才有一定的竞争力,而这些职位往往更青睐于中等职业和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用他们的优势去争抢旅游专业学生的“饭碗”,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却不具备这种实力,呈现出一种单向替代性,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十分尴尬。

1.2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本行业的就业率不高

在学生毕业前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几年的签约率越来越低,实际就业率更低。统计显示只有30%左右的学生在酒店、旅行社或景区企业签约,其中还有一定的虚假成分,而70%左右的毕业生流失到其他行业或待业。如果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在一两年内大多数又不知去向,能够剩下的寥寥无几。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在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十分严重。

1.3 人才需求错位,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对于许多专业而言,行业人才供需处于饱和状态是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的主因。然而,旅游专业却并非如此。虽然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能力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与巨大的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比,与中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行列的发展趋势相比,旅游教育生产能力仍然严重不足。显然,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压力主要源自于人才供需结构的失衡。因而,尽管旅游人才市场上存在很多空缺职位,但是却没有多少是适合旅游专业学生的。尤其是,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而言,很难在旅游行业找到理想职位。

1.4 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在一些允许新生转专业的综合性院校,从新学期开始之初,被录取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转专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为转到其他专业,有些学生甚至宁愿付出高昂的转换成本。对学生报考志愿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志愿并不是旅游管理,而是由于选择服从后,被录取到旅游管理专业。进一步调研发现,即使是第一志愿为旅游管理的学生,对专业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酒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场所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采用按学科门类进行招生,前两年不分专业,主要进行学科基础知识学习,后两年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学习。这种做法有利于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兼顾到学生的利益,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入学时不了解专业的弊端。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许多综合性院校把旅游管理专业设在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其下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若干专业。令人遗憾的是,在大三选择专业时,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一些院校甚至出现了人数少到难以开班的地步。如果说在报考志愿时由于不了解专业而盲目选择的话,此时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是理性成份较高的。相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成为热门专业。

显然,上述问题是旅游高等教育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揭示出旅游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剖析。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旅游教育走的是一条“外延式扩张型”的发展道路,导致了旅游人才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出现;有的学者从课程体系进行了解释,认为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操作性课程和知识性课程,理论深度不够,有的学者从传统思想方面和旅游业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旅游行业普遍薪酬待遇低、用人机制不合理也是其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根源之一就在于对旅游管理专业性质认识滞后。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旅游基础研究不够重视,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势必会影响对专业性质的正确认识。随着旅游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专业性质的再认识已经成为旅游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 对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思考

目前,对旅游管理专业性质的规定,主要是参考1998 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本科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民俗文化、法律和旅游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性人才”[1]。这样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定位没有抓住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质和特点,定位过于宽泛甚至有些偏高,这必然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问题,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特点,在人才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2.1 现有的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的性质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性质的直接体现者,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充分反映出其专业性质,导致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总是想培养旅游业的“通才”,希望他们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的各项工作,这符合“深基础、宽口径”的标准,但却忽视了“专长”的培养,致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特点。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这就决定了旅游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如果不能把握住这一点而一味地强调所谓的“通才”教育,就不能够体现出旅游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现有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旅游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懂得“旅游企业管理”,但到底旅游企业管理与其他类型的管理本质区别在哪里?如果对这个问题不能正确的给予回答,我们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专业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个人职业生涯,都需要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旅游专业毕业生所不具备的正是这种核心竞争力。在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我们看不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长在哪里。如果说旅游专业学生的专长体现在从事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那么这种专长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不能体现出本专业的优势,也就是说旅游专业学生所具有的竞争力其他一些专业的学生也同样具有。就拿最熟悉、最典型的景区企业管理来说,有几个职位是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对应的呢?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营销部、设备管理部、资本运作部、售票部等等,几乎都不是特为旅游管理专业而设置的。人力资源专业、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金融专业等其他专业的学生似乎更容易在景区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景区企业如此,其他旅游企业也是如此。因而,看似庞大的产业,真正能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对应的就业岗位却并不多,旅游专业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学生、学校定位不准确

在目前旅游教育走向大众化的阶段时,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合格的从业者,应把高级管理人才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毕生追求。现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驱使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有些院校意识到这一点过高,就调整为“中高级”管理人才。即便如此,实际上培养目标超出了大多数院校的现实培养能力,对学生来说,也不切合实际。各旅游高等院校总想使自己成为培养“总经理”、“企业家”的摇篮,结果一方面过高的培养目标使旅游高等院校在实际培养中无法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生在就业的时候,由于给自己定位比较高,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选择一线岗位。即使某些学生应聘到管理岗位,由于其没有在基层做起,没有经验积累,不会处理具体问题,也不能够胜任工作,造成现今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的高级人才成了“鸡肋”。所以旅游专业学生经常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

2.3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导致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特色

