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中的胜负之道

2013-04-01张晓刚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兵书计谋意气

张晓刚

有人说做生意、办企业不是打仗,因而学兵书《孙子兵法》没用。

也总会有人说抢市场、拼效益如同打仗,从兵书上头学一些方法,大有好处。

前一种意见,乍听有些迂阔:战场杀戮是竞争,市场拼搏也是竞争,以古之血腥竞争之策略应用于今之和平竞争之中,何过之有?岂不妙哉?

但后一种意见,也经不起细想:一场大战,难免是交战双方私欲膨胀、意气嚣张、不顾手段、不计成本的拼搏。倘若今之市场竞争似此无所顾忌,专以背信、欺人、骗钱、违法为能事,岂不天下大乱?

的确,在实际操作的层面,战场杀戮与市场拼搏是大不相同的两件事。

战争的落脚点是消灭对手。企业竞争则主要是自强。市场经济生生不息,永远有竞争对手存在;发现机会,顺应潮流,组建联盟,规避风险才是正途。

战争一旦打响,出生入死,瞬息之间,因而不顾手段,不计成本。但企业竞争,却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这样——不顾手段,即受制裁;不计成本,即会亏本。

因涉及主权,战争有严格的敌我界限,不用叛将,不用贰臣。但企业竞争,由开放型产权所决定,更讲究不计前嫌,因人适用。

然而,在另外两个层面上,中国兵法(而不是广义上的计谋书)对现代企业还是很有用的:

一是胜负之道——没错,竞争要用计谋。但计谋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要降低成本,避免那种出于意气,瞎打乱拼,横生枝节,甚至以无谓牺牲换取低效胜利。从这一点上说,《孙子兵法》对带兵者提出首先判断“主孰有道”的要求,至关重要。无道之君,心里没有可与不可、当与不当的标准,只满足于胜利,而不关心成本,因而从本质上说,战略家与无道之君无法合作。

历史上充满胜者失道、胜亦不胜的案例。凡目空一切、狂霸一时的胜利都是短暂的,必然都被吸取教训、把握平衡的后来者取而代之。秦隋两朝,不乏骁勇善战之将,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主要原因,就是无道。

二是带兵之道——越是做不到身先士卒的人,越痴迷从鬼谷子到厚黑学,从明清权术到路线斗争那一套,结果身边越聚拢不起来高质量的社会资源,成不了大器。他们留下的遗产,从管理的角度看,也往往是一地鸡毛,难以收拾。

我们看到:所谓三十六计,都是随时可用也随时可破。法家理论,曰法曰术曰势,用多了都会激化矛盾,引火烧身。连同后来一套又一套的驭人术,其实都是把最丑恶、最腐败的社会资源吸附在权力周围,把最具人格感召力、最智慧的社会资源推向边缘,甚至推给对手的败国之术。

希望学习古人谋略的人,把重点放在古人书中正的和反的,说到的和没说到的“道”的层次上,以案例中人的言行、业绩,和政治遗产几相比对,从中悟出普世意义。

清人赵藩写过一副赞颂诸葛亮的对联,值得所有的战略发烧友玩味再三: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节选自《历史是个商学院》)

猜你喜欢

兵书计谋意气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自认为善
Waiting for You I'm in the Rain
古代兵书览要
兵书琐谈(续二)
兵书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