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情教育:消除当前国情认识错误倾向的根本路径

2013-03-31谷满意

关键词:国情民众发展

谷满意,李 渡

(1.泸州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同济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 292000)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和建设史表明,马克思主义要与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此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形成指导[1]。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理查德·格罗斯和托马斯·戴尼森认为,公民教育是所有学校的一项基本教育任务,通过教育使得每个学生获得公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的训练,从而使人们能够了解、判断、决定和参与公共事务,并且进一步关心其他人的福祉[2]。公民教育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受民族和民主的观念支配,并一直将重心放在民族国家的政治主权和合法性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上[3]。因此可以说,国情教育与公民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国情认识是公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新时期基本国情考察

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4]135-1361978年l2月l3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只致向前看》报告中强调:“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4]141邓小平还郑重地告诫全党:“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150但就我国实际而言,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中国解决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模式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5]。改革开放带来国情的巨大转变,这是认清现阶段国情以及依据国情制定战略方针所必须认识的。

我国自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而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并未充分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整个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这是中国不得不经过很长一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6]。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走出来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不发达;我国虽经过多年的建设,但仍然是个经济贫穷的国家,是一个民主不发达、法制不健全的国家[7]。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在我国,既有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又有占主要地位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既有经济领域的矛盾,又有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既有社会主体方面的矛盾,又有社会客体方面的矛盾,还有社会主体同社会客体之间的矛盾[8]。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两个没有变,一个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一个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报告也郑重提出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9]才能认清发展道路。

胡锦涛同志对于国情转变的巨大成就做了概括性的描述: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我们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我们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我们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渠道。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党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我们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1]二是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

改革开放虽然成就令人瞩目,但中国的现代文明转型远未大功告成。与30多年前实行经济改革相比,中国今天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的任务,其复杂性和难度更为巨大。最为严重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中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和低效益,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二是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成果未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分享。[10]现阶段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国内执政方式和管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得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于功利化、世俗化和多元化。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这都要求新时期中国应该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

二、现阶段国情认识的几种错误倾向

新时期公民对国情的基本认识存在着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对社会主义属性存在的质疑

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就是对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认识不清。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1)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坚持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相统一的思维方式。要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进行所谓的“学术性”的研究,因而把它仅限定在理论领域;要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像“圣经”一样的信仰体系,进行朴素的、盲目的、迷信式的崇拜,结果两者殊途同归:失去马克思主义。(2)在对待共产主义信仰问题上,主要是把共产主义当做一种理想状态加以设定,而没有把共产主义当作现实的历史运动,即把共产主义信仰片面地终极化。信仰方式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几十年来的实践上的失误。转型期我们所面临的信仰危机的主导方面,还有我国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引起的人们思想上观念上的困惑和不适应,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日益增大,人们不仅要问,将来真的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体,还有没有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必要;现实中,高官腐败、民主制度的缺陷等问题的长期存在,也使人怀疑共产党领导,从而怀疑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现在所面临的信仰危机虽然不是旧的信仰危机的单线演进,但毕竟和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信仰有着某种历史逻辑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正是这种连续性和一致性造成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信仰危机具有历史深度,其根本就是不了解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对所处发展阶段的模糊认识

有些人认为,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而言,我国现阶段已经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就是对我国现阶段所处发展阶段的悲观观点,这就是认为我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现阶段我国生产和消费等各方面来看,对我国现阶段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也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的。现阶段我国发展所处阶段的认识,还包括对社会、政治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就是对我国现阶段对处于小康社会哪个阶段要有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认清现阶段国家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对于现阶段我国政治所处发展阶段的清楚认识,就能够理性理解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现阶段各种腐败等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样有利于促进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发展。现阶段国家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认识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认清国家发展所处阶段,不仅有利于认清现阶段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加有利于认清处于这个发展阶段所制定的各种战略、方针和政策,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否定论,不是指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问题,而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是否是市场经济的问题,以及市场经济能否与公有制经济是否相融合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是私有财产制度,它也是价格和自由市场的基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不能相容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发展私有经济,对公有制经济进行全面的私有化;否定按劳分配,强调只能按照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强调社会的分化和拉大差距,并对兼顾公平持批判态度。迷信市场的自发性,鼓吹市场万能和市场神话,只强调政府的裁判功能,而否定政府的经济调节功能。主张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扬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妄图以此来代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干扰和篡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另一种观点是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有经济同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私营经济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国有经济应该逐步退出,由私营经济取而代之,即所谓“市场经济增长一分,国有经济就萎缩一分;市场经济建成之日,就是国有经济消亡之时”,这是某些人主张“国退民进”的理论依据。

