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洁乡村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2013-04-01龙海平
龙海平
关于清洁乡村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龙海平
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美丽广西建设的生态工程,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基础工程,农民梦广西梦的民生工程,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作风工程。需要解决农民意识与社会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短期行为与长效机制之间的矛盾。实现活动动机和活动效果、农民利益和干部政绩的完美结合。通过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清洁乡村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清洁乡村;困境;超越
从2013年起,广西将用两年时间在全区广泛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其目标就是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2013年7月,笔者赴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和桂林市平乐县开展为期两周的实践调研和“清洁乡村”志愿服务。通过参与清洁乡村活动,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体验到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深刻变化,感受到淳朴的民风,基层干部工作的苦与乐,群众致富和干部干事的热情。本文以调查资料为分析蓝本,管窥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困境、归因与对策,期望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借鉴。
一、背景:清洁乡村活动的价值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海南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于2000年提出了建设文明生态村,大力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经济发展,改变农村面貌。[1]湖北省安陆市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于2006年起大力实施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攻方向的“清洁乡村工程”。[2]广西在2006年实施了以提高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为重点的“城乡清洁工程”。新形势下广西大张旗鼓地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笔者用“四大工程”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一)美丽广西建设的生态工程
建设清洁、整齐、优美、舒适的美好家园,是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和追求。近年来,广西着力增强生态意识、绿色发展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61.4%,居全国第三位,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以“清洁乡村”为切入点,广泛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简称“三清洁”)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既是保护美丽广西、建设生态文明的工程,也是提升“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优势品牌的重要举措。
(二)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基础工程
广西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任务。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少数民族农业大省,富民重在富农民,强桂必须强农村。2010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农村人口4人中有1人为贫困人口。要实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民生工作的重点向农村倾斜,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走共同富裕道路,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三)农民梦广西梦的民生工程
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有“一盼生活富裕,二盼乡风文明,三盼村容整洁,四盼文化下乡”的梦想。通过“清洁乡村”活动,他们希望看到改变以往的脏乱差、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村庄青山环绕,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顺应农民追求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期盼,广西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把“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重点培育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工贸强镇、旅游名镇(村)、文化名镇(村)、生态(农业)名镇(村)、特色名镇名村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新的增长点。①《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特色名镇名村发展的意见》,2012年。
(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作风工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民务实清廉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四风”②“四风”指党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转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2013年6月18日。之所以受到农民的唾弃,受到党的禁止,就在于它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就是要“在为民上做好服务、在务实上转变作风、在清廉上树立形象”。“清洁乡村”活动就是转变作风的载体,整治环境、“三清洁”、农村特色产业等都是抓手。干部通过清洁乡村这个渠道,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想群众之所想,思群众之所盼,忧群众之所急,真心实意爱农民,脚踏实地建农村,在实践中净化灵魂,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就会增进党群干群感情。
二、矛盾:清洁乡村活动的困境
调查得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实施以来,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实施了“‘三清洁’综合整治大行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行动”、“生态型经济发展大行动”和“清洁管理体系建设大行动”。各级领导、部委办局都有清洁卫生责任区,乡镇落实到村屯。机关干部既是清洁员,又是督查员。党员、团员青年志愿者成为“清洁乡村”活动的主力军。这些工作在短期内也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深入下去仍面临一些困惑。