目前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一般都是参照1998 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的规定而设计的。由于培养目标中对人才定位比较宽泛,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就是课程设置过宽和过多,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就是内容庞杂,缺乏内涵。例如在现行的本科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以旅游××学命名的课程,由于缺乏内涵,许多课程看似华丽,实则空虚,给人以皮毛之感,学生对此感受往往是“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都学不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难怪有人曾这样比喻旅游课程:“旅游好比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3 对旅游管理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3.1 旅游管理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界定

专业间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其特殊性上,只有抓住专业特性,才能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受市场欢迎的人才,进而促进专业自身的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在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被定为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专业,与之平行的专业还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去向而言,主要是酒店、旅行社、景区企业等,因此,把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之下的一个专业,是符合实际的,但这只是界定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内涵,而没有揭示出“旅游”内涵。只有把“旅游”内涵揭示出来,才能把握旅游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本质差别在哪里?这是界定旅游管理专业性质的根本所在。

3.1.1 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在属性由旅游的本质决定

虽然学者们对旅游的本质还没有达成一致性的意见,但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从“体验”视角来认识旅游本质正被学者们所接受。旅游在本质上是人们非职业性的前往异地对景观(包括活动)身临其境的探索和体验活动[2]。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出于愉悦目的的旅行[3],是一种愉悦体验。旅游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使得旅游者获得高品质的旅游体验质量[4]。旅游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其目的是为旅游者营造难忘的旅游体验和值得回味的旅游经历。Driver 和Brown 为代表的北美体验派(Experience-based management)学者较早认识到旅游体验才是旅游休闲管理的最终产品。这个学派指出旅游开发规划的核心是为游客设计独特的旅游体验[5]。现代旅游不完全在于旅游者到过哪里,更多的在于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

从体验视角审视旅游管理专业性质是从旅游现象的内在本质出发的,而不是从旅游现象运行的外部特征来界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性质,是一种内视。从体验视角来看,是抓住了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旅游现象的其他矛盾诸如旅游教育都要受其影响,因而有助于从根本上来解决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2 旅游管理专业的外在属性由旅游业的属性决定

从旅游企业的外部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一种经营活动。旅游企业存在的基本功能就是在一定的限制约束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出能够满足旅游者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使自己获得生存发展的可能,其主要是与外部进行一种交换活动,因此不管旅游企业追求目标到底是利润最大化还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经济活动,其具有“经济”属性;从旅游企业的内部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一种管理活动,其主要表现为对内部各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而旅游企业也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应该懂得经营与管理。作为为旅游企业培养人才的旅游管理专业,其性质必须体现出“经济”和“管理”的特性来。只有体现出“经济”和“管理”的特性才符合市场(旅游企业)的需求,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最起码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旅游现象的内核是旅游体验,而且是旅游学的个性所在。通过对旅游本质的挖掘,我们认识到旅游体验是将众多旅游要素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是真正意义的回到了旅游本身。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在属性由旅游的本质(旅游体验)来决定;其次,从旅游现象的外壳来看,主要表现为“经济”或“管理”属性,同时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去向而言,主要是酒店、旅行社、景区企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外在属性由旅游业的属性决定。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其核心内容表述为:旅游体验的设计者和经营者。

3.2 新定位产生的影响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高等院校中有成为“廋狗”专业的趋势,新的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对旅游管理专业不断认识的结果,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自身固有的性质。随着对旅游管理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认识的不断深入,用“体验设计者与经营者”作为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势必会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产生冲击和变革。只有紧紧围绕这个新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材和设置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才能逐步由“瘦狗”专业走向“明星”专业。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突出了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和学生专长

旅游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其培养目标不同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必须反映专业特色,这样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说营销专业的特长在于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财务管理专业的特长在于资本运作和理财方面的话,那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长就在于体验的设计与经营。目前市场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长就在于“体验”的把握方面。旅游体验设计和运营有其内在的规律,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深入挖掘这些规律,来指导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

3.2.2 体现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在突出旅游管理专业专长的同时,不应忽视旅游市场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今人才市场上,任何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都必须满足这种基本要求。用“设计和经营”字样来界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就是要提醒有关部门设计与经营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管理技能。

3.2.3 能够有效的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推动旅游教学改革

现行的课程体系缺乏一个核心,其结果必然是主次不清和核心课程错位。围绕“体验设计与经营”来整合课程体系,就会形成一个以“体验研究”为内核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体验设计”和“体验经营”两大类课程体系次一级核心课程,再辅以旅游专业常识性课程作为边缘,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的系统性课程体系,同时用体验为视角,来整合各门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有效的避免现行课程体系和内容方面的诸多弊端(对此,笔者将另外撰文进行探讨)。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1998 年颁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才.论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J].旅游学刊,2006,(6):64-67.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4]龙江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J].旅游学刊,2006,(S1):16-22.

[5]Driver B ,Brown P,G Peterson ,eds.Benefits of Leisure[M].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1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旅游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旅游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