(四)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认识不够

在这里主要是借鉴中北大学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认知程度的调查为样本进行分析[11]。2009年4月,研究者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国情认识程度,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及建国60年来我国所取得成绩及发展历程的了解程度,就以中北大学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50份,实际收回6030份。此次调研对象中,大一学生共有1950名,占32.3%;大二学生共有1500名,占24.9%;大三学生共有1310名,占21.7%;大四学生共有1270名,占21.1%;党员1040名,占17.2%,共青团员4900名,占81.3%,群众90名,占1.5%。此外,在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1.3%的学生为学生干部。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四部分,共计73道题。第一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成果,第二部分为建国60年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状况;第三部分为我国教育发展情况;第四部分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现状的认可程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大学生对建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就是基本了解的,其中很大部分就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但同时,大学生对成就的了解不全面、了解程度不够高,只注重物质成就,忽视精神成就。这反映了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热情有所降温,对民族振兴、国家发展要求青年做出牺牲和奉献的思想准备不足。

三、国情认识中错误倾向产生的主要原因

国情认识不清或者认识模糊存在的主要缘由,就是民众没有通过很好的途径获得客观的国情认识,还有就是国情宣传的媒体或者媒介根本就没有将客观国情传达给民众。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党对国情的客观认识,以及依据于此制定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没有很好地被民众所理解;不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将客观的国情认识传达给民众;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存在使国情信息认识更加复杂,从而产生错误认识;最为主要和根本原因之一还是未树立国情教育和宣传的观念。

(一)现代各种新闻媒体在宣传国情信息上的选择性

现阶段新闻媒体在宣传国情认识问题上,在社会属性问题上,也只注重照本宣科,重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语言。而且,对发展阶段等现实问题,在很多分析的时候不能够与时俱进,导致民众对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产生误解,从而导致民众根本不能认清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阶段,从而对党依据国情所制定的战略方针不能够科学地理解。新闻媒体还在介绍西方的国情信息,这样就容易使民众产生比较,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更容易让民众对国情产生误解,从而形成错误的国情认识。这也是现阶段新闻媒体等媒介存在的问题所在。这是导致民众国情认识不清的普遍原因。

(二)民众所接触到的国情信息本身存在问题

在我国国情认识中所受的最大影响就是来自于政治因素,这并不是说我国选择的国情宣传信息是不合适的,而在我国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择国情信息让民众认知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民众所接触的国情信息是存在着很大偏颇的,存在着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以及经验主义等问题。而且,对现阶段国情当中的重大和现实问题,在很多的时候是加以隐瞒的和曲解的,不能够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这不仅造成民众不能正确理解国情,而且会让民众对所宣传的国情信息存在着质疑,甚至是不相信。

(三)对民众科学认识国情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

当前,对于国情认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怎样让民众科学认识国情。在这一点上,理论研究不足是造成民众国情认识存在错误倾向的重要原因。在有关让民众进行国情认识的理论研究上,现阶段存在着投入不足的情况。这样就很难指导民众科学地去认识国情。这可以从上文的国情研究和国情教育研究文献当中得出,这样的研究不足,使得民众在认识国情时,通常是采用其他的途径,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去获得国情信息,从而形成自身的国情认识,这也是现阶段国情认识存在错误倾向的重要原因。

