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飞节神话的流传及其认同功能
——基于泰国、老挝、越南的研究

2013-04-01李斯颖

创新 2013年3期
关键词:蛤蟆老挝族群

李斯颖

认同,英文为“Identity”,也被称为同一性,指涉所有令一个实体可辨别和认知的特性。这一心理状态可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认同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方面,例如心理学领域的个人认同、社会学领域的社会认同与哲学领域的文化认同等。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以祈雨为主要目的,以发射“火箭”为主要内容的芒飞节(Bun Bangfai),其起源神话及异文在泰国、老挝、越南三国不同区域、不同信仰的族群中流传,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产生了不同层次的认同效果,呈现出不同的功能。本文试以此为例进行分析。

一、泰国东北部青蛙神的故事及芒飞节

《泰国民间故事选译》中收录了泰国东北部流传的神话——《青蛙神的故事》,该神话解释了芒飞节的起源,内容如下:

恬神是非常伟大的神,按照节令向世界供雨。那时青蛙神是勐的首领,统治着人民群众,人们生活幸福美满。由于青蛙神威力大,大大小小的动物都非常敬重他,赞美他的恩德。秃鹰和乌鸦原本承担着拿食物献给恬神的任务,后来也都来守侯在青蛙神身旁,居然忘记了给恬神送食物。恬神得知事情的真相后,非常生气,他想减弱青蛙神的威望,于是就不让天上的雨水按节令下来。

崇敬青蛙神的民众和大大小小的动物由于干旱而忍饥挨饿,种田没有收成,粮食和水果都很少,动物找不到吃的东西,大家都去青蛙神处叫苦。青蛙神知道干旱的原因,他对民众和动物说,恬神绑住了龙王,不让龙王玩水,龙王不能玩水就不能喷水,龙王喷的水飘落到地面上就是雨水,所以天下干旱。青蛙神与民众、动物商量,必须和恬神发动一场战争,并计划派大大小小的动物作为军队到天上和恬神作战。他吩咐臣民们筑了高高的墙壁,然后从墙壁上造梯子,梯子一直延伸到恬神住的天堂。青蛙神率领他的兵丁踩着梯子一直爬到恬神住的地方,向恬神发起进攻。

恬神早已有戒备心理,秘密藏着武器准备应战。青蛙神知道恬神藏武器的地方,就派白蚂蚁到恬神的武器的柄上凿洞。于是,恬神的长刀、长矛、弓箭等的柄都被白蚂蚁凿空了,青蛙神还使恬神的刀、矛、梭镖等生锈不能使用。

第二天早上,恬神吩咐大臣拿武器来分发给士兵们,才发现武器已经坏了,全都不能使用了,恬神只好改变策略,想通过念咒语来制服和战胜青蛙神。青蛙神叫青蛙、田鸡、知了等大声叫嚷,干扰恬神念咒语。恬神又变出蛇将青蛙、田鸡、知了咬死。青蛙神见状又叫老鹰把蛇吃掉……双方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智慧和神力的较量,始终不分胜负。最后,恬神和青蛙神进行斗象比赛,恬神输了,被青蛙神捉住,双方商定停战协议:恬神同意继续向世界供水,如果某一年恬神忘了供水,就让世界上的人燃放火筒,提醒恬神按照时令供水。

因此,如果哪一年雨水迟迟不下,东北部的人们就点燃火筒提醒恬神供水,天长日久就有了点火筒的习俗。[1]

