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风破浪,继往开来——《沉积学报》创刊30周年寄语

2013-04-01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沉积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学报沉积研究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沉积学报》,于1983年1月创刊,至今已经30年了。30年来,在全国同行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不懈耕耘,终于由一株小苗,长成了一棵大树。

上世纪20年代,沉积岩石学从地层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二次大战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人类社会对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需求大幅增长,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沉积岩是大部分能源资源的宿主。如何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就成为沉积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

1950年,荷兰海洋地质学家PH.H.Kuenen和意大利沉积学家C.L.Migliorini,用实验证明了递变层理的浊流成因。1952年,美国海洋地质学家B.C.Heezen和M.Ewing在北大西洋索姆深海平原用钻探揭示了1929年纽芬兰大地震引起的浊流沉积记录,围绕浊流的争论尘埃落定。浊流理论揭示了突发性地质事件在塑造地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向正统的均变论提出了挑战,标志着现代沉积学的诞生。接着,在上世纪的50年代,美国的一批年轻沉积学家在巴哈马和波斯湾等地开展大规模的现代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研究,揭示了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在形成机制方面的同一性,引发了碳酸盐岩分类的彻底革命。这是沉积学领域里的又一次意义深远的科学创新。稍后,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先后问世,地球科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史称地学革命。那是一场以活动论取代固定论的革命,也是一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战胜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革命。它深刻地影响了地球科学的发展道路。也对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重大的科学事件都发生在20世纪后半叶不到20年的时间里。那是一个地球科学革命思潮四处萌动的年代。迎击地学革命带来的挑战,成为摆在中国沉积学家面前的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78年10月,就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CSMPG)在贵阳召开成立大会期间,刚刚荣任学会副理事长的沉积学前辈学者叶连俊院士与理事长涂光炽院士磋商,决定成立一个小组来筹建中国的沉积学专业组织,以推动中国沉学的发展。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批准,于是,一个由叶连俊任组长,孙枢任秘书长的筹备组宣告成立。会后,征求业治铮和吴崇筠先生的意见,得到业、吴两位前辈的同声响应和大力支持,并决定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沉积学大会来检阅和交流我国沉积学界多年来的科学积累,讨论建立沉积学专业组织的相关事宜。

一年以后,1979年11月23日至12月1日,全国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4个系统和148个单位的312位科学家齐集北京,提交论文摘要450篇,盛况空前。会议决定,按照“两个牌子、一套机构”的原则,成立CSMPG沉积学会(后正名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GSC)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选举叶连俊为理事长/主任委员、业治铮和吴崇筠为副理事长/副主任委员、孙枢任秘书长,刘宝珺、傅家谟、秦蕴珊、张彭熹、张鹏飞、丁传谱、曾允孚、郑直、严钦尚、冯增昭、沙庆安、何镜宇、孟祥化、陈先沛、方少仙、唐天福、曾鼎乾、应凤祥、刘长龄等60人为理事/委员。专业委员会挂靠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其任务是加强学界的沟通和学术交流,以达到提升学术水平和推动学科发展的宗旨。

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后,广大沉积地质工作者要求创办属于自己的学术刊物的呼声不绝于耳。顺应时代的呼唤和同行的要求,学会决定创办《沉积学报》。筹备工作迅速启动。1981年5月8日,中国科学院批准出版《沉积学报》。挂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经过一年多的试刊,于1983年1月正式创刊发行。光阴荏苒,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截至2013年6月,《沉积学报》共发行正刊31卷138期,增刊7期,刊发论文3037篇,影响因子和被引次数不断升高,终于成为中国地学界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内容涵盖沉积岩石学、沉积学、沉积地质学、沉积矿床学、沉积地球化学、应用沉积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等诸多领域。30年来,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立足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中国的地质实际,及时跟踪国际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的发展潮流,《沉积学报》在学报编委会的直接领导下,与中国的沉积学家和沉积地质学家一道前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见证了中国沉积地球科学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并充分发挥刊物的优势,引领中国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向着广度和深度进军,立下了不朽功勋。抚今追昔,累累硕果,难以尽述。只能择其要者列述如下,作为学报创刊30周年的纪念。

1.立足中国地质实际,通过区域性的基础研究,致力于我国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的原始积累

地质学是一门建立在地质事实的观察、描述和解释基础上的自然史科学。资料和数据的原始积累,是地质学发展的基础。30年来,《沉积学报》一直关注和鼓励我国的基础沉积学研究,开辟各种专栏,发表了大量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创性研究成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描述性的岩石学资料与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沉积机制和沉积物或沉积岩的时空分布格局探求沉积作用的基本规律,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沉积相、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学术界的同步发展。