(四)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传统国情认识途径需要创新

信息化条件下,人们接触国情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广泛,更加难以控制。较为突出的就是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的信息较多,而且在很多时候是没有经过过滤的信息,这就导致民众所接触的信息也是繁杂的,正确的和错误的、极左的和极右的在一起。这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条件下,国情教育手段是需要加以控制和选择的。还有就是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使用,要结合信息化的手段,要有针对性的综合使用,这样才能发挥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最大效用。

没有能够通过有效的国情教育途径让民众去认清国情,认清现阶段国家基本状况。这给西方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从而影响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究现阶段国情认识存在错误的原因,能够促进民众产生科学的国情认识。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而要改变这些错误的国情认识,就需要对民众进行科学而有效国情教育。而现阶段国情认识存在的错误观点,也正说明了国情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理论研究、内容设置,以及国情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也是现阶段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解决现阶段在国情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四、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关系论要

国情教育就是以让民众认清国情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将正确的国情认识传达给民众。要使国情教育达到实效,就需要有正确的国情认识。离开国情研究,国情教育研究及实践将无从谈起;离开国情教育,国情研究虽然能够为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但不为民众所认知,民众就很难形成对所制定战略、方针和政策的支持。要有正确的国情认识首先就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国情研究,在此基础上发挥国情教育实效。

首先,一定阶段的国情是客观存在的,国情教育要根据国情的特点和内容,采取有效的形式加以宣传。国情的客观性需要经过调查、分析等各种手段才能加以认清,这也正是国情教育所需要认清的。国情教育内容设置在受到主观因素影响时,会出现与现阶段国情不符甚至是歪曲的问题,还会产生一定的危害。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国情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脱离现实。这就需要首先客观研究国情,然后通过科学有效的国情教育,让人们树立正确的国情认识。

其次,国情认识调查和分析的对象,与国情教育的对象部分重合。国情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涉及到国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国情教育正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分析,采取适当和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宣传。两者都必须要多对决定国家现状及发展的各要素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也是两者能够达到其效用的根本前提。研究对象的部分重合也决定了两者在进行研究过程当中的密切联系。这也表明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是相互服务的,两者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要放在一起来看,这就要求在国情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重视国情转变的研究。

再次,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国情研究和认识成果直接决定着国情教育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和正确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国情教育开展的效果。国情的转变要求国情教育及研究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样国情教育才能与时俱进。人们需要认清国情,国情教育就是将国情研究的成果普及于民众,国情教育的内容设置以及最后的效果都将决定着国情能否真正为人们所了解和认识。国情教育在国情认识的功能发挥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的这种联系决定着其密不可分。正是这种联系也表明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研究开展就必须相互顾及,这样才能相互促进。

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虽然关系密切,然而国情认识并不能取代甚至是发挥国情教育的功能,两者还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研究对象及目的部分不相同。国情认识对象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涉及到国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其目的是国家依据此制定大政方针、路线和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并制约国家的发展方向;国情教育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使全体人民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国情,准确地掌握国情,形成强大的内心力、凝聚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

第二,国情认识功能和国情教育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两者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国情研究的功能较多,其主要是为国家制定各种方针和政策提供依据,为人们全方位认识国家提供基本依据,为国情教育提供客观真实的内容,等等;国情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等都是为了让民众更加清晰和理性地认清现阶段国情,以及国情的发展变化,这样可以使民众正确理解现阶段国家发展所走的道路,理性认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信仰,正确认识国家发展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战略和政策,认清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各种问题的实质。

第三,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在一定时期的国情是客观的、不变的,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国情教育在很多时候受到研究者或者施教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国情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一定时期适合国情的国情教育在国情转变之后,就需要进行国情教育研究,以使得国情教育能够跟得上国情的变化。而在很多时候,国情教育并不能及时的做出改变。这是由于国情与国情教育的不同特质,决定其变化的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国情教育在很多时候如果不能够跟随国情的变化,国情教育内容的制定受到研究者或者教育者知识水平限制不能把握这种变化,国情教育将很难发挥其功能和实效,甚至在很多时候起到相反的作用。这种结合就需要加强国情教育研究,这种研究就不仅是国情教育实践的研究,还要将国情教育理论与内容研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五、国情教育:实现科学国情认识的根本途径