泰语称点火筒为“Bun Bang fai”,其相关仪式节日称为芒飞节,亦有人称火箭节,该节日亦盛行于我国部分傣族地区。节日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侗台语族西南语支的祈雨仪式,后受小乘佛教影响,融入了佛教的文化与仪式。泰国东北部的侗台语族群,包括“泰伊讪”(Isan)、①泰伊讪(Isan)族群是泰国东北部各府的主要居民,又自称泰佬(Lao)、佬(Lao),与老挝的老族同源,人口在1500~2300万之间。数据来源:Joachim Schliesinger.Tai Groups of Thailand,Volume 2,Profile of the Existing Groups.Bankok:White Lotus Press,2001:26。普泰(Phuthai)②泰国的普泰(Phu Thai)族群从中国广西、云南至越南奠边府迁徙而来,后接受小乘佛教,但仍保留了浓厚的万物有灵观念。他们的文化与白傣(Tai Kh ao)、黑傣(Tai Dam)有深厚的渊源,在泰国大约有7万人(1999年)。数据来源:Joachim Schliesinger.Tai Groups of Thailand,Volume 2,Profile of the Existing Groups. Bankok:White Lotus Press,2001:89。但有数据显示他们的人数已超过15 万(维基百科)。等都过这个节日。通常在公历5月雨季来临前,各村镇都会择吉日举办芒飞节,进行激烈的点火筒比赛,以祈求天神下雨,滋润作物,带来丰收。关于求雨、点火筒由来的青蛙神的神话亦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已被收录在地区的学校课本、风俗读物之中。

2012年6月19日,笔者来到加拉信府(Kalasin)古奇那莱(Kuchinarai)县的古瓦(Kutwa)镇古瓦(Kutwa)村,参加一年一度的芒飞节活动。据小学女教师、当地普泰人萨塔潘(Sathaphom,45岁)介绍,2012年古瓦(Kutwa)镇芒飞节活动时间为6月18日到20日,第一天主要为花车展示,第二天为选美和文艺活动,第三天则为盛大的点火筒比赛。节日的主会场就在佛寺的旁边。古瓦镇此次举办的芒飞节,召集了49个自然村寨的村民前来参与。古瓦镇的主体族群是普泰(Phu thai)人,因此,6月19日当晚,有专场晚会展示普泰人的歌舞和文化。在点火筒比赛活动现场,各地民众云集,出售各种小商品和食品的商贩忙得不亦乐乎。

普泰人每年都会过芒飞节,以向天神帕亚恬(Phaya Thaen)③Phaya Thaen(帕亚恬)即上文所述的恬神,是泰东北民族信仰中地位最高的天神,主管降雨等。祈求雨水。届时,普泰人还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看芒飞比赛,并在家中留宿数日,用美酒佳肴加以款待。芒飞节是亲朋好友相会的好时机。古瓦村潘西(Ponxi,58岁)大婶邀请了她的朋友们来观看芒飞比赛。她说,不但是古瓦镇要过芒飞节,其他地方也都在这一段时间集中过芒飞节,只有向天神帕亚恬求雨,水稻才会有充足的雨水滋润,来年作物才会丰收。从顺代(Somdet)来亲戚家过节的纳帕婉(Napawan Rongchai,44岁,老族)和她的女儿瓦拉苏达(Walaksuda,13岁)为笔者讲述了青蛙神的故事。她们认为,芒飞节是整个泰国东北部的活动,如果不举办,人间就会面临干旱的危险。母女俩都曾听老人家讲述过青蛙神的故事,也在报刊书籍上读到过这个神话。

古瓦村的村长春车艾(Chomchei Butsyuri,男,36岁)在芒飞比赛的裁判席内维持秩序、统计数据。据他介绍,如今古瓦镇每年公历5月第3个星期天举办芒飞节已约定俗成,不再更改。每个村都制作一个芒飞,作为向帕亚恬求雨的信号。关于为什么要向帕亚恬求雨,他虽然没说出青蛙神的神话,但根据自己的学识,提供了一个芒飞节与帕亚恬关系的合理解释。他认为帕亚恬是火神,喜欢火,所以人们要射芒飞上天,用火取悦他,向他求雨。他自豪地告诉笔者,古瓦村使用的圆形芒飞是独创:几十年前,村子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为了减少芒飞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其下降时更容易被人发现,便改进了制造芒飞的技术,将它从原来的火箭形状改成了现在的圆形。由于制作芒飞需要精湛技术,因此有些技术概不外传,即使在古瓦镇各村之间,制作水平也高低不等。

在芒飞比赛间隙,古瓦村十分有声望的皮萨铎阿(Phitsadoa Camphom,男,70岁)老先生很热情地向笔者讲述了芒飞节来历的神话,内容与青蛙神的故事很相似:

从前,帕亚恬和帕亚那①帕亚那在泰东北又被视作“那伽”,印度神话中的蛇神。那伽一词属梵语和巴利语词汇。在佛教中,那伽Mucilinnna在佛祖悟道时为他挡雨。打仗,打了7年。帕亚恬就一直不给人间降雨,人类和各种动、植物都要干渴而死。青蛙神帕亚叩(P h a y a k o m)和帕亚那是好朋友,他就决心帮助帕亚那,迫使帕亚恬向人间降雨。他带领了各种小动物,有蜜蜂、白蚁、青蛙、蛇等各种小动物,来到帕亚恬住的天上。他们一直打了2年,最后帕亚恬打输了,答应青蛙神给人间降雨。但帕亚恬无法预知人类什么时候需要雨水,需要多少雨水,于是他说:“你们每年需要雨水的时候,就给我发信号,这样我就会降雨了。”青蛙神很聪明,他说:“那我们就用芒飞来给你发信号吧!”从此,普泰人就制作芒飞,在插种水稻之前放到天上,帕亚恬就会按照约定好的那样,向人间降雨。

在芒飞节的现场有很多年轻人,当他们被问及芒飞节的来历时,大多数能说出它是向帕亚恬求雨的盛大节日,但他们对于神话内容的了解程度深浅不一。芒飞节越办越隆重,年轻人如何认知和继承该传统亦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虽然此次节日的举办者与参与者主要是普泰人,但芒飞节已然被视为泰国东北地区盛行的一个文化事项,超越了单一族群的局限。早在1977年,泰国旅游局就已经将芒飞节定为益梭通(Yasothon)省的节日,是当地旅游的一个重头戏,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可见,政府很早就介入芒飞节的文化与旅游打造。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芒飞节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广泛的民众参与性与民间性,难能可贵。2012年5月17日,在泰国塔帕农(Tapanon)地区,普泰人小学校长Suboli(男,50多岁)和村民就告诉笔者,他们6月也要过芒飞节,芒飞节之普遍与盛行,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

基于以上叙述,可以概括出神话与泰国东北部族群认同的基本关系。

(一)神话为节日仪式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神话为泰国东北部芒飞节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缘由,解释了节日与仪式产生的源头。它赋予这一节日以神圣的意味,在节日过程中曾具有异常突出的功能。同时,节日活动扩展了神话的传播,使节日和神话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互动,根据打造节日、传承文化的需要,神话出现在各种相关的课外读物、旅游书刊上,增强了人们对它的认知。

(二)以神话之名举办活动,容纳了不同层次的地域与族群认同

神话提升了小区域内的地缘与单一族群支系认同。如古瓦镇普泰村民对于自己创新的新型芒飞有着深厚的自豪感,对芒飞形制的注重使民众增强了古瓦镇小区域的文化认同。普泰文艺晚会在达到旅游宣传目的的同时,亦增强了普泰人的单一族群支系认同。

神话增进了有着不同宗教信仰与多神崇拜传统的多族群民众的相互认同青蛙神的传说中,神祇帕亚恬又被称为“召发”,是侗台语族西南语支中最主要的天神之一,他来源于早期的本族群信仰,后受到多重文化的影响,在各语支称谓上有些变化。他能够降雨滋润世间万物,对泰国东北地区的侗台语族群民众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泰国东北地区的某些侗台语族群不一定信仰佛教,不一定过芒飞节,但神话与信仰的传承将这些族群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认同。

神话加深了泰国东北部的区域认同。泰国东北部地区亦称“Isa(a)n”,来自于巴利语,意即“东北”。有意思的是,在泰国东北部地区说老语的族群人数多达1900万,而在老挝境内说老语的只有300万。[2]7因此,这片土地被视为老族(Lao)文化圈的一个中心,这个地区的人民有着与泰国主体民族泰族相异的区域与文化认同。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青蛙神的传说突破了单一族群支系的流传范围,为泰国整个东北地区不同族群所共享,同时,节日仪式活动将更多的地方性神话融合进来,使神话日益形成一个地方体系,内聚力增大,加强了区域认同。如古瓦镇芒飞节新出现的选美比赛,[3]19与一个帕亮与琅嗳的神话结合了起来:

从前,在色军府(Sakon Nakhon)有一位漂亮的王子,叫做帕亮(Pha liang),他与一位叫做琅嗳(Lang ai)的公主相爱。帕亮来向琅嗳求婚。琅嗳的父亲,为了考验帕亮,便让帕亮做出芒飞,以此显示帕亮的本事。帕亮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芒飞的人。帕亮王子通过了考验,便要和琅嗳结婚。但水神(Phayanak)也喜欢琅嗳公主,便来捣乱,把色军府的地陷成了一个大湖,即廊限大湖。因此,普泰人挑选的一对青年男女,就是帕亮与琅嗳的象征,人们制作“芒飞”、选美,也是为了纪念这对可爱的人。(潘西Ponxi大婶讲述,58岁)①《老族民间故事》(Lao folk tales,2008)也收录了在泰国东北部地区流传的Phadaeng Nang Ai的故事,故事中说到Nang Ai的父亲Phya Khom组织了芒飞节,向雨神Phaya Thaen求雨。

这则神话里出现了讲述者的日常生活场景——廊限大湖,这使神话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承。可见,神话不但在节日活动中得以阐释,还以节日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相互关联、互相推进。人们在讲述时,已不局限于单一族群,而是通过节日活动和各种相关神话,编制出一个地方性知识网络,构建出新的区域性认同。尤其是各种风物神话与传说,将神话人物与地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笔者所考察到的芒飞节,已经被泰国人尤其是东北部地区的民众所认可成东北部的一个标志性节日。

二、老挝的芒飞节与神话帕登琅嗳

在老挝,老龙(Lao Loum)族②老挝的民族分为三大族系,包括老龙族系、老厅族系和老松族系。老龙族系意为居住在平原地区的老挝人;老厅族系意为居住在半山地区的老挝人,老松族系意为居住在高山地区的老挝人。参见《东南亚民族: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卷》,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不少族群也过芒飞节,包括老族(Lao)、傣泐(Tai Lue)、白傣(Tai Khao)、红傣(Tai Deng)、普安(phuan)、傣阮(Tai Nyuane)等。这个节日被视为老挝最大的农业典礼,亦称“火箭节”,在每年公历5月举办。它标志着新一轮耕作季节的开始。每个人都会去寺庙,祈求神祇降雨滋润作物。之后,人们会举办自制的芒飞”火箭)比赛。在节日游行中,男人们穿上女人的衣服,腰间挎上巨大的、木质男性生殖器,表演一种叫做“Lam”的舞蹈,以此激怒天神(Thaen),③老挝关于Thaen的信仰和神话与泰国的帕亚恬(Phaya Thaen)高度相似,基本上可认为是同一神祇的发展变异。让他下雨。[2]149

《老挝文化与习俗》(Culture and Customs of Laos,2009)一书收录了关于老挝芒飞节起源的神话——帕登琅嗳(Phadaeng Nang Ai),亦称帕登国王与嗳坎公主(King Phadaeng and Princess Aikham)。

高棉人公主嗳坎与老族的国王帕登相爱。嗳坎的父亲举办了一场火箭比赛,以取悦雨神,结束一段长期的干旱。这场比赛同时也是嗳坎公主的招亲比赛。很不幸,帕登国王在这次比赛中输了,这样,他和嗳坎就无法在一起。在比赛中,一个名叫旁基(Phangkhi)的那迦(神话中的蛇神)王子也爱上了公主。为了赢得她的喜爱,他变成了一只带着小铃铛的白色松鼠。嗳坎叫宫廷中的猎人去射取松鼠,这样她就能把它当做宠物,但它却死了——根据传说,这是他们前世坏姻缘的结果。旁基在遗言中,请求神灵让王国中的每一个人都来分享他的肉——“可以装满八辆牛车并足够所有的人来食用”——并且“谁吃了我的肉,将会像我一样死去。”嗳坎和王国里的人都分享了松鼠的肉,除了没有丈夫在军队中服役的寡妇们。当那迦的国王苏通(Suttho)知道他儿子的死讯后,他下令他的士兵们杀死每一个在高棉王国里吃了松鼠肉的人。帕登国王试图拯救他的爱人嗳坎公主,但苏通抓住了她。在绝望中,帕登国王自杀并变成一个鬼魂国王,带领着一支由灵魂组成的军队来反抗苏通。史诗般的战斗在因陀罗神(Indra)的干预下才停止了,他命令战斗双方等候佛陀的化身。[2]171