2.围绕当代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的热点,激励和推动前沿科学问题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许多规模和成因都不同的沉积盆地。其中堆积着时代不同、类型各异的沉积物。从元古代到第四纪,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一支庞大的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研究队伍遍布全国各地,活跃在生产、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其中不乏地学前沿的创新性的优秀作品。

碳酸盐岩和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研究,从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国际沉积学研究的热点,持续了几十年。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神速。数十年来,不仅在碳酸盐台地、生物礁、碳酸盐沉积相和微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碳酸盐储层、碳酸盐生油、生物礁碳酸盐沉积、风成碳酸盐沉积、碳酸盐浊积岩、碳酸盐成岩后生作用、白云岩和白云岩化、微生物碳酸盐岩及其沉积作用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大陆的主体在古生代末或中生代早期结束海侵历史。中国学者在陆相生油、陆相沉积环境和陆相碎屑岩沉积成岩作用、陆相沉积物的相分析和盆地分析等研究领域,位居国际前列。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均有创新性的建树。

现代海洋沉积作用的研究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海岸带和浅海陆架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物的分布格局已经基本清楚,陆坡和深海沉积作用的研究也已提上日程。区域海洋地质调查,特别是沉积物分布规律的调查已经在我国海域系统展开。边缘海沉积作用、海陆相互作用和源汇过程的研究引起了广大沉积学家的高度关注。由中国地质学家主导的IODP184航次对东亚季风的研究,提升了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水平;蛟龙号深潜器海试成功,为深海沉积作用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沉积学报》一贯支持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前沿的创新性探索,组织发表了一批直指当代地球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厥功甚伟。

3.从资源、环境的国家战略出发,推动宏观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规律的研究

宏观与微观的成功结合是中国沉积学发展的特点之一。30年来,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为中国沉积学发展的一大亮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版了各时代、各地区的岩相图和古地理图,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描绘了神州大地的沉积格局和环境变迁,为地质历史的研究和有用矿产的找矿勘探,提供了宏观指导。其广度和深度在世界上均居前列。与此同时,致力于重建沉积环境的方法学研究,成绩卓异。无论在理论和方法方面,都有创新性的建树。通过发表相关的论文竭力为我国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创造发展空间,《沉积学报》功不可没。

4.坚持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方针,努力为生产服务

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沉积学研究,实现科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是我国沉积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储层沉积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特别是像大庆这样的特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要求生产第一线的沉积学家对数百米层段中数以百计的薄砂层逐层进行精细的储层描述和储层沉积学研究。我国的储层沉积学的发展,紧密围绕陆相储层展开,从物源到沉积作用,从砂体几何形态到沉积模式,从储层物性到成岩作用,总结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储层沉积学体系,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在生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沉积学报》置身其中,努力为生产实际服务,引领学术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鼓励学科交叉,推动沉积学、沉积地质学和相关边缘学科的发展

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和生长点。在过去的30年中,与沉积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迅速,也是《沉积学报》长期关注的一个领域。历年来,《沉积学报》发表了大量有关沉积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实验沉积学、沉积动力学和沉积模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成绩斐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高质量的综合述评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6.为年轻沉积学家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

科学的发展是一项前赴后继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是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沉积学报》一直将鼓励和支持年轻沉积学家的成长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30年来,发表了大量青年人的研究成果,每次沉积学大会之后,都要发表青年优秀论文。无愧为年轻人成长发展的摇篮。

7.国际学术交流的窗口

30年来,作为中国沉积学家和沉积地质学家的共同园地,《沉积学报》已经成为发表中国沉积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毫无疑问,也就成为了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发展现状、把握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沉积地球科学的脉搏、推动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沉积学报》入选了“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这既是对学报学术质量的肯定,也激励着期刊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随着岁月的流逝,经过30年努力奋斗,《沉积学报》无愧于肩负的历史使命,胜利地完成了学会赋予的艰巨任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中国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的发展建树了丰功伟绩。我们为学报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值此纪念《沉积学报》创刊30周年之际,我们无比怀念学报的奠基人叶连俊院士、业治铮院士和吴崇筠教授,万分感谢中国广大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工作者对学报的关爱和支持,感谢老一辈学者的引领和教诲,感谢广大读者的关爱,感谢编辑部同仁为它献出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

我们深知,我们的历史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刊物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从一个科学大国到科学强国,征途漫漫,前面的道路正长。我们一定要根据中国沉积学发展的需要,立足中国实际,树立开拓创新的思想,披荆斩棘,积极进取,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为发展中国的沉积地球科学而努力奋斗。在未来的岁月中,将《沉积学报》办得更好。

猜你喜欢

学报沉积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
化学浴沉积制备防污自洁型PVDF/PMMA共混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