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思想创新发展的原因

2013-04-01

城市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江泽民生产力知识分子

龚 彬

(湖南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尤其是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寻求新对策,进一步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形成了各自既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内容的知识分子思想体系。从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知识分子思想创新发展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不断推动着党的知识分子思想创新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1]邓小平知识分子思想体系的创新和江泽民知识分子思想体系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时代的变化发展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求要求党的知识分子思想创新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思想创新发展的大背景

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为首,大力推进科技革命,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发展速度更为迅速。与前两次科技革命不同的是,这次科技革命不仅大大缩短了生产的周期,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愈来愈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知识,依靠知识分子。人类正在由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行封锁,我们党只能实行“一边倒”——依靠苏联老大哥的外交政策。近乎闭关锁国的这种状况,使我们党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存在不足。虽然毛泽东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也给予了科学技术一定的重视,向全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提出了必须造就“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2]以改变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落后面貌的论断,但毛泽东的这种正确的认识并没有坚持多久。由于毛泽东更关心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希望利用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来加速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但对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知识分子是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分子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国际社会尽管小的斗争接连不断,冷战时代仍未结束,但和平的因素在逐渐增长,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出现了系列趋于缓和的迹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渐凸显。在此国际背景下,我国借助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八大的正确路线,实现从革命到建设的国家工作中心的转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但在与苏联关系恶化、匈牙利事件发生、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这一转变过程被打断。由于过分集中地强调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和两种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毛泽东划归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主要标准,又回到了世界观上,知识分子被划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尽管毛泽东仍说,“资产阶级是人民内部矛盾”,“只是同资产阶级右派的矛盾是敌我矛盾”,但在对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策上,就不能不产生歧视的错误倾向,对知识分子缺乏应有的信任。知识分子既然不是工农,就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就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就需要改造。以至于,毛泽东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后,继续强调其长期性、复杂性。

二战以后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为主要支柱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仅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从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而且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开始表现在综合国力竞争和人民生活水平竞争上,而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竞争又主要是体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上。邓小平在敏锐观察,深刻总结这次科技革命给世界经济、国际形势及国际关系造成重大影响的基础上,对科学技术进步在推动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从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的论断出发,邓小平结合世界科技进步及其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渐次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的观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世界进入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面对这样的形势,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当代时代的变化,江泽民说,“如果我们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难以有新的开拓”。[5]在深刻总结和把握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江泽民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这一事实出发,在“科技进步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归根结底对于社会进步起决定性作用”三个层次上逐步形成了“科学技术动力观”。[6]

(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党的知识分子思想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实现了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建设时代的到来,使得对于知识特别是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的需求与依赖日益突出;维护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权就必须要给老百姓以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把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知识分子作为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在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作为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赶超型”经济发展中国家,对于知识,从而对于知识分子的稀缺,也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在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这一问题上表明态度。

邓小平把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紧紧地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联系起来,在认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对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正确认识,从而实现了认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方法上的创新,逐步确立起了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是劳动者”、[7]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7]89“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4]275的社会地位。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出发,紧紧扣住采取一切措施调动一切积极性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题目,以自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作用的深刻关注为基础,在对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做出判断的同时,邓小平又一步一步地确立起了对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科学认识,最终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7]41的思想,把信赖、善待知识分子上升到了至真至诚的境界,体现了邓小平对知识和知识分子力量的理性张扬。从而,邓小平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知识分子遭受社会鄙视,知识分子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作用,最终必须要落实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上。因为,政策的指引和庇护,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是解决知识分子难以解决的困难,或者是工作、生活中种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的保证。为此,邓小平又从“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强调学习,积极引导,保证其健康成长”;“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8]三方面实现了解决知识分子实际问题上的党的政策上的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现实,已把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移,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的同时,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昭显,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大力弘扬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既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其社会功能日益突显,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内涵的科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竞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上升。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抢占科学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成了我们推进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超越世界先进水平,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明智选择和最佳路径。知识分子将在哪些方面和什么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其社会价值,成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

在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过程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认识和思考不断深入,创造性地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9]和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5]13-14的观点。以此为基础,江泽民又对广大知识分子提出了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具体明确的要求和期望,知识分子要使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10]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分子中的党员干部“应该成为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的先锋队”。[11]与此同时,在对待知识分子的党的政策上,江泽民把强调的重点放在了“坚持和发扬知识分子优良传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知识分子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建功立业”;“重点是做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工作”[6]上。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国内情况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是毛泽东重视知识分子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尽管毛泽东曾经把知识分子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但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来看,毛泽东是重视知识分子的。正如邓小平在《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文中所说:“从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来看,毛泽东同志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的。”[7]43但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由于基本的依靠力量是工人和农民,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又是心存怀疑和带有偏见的。邓小平、江泽民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创新,与毛泽东最大的不同就是,邓小平、江泽民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背景,在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的同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出发,把各自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重大影响作为自己坚实的哲学根据。所不同的是,江泽民在坚持这一哲学基础的同时,把人类文化的发展及其重大影响作为了自己知识分子思想创新的又一根据。因此,只要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基本态度不变,对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基本认识就不应变;只要科学技术在前进、在发展,对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认识就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从新时期党的两代领导人关于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认识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上的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些重要文献来看,时间上,邓小平和江泽民对这个问题一直比较重视;内容上,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政策措施上,越来越具体明确。