这个神话与前述泰国东北地区帕亮与琅嗳的神话基本情节相似,内容上融入了更多的佛教观念,例如轮回与化身。部分内容虽与芒飞节起源貌似关系不大,但这个神话依然生动地解释了老挝举办芒飞节的原因,也演绎了美好的人间爱情故事。该神话在老挝老族中流传较广。在泰国东北部最为大家熟知的青蛙神的故事,据说在老挝也有流传,但笔者此次没有成功搜集到相关材料。根据书面材料,该神话并没有成为老挝芒飞节的有力阐释,或者未受到足够重视。在老挝首都万象,芒飞节和佛教节日卫塞节(Visakha Bucha Day)结合在了一起,并获得了新的节日起源阐释:“传说一个悲伤的佛祖门徒,因为无法将自己的火炬触碰到高耸的、为佛祖进行火葬的柴堆,于是他用力地将火炬投掷到柴堆的顶部,这就是今天芒飞节仪式的来由。”[3]4这个解释与接受佛教之前的老龙族民间信仰毫无关系,但充分显示了佛教文化与老龙族自身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老挝,芒飞节及其神话展现出另外的特色。首先,芒飞节是老龙族部分族群的共同节日。节日上仪式盛行,活动较为古朴,被视为老挝一个重要的、广泛的文化节日。但在庆祝芒飞节的这些民族中,相关神话的流传情况各异,神话目前并没有发挥更大的功效,如支撑芒飞节成为整个老龙族或者国家层面的族群节日。其次,芒飞节神话的存在增强了老龙族内部单一族群(如老族)的认同,对节日的来源进行了解释。此类神话在老龙族不同族群中的存在与缺失,客观上使他们保持了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与延续性。虽然目前缺乏芒飞节神话在各族群里传播的多方信息,但可以看出,老挝老龙族群依然保持了各自的芒飞节传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状态。

三、越南京族神话——蛤蟆告老天

神话母题的流传和重复是常见现象,在不同地域常常能发现相似的神话。除了泰国流传的青蛙神的故事,越南亦有蛤蟆告老天[4]的神话,二者情节十分相似,但其中的神祇建立在了越南本土信仰的基础上:

天庭中负责降雨的是雨神。雨神是一条龙,它可上天腾云驾雾,又可入水翻江倒海。雨神变化无穷,能变成一条小鱼,也能变得身长数千丈。雨神降雨之前要先到凡间吸引江河湖海之水,然后升到空中,将腹中的水喷洒出来,变成雨水滋润大地,养育万物。然而雨神有时也由于偷懒给下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连续三年老天没有下一滴雨。太阳和月亮姐妹每天不分昼夜地轮流烘烤着大地,草木枯萎,土地干裂,动物人类在酷热中挣扎,死尸相枕,情况非常危急。

……

在这种情况下,动物们推选出蛤蟆做代表上天庭要求玉皇命令雨神马上下雨。蛤蟆毫不迟疑地接受了任务,要求狐狸、熊和老虎和自己共同前往。故事在这里添加了“蛤蟆与老虎斗智”的情节,为蛤蟆增添了智慧的光环。

蛤蟆带领狐狸、熊和老虎来到天庭,见门外放着一面鼓。按照规定,告状者见玉皇要先击鼓。蛤蟆让手下先到周围树丛中隐藏好,然后跳到鼓上咚咚地敲起来。玉皇闻听鼓声,派天神出来察看。天神来到大门,左看右看不见一个人影,半天才发现了蹲在鼓旁的蛤蟆。天神见击鼓者是一只小小的蛤蟆,便用一种轻蔑的口气问蛤蟆来天庭干什么。蛤蟆鼓起眼睛告诉天神要见玉皇,告老天的状。天神感到很可笑,撇着嘴问蛤蟆告老天什么。蛤蟆不愿再和天神啰嗦,要求见了玉皇再说。