(一)农民意识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建设美丽乡村、共创美好家园,是人们共同的愿景。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群众自觉摒弃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破坏绿化,不损害公物,不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坚持每天对自家门前的环境卫生进行保洁;自觉遵守文明卫生公约和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③资料来源于广西平乐县“美丽平乐·清洁城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致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封信》。以此推动社会形成“讲清洁、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然而,实然的道德状况与应然的道德判断在实践维度上始终存在着两极对立。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他周围群众的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以及社会心理环境对其产生着影响,这种情境影响成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行为的重要“参照系”。从社会从众效应的角度看,也会使人们采取“随大流”的策略而置文明卫生要求于不顾。[4]于是,作为个体来说,他可能一方面抱怨这种不良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这种环境面前表现得无可奈何。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5]在农村工作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如同车之两辙,缺一不可,其协调共生发展表现为“求富”与“求乐”的矛盾。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的基层干部片面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认为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待经济发展了,再抓“清洁乡村”工作。殊不知思想政治教育被经济基础决定又为其服务。即使是富裕的农村,也曾出现“经济繁荣,精神失落”的现象。笔者调查发现,将近六成的人有“笑贫不笑娼,笑弱不笑盗”的思想倾向,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六合彩”似乎成为一种“公开”的“致富之路”。在信仰方面,有的农村日益进入健康信仰的黄昏。毛泽东曾指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积极满足农民精神上多方面的需求,是充实心灵力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源泉,也是清洁乡村的动力。
(三)短期行为与长效机制之间的矛盾
据调查,在“清洁乡村”活动中,实行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重大节假日彻底清扫的集中整治和日常干部轮值制度。村民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对清洁卫生进行确定,“人人都当保洁员”、“人人都是监督员”。驻村各类工作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引导农民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一些人认为这是党委政府行为,在干部打扫卫生中,就有当地群众说:“你扫干净啵,不然你挨问责。”折射出部分群众的消极观望态度。在笔者看来,“清洁乡村”活动的主体是农民,然而,只有将农户组织起来才能成为“三清洁”的主体。因为一个地方政府,即使廉洁勤政,也无法一一如此分散的众多的农户打交道,也绝对不利于有效的社会管理与服务。
三、归因:农民思想观念滞后与长效机制缺失
造成“清洁乡村”活动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素质和农村自身条件的因素,也有基层工作的烙印。受篇幅所限,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探究。
(一)农民思想观念滞后
笔者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得知,农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增强,精神风貌积极向上,民主管理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政府为民服务的期望值明显提高。但农民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科技文化素质较弱、集体观念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弱。①有关农民思想道德状况的详细论述,参见笔者发表的《以“五功能”益补农村“五强五弱”局面——关于桂林市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载于《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4期;《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桂北16个村庄的田野考察》,载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农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探讨——基于桂北6个村镇的实地调查》,载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等。国内一些三农问题研究专家认为,当前农村社会存在参与危机、信用危机、相对剥夺感和基层治理弱化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农民是冷漠的、短视的、急功近利的。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情况不容乐观。通过与农村基层干部的座谈交流,可以听到的普遍心声是: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有田野调查发现,农村基层干部对基层工作和农民抱怨不断,认为“农民素质差、不配合工作”等,而农民们对基层干部的抱怨则往往是“没有一个好官”。[6]可见,基层干部与农民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互不信任、不合作、不认同现象。而作为人力资源重要一环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忽视。当崇高成为可望而不可及且与己无关的目标时,人们不再相信崇高理想的重要,而只相信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或快乐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二)长效机制缺失
过去,人们常常用“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等来形容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群众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深恶痛绝。一方面是因为工作中新任务太多,频繁地转换,一件事情刚开始抓,另外一项任务又来了。另一方面,干部有兴趣,农民不积极,干部的愿望和农民的期盼是分离的,农民利益和干部政绩没有实现完美结合。此前,广西也搞过几年的城乡清洁工程和文明村建设,对农村环境的改变和农民的触动很大,但是多半都是停留在打扫卫生、整治环境,检查评比一过,一切照旧,文明一直文明不起来。“清洁乡村”活动不是一阵风,也不是只抓一两年,而是要抓五年十年,长期抓下去。活动本身就是对过去工作的延续,也有较好的基础,但“清洁乡村”活动得有新思路,真正把它当作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撑点来抓。笔者调查发现,清洁乡村活动要着眼长远,需要以“三清洁”为重点和突破口,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基础,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树立新风为引领,以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为保障,实现环境卫生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7]
四、超越:建立健全“清洁乡村”活动长效机制
“清洁乡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活动动机和活动效果的有机统一,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齐头并进,需要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文精神的引导,建立健全“清洁乡村”活动长效机制。
(一)提升农民道德素质