二、知识分子概念所揭示的内涵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

(一)“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

目前,知识分子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但是,何谓“知识分子”?人们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实际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不精确性。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曾一针见血地说道:“现代用语中很少有像‘知识分子’这样不精确的称呼。只要一提到它,往往就会引起涉及含义和评价的争议”。[12]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在我国学术界一直为学者所争论,至今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第一,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教师、科学工作者、记者、医生、工程师等;第二,知识分子是在思想观念领域活动的探索者与创造者,是关心时代及社会的代表人或批判者。

不管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或哪个国家,我国在什么意义下引入并使用“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知识分子之所以叫做知识分子,根本就在于知识,在于知识分子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和结果。换言之,作为知识的活的承载者,知识分子才有其特殊的存在基础。这才是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通过对新时期党的两代领导人的知识分子思想创新发展的考察,我们发现,党的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认识,因而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就正是建立在这一本质特征之上的。社会对于科学技术和文化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依赖性越强,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作用就越大,地位就越高,因而知识分子的地位就越高,社会价值就越大;社会给予创造性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越高,创造性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因而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越大,社会地位也就越高。

(二)时代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和界定不断变化

从新时期党的两代领导人的知识分子思想创新发展的背景来看,时代的发展不仅使得社会对于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依赖性在加强,也使得创造性被社会给予的重视程度在增加,因而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在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也在上升。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衡量标准也在变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也不尽相同。

因此,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地理解“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就必须要始终抓住两个关键环节:第一,要从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活的载体上认识和把握“知识分子”,其实质是要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认识知识分子;第二,要从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引导其充分发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认识和把握知识分子,其实质是从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从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知识分子。这才是“知识分子”概念的本质,也才是认识我国知识分子问题的根本。抓不住这两个环节,谈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也好,谈“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好,意义已经不大。其实,邓小平自己也曾说过:“中国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特殊的问题”。[13]为什么特殊?一方面,它不同于西方所说的知识分子的概念,另一方面,有我国的特殊规定性,即,中国知识分子问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发生的,其实质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近代科技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度中,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力量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同知识分子阶层的关系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则是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领导者的共产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从我国学术界对知识分子的上述两种主要定义来看,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前一种从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分工两方面进行界定。因为从受教育程度来划分,一开始就有人提出质疑,毕竟,所有人都有同样的受教育文化程度时,就不能说所有人都是知识分子,同时,任何一种劳动都是体力和脑力的消耗,社会越是发展,越是难以区分哪是体力劳动,哪是脑力劳动。后一种从精神气质方面下定义。强调的是知识分子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过于主观化和道义化的这种界定方式,把原本是一个需要加以科学界定和描述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实际上的主要是价值评价的概念。这两种界定,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握正确认识我国知识分子的上述两个关键环节。

实际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为我们考察和认识知识分子,又提供了三个重要的客观维度,即生产力维度、文化维度和利益维度。人们关于知识分子社会历史作用的认识,已经开始呈现出立体、全面、客观的特点。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知识分子,其社会历史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力发展领域和文化发展领域,而且还体现在利益代表和实现领域。过去,我们主要是从知识分子在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的角度,来谈知识分子社会历史作用的特殊性的,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在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因此,他们能够发挥特殊的社会历史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我们提供的这三个重要的客观维度,促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知识分子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特殊的社会历史作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他们的社会历史作用是比较全面的。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说,知识分子的社会历史作用由于日益走向全面而变得更加特殊。这说明,知识分子的社会历史作用,已经能够体现在当代人们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他们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还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影响力是极其深远的。

在认识和把握“知识分子”的过程中,抓住了上述两个关键环节,是合理而且也是可以实现,由对知识分子这一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整体重视和关注,向知识分子这一社会阶层中的特殊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特别重视和关注转变的。从新时期党的两代领导人对于知识分子中人才的重视和关注的趋势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从邓小平提出的建立三支人才队伍的战略任务来看,还是从江泽民提出的建立跨世纪的强大的有创新能力的三支人才队伍来看,只要存在竞争的发展,存在着人才的稀缺,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分子中的人才的提法就有其重大现实意义。简单地认为或者是出于对过去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提法的反感而认为不提或认为这一提法不必要,都是不符合我国实际的。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卷3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44.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718.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卷46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21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卷3[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274.

[5]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100.

[6]龚彬.江泽民对知识分子认识的理论创新[J].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6(11): 74-80.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卷2[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41.

[8]龚彬.邓小平在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政策上的创新[J].前沿:2007(3): 18-20.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C].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2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C].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38.

[11]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273.

[12]刘易斯· 科塞.理念——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292.

猜你喜欢

江泽民生产力知识分子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