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2013-03-31徐大海长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赵 俊,曾 晖,徐大海 (长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教高 [2012]4号文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1],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清晰的路线,也对各类高校人才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使其成为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2]。下面,笔者以长江大学为例,对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探讨❶❶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1 高校理工科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现状
让优秀的学生参与科研,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长,在这方面,欧美等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已经摸索了30余年,并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如合作性学习、问题性学习、实践性学习、讨论会、研究会等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校企科研经费资助、设置科研学分、学分绩点控制、本科生导师制、创办本科生科研杂志等配套制度建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坚持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制度,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就是一个较成功的案例[3]。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教学培养计划更是清楚地说明: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除了要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之外,更要注重学生在某领域内科研素质的培养,使之成为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并懂得如何坚持自学的探索者[4]。俄罗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有科研性质的作业、生产实践、课程论文的专题研究以及学生科研讨论会等等。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从事各种科研活动已经相当普遍,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理工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清华大学创办的基础科学班 (数理方向)专门安排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毕业综合论文训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的科技英才班与IRPU计划;四川大学设置的优秀本科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南京大学开办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武汉大学推行的创新学分计划,并且每年立项1000余项本科生科研项目支持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湖南大学开设的SIT计划等。
但是,由于传统的、历史的原因,地方高校一般以从事教学活动为主,较少关注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地培养。学生科研活动由于缺乏一条有效的专业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往往一方面导致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处于松散的自发状态,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在科学选题方面和问题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科和专业性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科研水平无法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也不大[5]。将重点大学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的成功经验直接移植到地方高校来并不合适,因为地方高校的研究平台、研究层次、研究团队水平等诸多方面与重点大学有较大差距。因此,探索建立适合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长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成绩
长江大学历来比较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12年9月22日,学校根据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要求,精心策划与筹备半年多的首届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班正式开班,来自机械、电子、化工、管理等专业共103名同学报名参加了该班的学习。学校先后组织专家对该班的培养计划及教学方式等进行多次研究和论证,确保该班的培养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并希望以此为契机推进学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深入开展。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长江大学的主要教学院系之一,有着良好的学科基础。物理学专业的力学(双语)课程是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光学”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下属的物理实验中心是湖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省政府和学校投资了100万元新建设了光电子和光通讯实验室,能够开展多种教学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一支较高科研素养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9年,该院学生科研团队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项,获得全国高校第九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大赛三等奖2项,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湖北省第七届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14位学生获得长江大学物理实验竞赛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7篇,其中一篇为核心期刊;2010年,学生科研团队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4项,获得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科研论文三等奖1项,获得湖北省首届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科研论文二等奖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长江大学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科研论文14篇,其中2篇为核心期刊;2011年,学生科研团队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项,获得湖北省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长江大学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16位学生获得长江大学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18篇,其中1篇为核心期刊。
随着学校各级部门和学院各级领导与指导教师的层层把关和悉心指导,学生面对科研活动的被动心态有所转变,课外科技活动变得更加丰富,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科研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培养。
3 存在的问题
但是,当前我院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资助强度不大,我校每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0000余人,但是学校每两年资助优秀项目5~8个,这就造成了很多同样优秀的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团队得不到资助;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和激励机制,但宣传力度不够,即使各种学生社团和科研协会的活动搞得很热闹,也是科技含量不足,导致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参与面不广,并且为学生提供的科研设备环境也有待改善;我院教师在讲授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时,没有很好地与当前最新的科技发展相衔接,不少内容甚至脱离了实际;学院的学术氛围不浓厚,开展的各种专家学术讲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硬性强迫参与的感觉;指导教师不能给学生有效的科研引导,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导致大部分科技成果缺乏创新性,甚至很多项目半途而废。
上面列举的主要是学校和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当然,学生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执行者和主体,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无法权衡学习和科研的关系,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英语四、六级的备考以及必须面临的就业和深造上,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没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很难立即参与到学院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钻研精神,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等。
4 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方法与途径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笔者结合长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经验,对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下几点认识与建议:
1)注重理工科专业核心课程基础知识与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衔接 课堂教学是教学实施的主渠道,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应深入了解理工科学生专业核心课程授课现状以及学生对重要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包括教学方法是否合适,与学校特色学科和科研项目相关的最新发展动态是否有针对性地讲授过,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否给予了鼓励等。要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因此,应深入了解学校各学院科学研究的条件、现状与团队基本特点,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一批有责热心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并且动员教师吸纳优秀的本科生加入自己在研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的子课题团队。
研究生是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主力军,因此应深入调研各学院研究生融入到课题组开展研究所具备的能力,根据调研结果,选择优秀的研究生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在读的研究生对导师的科研课题比较熟悉,对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的加入可以分担老师的部分工作,通过课外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学之间有益的讨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在以上调研的基础上,应对理工科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做一定的修订,要强调实验及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使得新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确实能起到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与技能。
2)注重理工科学生生产实践科研素质的培养 创新实践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因此地方高校应结合各学院的学科发展特点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让各类实习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如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的金工实习、石油工程学院的油田实习、农学院的 “走向农村、走近农民、走到田边”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来实施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的。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应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放探索性课题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应结合专业特点,融合科研成果,依托实际的科研课题,打破学科专业的条块分割,创造学科交叉和学科集成的培养环境,为进一步深化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做出有益尝试。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6],地方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借鉴一二。
3)注重理工科学生科研素质培养配套制度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形成学校重视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新局面,确保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科技制作和发明的作品完成人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在条件成熟时,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可以适当考虑将科研学分纳入到本科阶段的选修学分之内,即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取得成果的学生,可以因为获得了科研学分而免修与科研有关的选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同时在年度各类评优活动中给予参加科研创新的学生适当倾斜,同时,地方高校可将教师主持科研项目与培养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纳入同一层面上加以考核,考虑将指导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
拓宽科研创新平台,完善各类保障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地方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设备和实验条件以及经费支持,同时,可以和外界协同合作,争取更多更有利的社会资源,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研究项目。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EB/OL].www.gov.cn,2012-04-20.
[2]余一骄 .基于素质课程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实证研究 [J].教学研究,2012,35(4):26-31.
[3]陆伟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D].保定:河北大学,2005.
[4]张婧,孙建三 .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论析 [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4):130-132.
[5]王梁雨生 .“十二五”规划与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J].经验管理者,2012(15):251-251.
[6]张伟,师奕兵,李焱骏,等 .本科毕业设计的科研团队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9(5):29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