笔者调研发现,部分农民群众对“清洁乡村”活动的认识不是很到位。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不卫生行为仍较普遍存在。往往是这边扫来那边扔,我行我素。由此表明,陋习没有得到改变,文明尚未深入人心。要实现村民文明意识从他律向自律的思想转变,将其行为动因由原来的外在约束,转换为内在约束,由原来的外在导向,转换为内在导向。[8]这就必须突出农民文明意识培育、文明行为规范,引导农民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明确价值导向,人才能行之有耻,行之有度。康德曾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己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9]心中有所敬畏,也就是对人类某种优秀的品质都有敬重敬畏之心,这也是道德底线和原则。近些年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部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抛开道德约束,贪图眼前利益,将劣质甚至有毒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到市场上,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要坚守道德的防线,注重生态效益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良好的生态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广西是生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区之一,拥有喀斯特地貌、滨海、湖泊、山地、丘陵、森林、湿地等独特的资源。“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一个旅游区繁荣一个县”的例子很多。“清洁乡村”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带动生态旅游。同时,广西又是一个生态资源较为脆弱、重要资源较为匮乏的省区,提高农民的认识功能,就是要引导农民关心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具体的事;关注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关注水土流失、石漠化、生物多样化受到的威胁、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和化肥的不当使用)等问题。在生态农村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计划”和农村沼气工程,发展清洁能源,推进乡村清洁工程。继续推进“农村改水和改厕工程”,提高乡村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普及率。继续完善“退耕还林”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乡村的生态质量。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等,提高农民收入。以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为目标,以生态和谐与人的文明的双重建构为价值,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动力,在八桂大地上描绘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美好画卷。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村屯是社会的细胞与基础。乡党委、村支部是农村的顶梁柱,乡村两级干部是农民的主心骨。他们是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全在领头羊。”许多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新农村建设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等农村最基层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竭尽全力当好农村致富的“排头兵”、“主心骨”和“服务员”。一些地方通过“打造精品党建,建设美丽乡村”,形成“一乡(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江)一景观”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广西平乐县同安镇寿星村在村党总支带领下,村民贷款种葡萄历经艰难终于致富,贫困村变成了“别墅村”。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百亩生态水果示范园。曾经贫穷的“龙脊田”发展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寿星葡萄”也成了该村群众致富的“摇钱树”,生活环境逐步实现了“绿、净、美”。为了更好发挥基层组织在“清洁乡村”活动中组织者和带领者的作用,笔者认为成立村级清洁乡村基层党组织,统筹指挥、策划、协调和督促。建立清洁乡村村民自治委员会和清洁乡村监督检查委员会,确保解决问题一通到底,社情民意一传到顶。民主选举产生村屯保洁员、监督员、宣传员、增强村民保洁、监督、宣传职能,成立清洁乡村巾帼突击队、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少先队员突击队,形成全民积极主动参与清洁活动的浓郁氛围。①资料来源:广西教育厅宣传橱窗:《“美丽广西·清洁乡村”驻忻城工作组创新“一二三四”机制》。
(四)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目前,广西初步建立了“市指导、县区负责、乡镇(街道)具体组织、村(社区)参与”的清洁乡村规划和工作机制。仍需完善相关机制,使清洁乡村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一是着力完善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镇运、县处理”的四级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管理体系和“四个一”的卫生治理模式。即:一个村屯建l个垃圾池,集中收集生活垃圾;一个村屯聘请l~2个卫生保洁员,负责长期保洁;一月开展1次卫生大扫除;一季度开展l次卫生检查评比。各家各户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公共场所采取“村民出一点、乡村配套一点”的办法,聘请专人负责公共场所的卫生和垃圾清运、填埋。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和文明创建评比等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各县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市直部门、事业单位等积极筹集帮扶资金。通过市场运作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力度,以奖代补。引导农民自愿筹集资金和义务投工投劳。[10]三是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扶持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扶持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发展小额信贷担保,支持农民创业致富。四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各级领导分片包干指导,带头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帮民富,各级相关部门分片包干开展清洁乡村工作,形成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对积极性高、进展快、效果好的村屯和帮扶力度大、措施得力的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措施不力、工作进度滞后的村屯和帮扶不力的部门问责,促进清洁乡村活动扎实推进。
[1]弘陶.乡村建设:我们的思考和设想——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实践[J].天涯,2006,(5).
[2]胡贵玉,等.安陆市务实推进清洁乡村工程[J].中华建设,2007,(9).
[3]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3-08-10].www.gxdrc.gov.cn.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8.
[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6]张德元.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信任危机[J].人民论坛,2010,(1).
[7]陈武.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会议上讲话[EB/OL]. [2013-07-25].www.gxzf.gov.cn.
[8]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01-202.
[9][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64.
[10]中共南宁市委办公厅、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N].南宁日报,2013-05-09(3).
[责任编辑:宁春园]
G64;X33
A
1673-8616(2013)06-0112-05
2013-08-27
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重点课题《清洁乡村活动与美丽广西建设研究》(DSBD13ZD015)、“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第一期培养对象项目(桂教人〔2013〕16号)、广西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项目《民族地区和谐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桂教科研〔2013〕16号)
龙海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桂林,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