国情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科学认识国情,国情教育就是要让民众科学认识国情:第一,科学认识国情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近现代中国的国情认识和国情教育表明,革命与建设的成功与失败,无一不是与革命和建设中是否能准确地认识国情密切相关。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从根本上认清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性质、所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成就的不易,以及为解决各种问题、党和政府所提出的各种战略、方针和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并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党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基本国情制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同时又要看到,经济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呈现出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并据此不断地完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始终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12]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应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现阶段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发展的需要。

第二,改进国情认识手段以推进国情认识深化。科学认识国情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实际的调查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将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这就要求在实际政策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这个方法。在当前现代信息条件下,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手段认识国情是重要途径。报刊、书籍等传播媒体所传播的国情信息科学而又准确,民众才能有科学认识国情的机会,需要政府加以制约和引导。让人们科学认识国情,从而对其进行引导,其最主要的途径还是教育。由于国情所涉及的信息较为庞杂,因而在各个学科当中都有可能涉及到国情信息的传播,这就需要在各门学科中进行正确引导。

第三,国情教育是深化国情认识的根本路径。国情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这就就需要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科学地进行国情认知的教育。国情教育的系统性促进国情认识深化。国情教育的系统性是指一般是将国情进行划分,划分为各个国情系统或者子系统,这样也不至于出现国情认识的片面性。国情教育的有组织性,促进国情认识深化。国情教育的有组织性是指建立国情教育的相关教育团队,并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进行有组织的国情教育,这个主要是指国情教育施教者的有组织性。国情教育的有组织性,相比较其他国情信息传统途径而言,可以保障国情教育能更加严密的方式得以传达,而不是以一种散漫的方式。国情教育的有计划性促进国情认识深化。这主要指国情教育有计划地宣传国情知识。这个有计划可以使得针对不同人群,国情信息传达的更加科学性;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使得国情教育更加有层次性和选择性;针对国情的主要方面进行计划性教育。

社会主义国情教育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国情状况出发,通过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以及人口经济学、生产力布局经济学、犯罪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经济学等理论的研究运用,科学地阐述我国的社会性质、国情体系、初级阶段的国情结构、国情教育、初级阶段国情教育的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13]而现阶段出现的国情认识的错误倾向也正表明国情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结语

国情教育的价值和理论基础要求国情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开展需要:一是国情教育功能更好发挥。使得人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点和已取得的伟大成就、目标和战略部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关注并亲自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去。二是国情教育研究更多的面对现实问题。国情教育面对的将是越来越具有思考能力的个体,在国情教育研究中放弃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权,就等于拱手让出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地盘。三是更多的挖掘历史与现实国情、国外与国内国情的比较。在国情教育中,既要重视历史的纵向比较,也应重视横向比较,对于正确了解国情、振奋民族精神是十分有益的。四是研究有效的国情教育实施的方式和手段。国情教育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对国情的无知和偏见结合在一起,就会引发出一种对现实的对抗情绪。要以国情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国情教育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目的、组织和计划的统一。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2]Richard Gross E & Thomas Dynneson L.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1.6.[3]Wing-Wah Law,Globalization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nd Taiwa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48,No.3,2004,253-27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张宇.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8:331.

[6]程恩,刘淑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8.

[7]丁俊发.路在何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沉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57.

[8]董德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182.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36.

[10]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情报告:2008-2009年[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3.

[11]郑智贞,杨林,班惠英,等.浅析高校开展国情教育的必要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2-45.

[12]闫志民.正确认识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关键[N].人民日报,2009-11-04(3).

[13]董松寿,邱进.中国国情教育词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12.

猜你喜欢

国情民众发展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家国情 诗词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