接下来,是民间故事中常见的“连环套”斗智斗勇的情节,玉皇为了赶走蛤蟆,放出神鸡,被狐狸吃掉;玉皇放出天狗,被熊拍死;玉皇派出天兵,被老虎咬死。

……

玉皇几次遭到失败,没料到小小的蛤蟆这么难对付,于是由生气转为担心,便让天神出来请蛤蟆进宫,以礼相待。玉皇问道:

“小叔叔,前来有什么事呀?”

蛤蟆一下子跳到椅子上坐下来。它责备玉皇对下界漠不关心,把下界天旱的情况讲述给玉皇听,并要求玉皇立即降雨。

玉皇派人进行查询,才知道雨神近来一直躺着睡大觉,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玉皇立即降旨,派雨神下凡到江河湖海中去吸水,然后降雨,拯救下界万物生灵。

玉皇对蛤蟆说,以后,什么时候需要降雨就叫几声,玉皇听到后马上会派雨神降雨,不必再上天庭告状了。由于蛤蟆斗胜了老天,受到玉皇的恩宠,所有的动物都对蛤蟆另眼相看,谁也不敢招惹它。

相较而言,越南的这个神话包涵了更多民间故事的母题,其神祇显示出与泰国神话不同的文化底蕴,有玉皇、雨神、天神等不同角色。更重要的是,这个神话在越南被视为主体民族京族的神话。

2012年7月,当笔者在越南调查时,对翻译农邱名(化名,女,26岁,侬族)进行了访谈。她讲述了蛤蟆告老天神话的大概情节,并肯定它是京族神话。如其所述,越南的学校课外读物收录了这一则神话,它和越南其他著名的神话,如貉龙君的故事、男神四象和女神女娲、山精和水精等构成了越南京族神话的自有体系。虽然很难确定这则神话是否来自京族民间,是否文化交流的产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则神话已然成为京族神话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越南全国人民所共享。

越南境内亦生活着不少侗台语族群,包括岱族(Tay)、侬族(Nung)、泰族(Thai白傣、黑傣)等。根据资料,岱族、侬族不过芒飞节,其最大的民族节日是“三月三”与春节。泰族(白傣、黑傣)人民有求雨的习俗,但如今没有放芒飞的习俗。少量的傣泐族群信仰佛教,过芒飞节,但影响力小。在越南,蛤蟆告老天的神话和侗台语民族没有必然的联系,被视为一个来自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神话。其所构建的认同,带有更多的主体民族和现代国家的色彩。该神话也没有显示出与节日、仪式的内在联系,相较泰国而言,其传播力度被大大削弱。

四、小 结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与祈雨节日“芒飞节”起源有关的青蛙神的故事、帕亮与琅嗳等神话及其异文,在泰国东北部、老挝、越南的流传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泰国东北地区,神话的功能更为积极,对仪式和节日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区域与族群的不同层次认同;在老挝,该神话异文虽有流传,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国家的决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经济实力等等,神话没有被刻意传播以增强各层次的认同感。但客观上,神话的自为传播状态亦展示并增进了不同族群内部的自我认同。在越南,青蛙神的故事的异文——蛤蟆告老天成为京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笔者暂不讨论芒飞节的来历、神话的本源与族属等问题,通过材料首先被观察到的是,越南神话蛤蟆告老天脱离了仪式,成为主体民族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越南,缺乏语境的这则神话又以文本形式返回民间,构建了具有国家高度的、新的民族文化认同。

神话作为人类口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当代传播与发展备受关注。通过考察可以发现,神话依然可以在现今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多层次的认同塑造。神话与仪式节日、社会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不因为现代化的发展而必然失色,如何以此为切入口,保护各族群珍贵的口头文化传统与世代承袭的精神财富,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的话题。

猜你喜欢

蛤蟆老挝族群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蛤蟆蛤蟆跳嗒嗒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走自己的路
躲猫猫
捉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