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视域下的新型农民培育策略
2013-04-01江颉
江 颉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发展内容与模式的创新力度,逐步缩小目前存在的城乡差距,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一方面,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加大对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强化农民的文化意识,转变文化观念,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科学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宣传为农民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极大地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吸引他们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并运用所学习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从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观念,促进农业的规范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推动科学成果快速转变成农业生产力,从而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二)丰富农村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首先,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形式多样的集体娱乐文化活动,让农民朋友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可以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还锻炼了身体和提高智力,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其次,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活动的参与还能增加邻里之间的沟通,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再次,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书屋,开展健康体操等活动的实践,对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弘扬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加强家庭观念和道德风尚的教育以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育农民积极进取,主动谋求发展的精神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进取奋斗的精神。有调查表明,尽管有很多农民愿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或者科学技术掌握不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以及农业科技的培训与教育,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观念,同时提高他们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二、影响新型农民培育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国家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的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目前很多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状况,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展开。
(一)农民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和制约
受传统意识和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民因循守旧,不愿意改变农村以及农业的发展现状,认为农村就是种地为生,不想了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此种思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知识的培育、农业科技的普及以及创新思想的传播。没有市场意识,缺乏市场观念,培育“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能落到实处。因此,农民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认识不到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无法调节生产。
(二)文化设施不完备
受历史以及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不足且年久失修,不能满足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制约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展开,影响农民的身心健康,也限制了农民素质的提升,最终反过来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调查显示,虽然目前中国农村家庭电视普及率很高,但是能够使用宽带上网的家庭仍较少。因此,现阶段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来源的主要途径还是电视,文化生活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服务设施落后,更加制约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技能培训机构不健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的技能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农民的技能培训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培训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且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培训要求。农民的技能培训面临着培训需求旺盛、师资力量缺乏、规模较小、培训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第二,培训的内容实用性不高。农业技能知识的培训过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实际应用效果,是很多农民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不是掌握不了就是掌握了理论但是不会应用。第三,培训形式单一。单纯理论知识的讲解,调动不起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培育机制未能形成合力
加大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培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是要把我国农民从传统农民转换成新型农民,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跨越。各地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教育,目的就是要实现我们国家的宏伟目标。各级基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专门管理机制,各职能部门都参与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可行的评价考核标准,甚至个别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各自为战。这种混乱的管理模式造成资金分散,重复培训则造成了有限的师资力量的浪费,一些地方组织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完全脱节,未能形成合力,培训的效果比较差。
(五)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思想严重
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文化建设的特殊性,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部分基层领导认为经济建设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指标。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改善民生,在他们的眼里文化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甚至有时是可要可不要”,正是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使得本来就先天不足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更加捉襟见肘。农村文化投入少、设施简陋,远远无法满足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育新型农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还存在影响培育新型农民工作的一些不利因素。要解决目前新型农民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
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将培育新型农民的工作纳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日程任务中去,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复杂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创造条件让农民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图书室、文化站以及广播、电视、媒体、杂志报纸等信息传播功能,帮助农民更新观念;重视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在资金、政策、人才方面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投入的力度。只有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二)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是制约新型农民培育的根本性问题。要确保新型农民培育取得实效,应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各地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服务站、电影放映点、阅读栏等文化场所,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教育的作用。第二,要将形式各异,种类丰富的文化服务点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切实满足不同农民的上网、看书、看戏、听广播、看电影、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第三,结合农村文化现状,坚持用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思想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农民的头脑。这些年来,全国各地能够结合实际摸索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子,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培育“有文化”新型农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根据国情的变化,十八大重新部署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这些年来我国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这一惠民政策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今后,国家应该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为他们的将来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广西应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针对性强的,真正能够帮助农民朋友增产增收的种养技术教育,对一些边远山区青壮年农民进行扫除文盲教育,同时应组织农业科技工作者对他们实施免费的种植、养殖技术教育。
(四)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懂技术”新型农民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战略地位的认识,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科学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富余劳动力充足,但就业渠道不畅。由于缺少必要的技术,绝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条件差、待遇低的重体力活。部分农民想利用家乡丰富的资源开展创业又苦于不懂技术等原因半途而废。为提升新型农民的就业力和创业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做好新时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针对性的长期的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农民的需要,逐步建立起符合农村实际发展需要、服务周到、技术先进、手段灵活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要通力合作,在教育培训体系中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农民培训工作。近年来,广西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优势,利用集中办班培训、农业专家及科技人员讲授、组织农民现场观摩等方式,培育了大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民,通过他们传播实用的种养技术,带动其他农民学习掌握农业技术,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五)着力培育“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适应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可见,懂管理、会经营是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市场信息和销售产品信息闭塞,农村地区又缺少必要的引导,对市场的需求与风险无法预测。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和管理经营能力。重点加强对农村中有一定规模的经营户、涉农的龙头企业及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带头人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让他们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一个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在培训中,要充分发掘当地农村经营管理方面的能人经验,通过身边成功事例,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感悟成功者的管理经营理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结 语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主要任务,必须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战略地位的认识,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培育新型农民的战略意义,努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育的科学发展。为实现我国两个“百年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1]徐丽丽,林春兰,钟霞,等.新型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桂林地区的示范村的调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5).
[2]普雁翔,宋丽华,向明生.试论新型农民培育的误区、新理念及推进方法[J].农业经济,2012,(14).
[3]曾雅丽.基于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体系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2,(4).
[4]唐贵伍,孟雅超,龙海平.新型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桂林地区农民培育状况的调查与实证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5]贾伟强,黄有方.新型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2,(11).
[6]余玉娴.加强新型农民培育达成社会建设的机制分析——以广州地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16).
[7]苟颖萍,贺春生.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视角探讨新型农民培育——基于甘肃省的实证分析[J].成人教育,2011,(9).
[8]薄运玲.论基于我国新型农民培育的体制制约因素[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9]杨振姣,罗玲云.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J].农村观察,2012,(5).
[10]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