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发展的要素瓶颈及其突破
2013-03-31童小琴
童小琴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201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四部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其中,小型微型企业(简称“小微企业”)是中国产业链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他们在增加税收、创造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以往,国家很多政策都落到大中型企业身上,小微企业难以享受,而小微企业恰恰是基础薄弱、科研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处于弱势的企业群体。特别在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低速增长与结构转型相结合的新历史时期后,小微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局,缺资金、缺人才、缺土地等几乎是小微企业共同面临的要素瓶颈。在此背景下,国家按照新的划型标准,把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在小微企业上,并于2012年4月19日首次出台了针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破解要素制约、突破发展瓶颈。
小微企业在活跃市场、增加税收,特别是创造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们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和80%的就业岗位[1]。小微企业不仅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更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力量。从某种程度上看,小微企业的困局,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困局,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改善与否,关系到中国能否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成功进行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破解要素瓶颈,对中国经济顺利实现“稳增长、转方式、扩内需”的战略目标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小微企业的要素瓶颈分析
(一)资金链条断裂风险日益加大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获得的信贷市场份额,远低于按照它们的规模和贡献所应获得的市场份额。2010年以来,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变得日趋窘迫。通胀压力之下,银行信贷闸门收紧,大量小微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资金,求助民间借贷已成为一种集体无奈的选择。据统计,小微企业贷款额在国内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余额中占比仅为22.5%,但贷款利率要比大型企业高出30%到50%。[1]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惑。融资难主要由于小微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缺乏足够的可抵押资产,小微企业使用的土地一般是租赁形式,未能取得土地使用证,而厂房、设备的投入或产品等作为贷款抵押又无法得到银行确认。资金链最紧张的是成长性企业,他们完成原始积累后急需要扩大规模,却难以从银行得到资金支持。在向银行求贷无门后小微企业只好通过担保公司和民间渠道融资,民间借贷市场因此异常活跃,包括典当行、民间拆借、员工融资、私募股权基金等贷款中介生意都非常火爆。但是这些贷款公司资金的取得成本也很高,年利率大都在20%以上,民间借贷的高成本,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负担和发展风险。
(二)人力资源匮乏削弱发展后劲
人力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小微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大量小微企业出现“用工贵”、“招工难”、“留工难”的难题。近年来,小微企业的人工成本日益攀升。与两年前相比,目前员工的平均工资基本增长20%~30%以上,有的涨幅超过50%。即便工资上调,也未必就能招到人,“用工荒”趋于常态化和普遍化。小微企业不仅出现技工“荒”,普工也大范围短缺;不仅缺乏高级人才,而且缺乏素质好的一般管理人员。据浙江省反映,当地小微企业用工缺口普遍在20%以上,大量小微企业出现因缺工不敢接订单的现象。在浙江义乌,2012年春节之后,市场招工企业每日平均达700余家,提供岗位达1.1万余个,求职人数8000余人,求人倍率为1.38[2]。此外,有的小微企业即使招到人,也留不住人,大进大出的高流失率使小微企业极不稳定,人力资源的匮乏严重削弱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后劲。
(三)企业新建扩建遭遇用地难
小微企业普遍面临“一地难求”的窘境。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企业用地门槛越来越高。由于小微企业的用地需求相对较小、较分散,申请用地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在许多地方政府广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大型企业的背景之下,小微企业可能获得的土地资源更是大规模被挤占。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一些小微企业业务增加、设备升级,企业厂房不得不扩容,但厂房扩容却同样遭遇用地成本过高的难题。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小微企业缴清购地款后,却迟迟未能办理土地证,进而影响企业增资扩产。尤其是一些成立时间较早的本地企业,土地问题直接影响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微企业遭遇要素瓶颈的主要原因
造成当前小微企业生存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深层次原因是政府观念和制度环境的不足。
(一)企业自身弱点导致要素获取力不强
小微企业产业集中程度低、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低、企业生命周期短,而且同行业小微企业之间的低端竞争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其结果,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获取生产要素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争取银行贷款方面,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资产抵押评估过程中,给予小微企业的评估值十分低,使得小微企业贷款门槛高、手续繁、额度低、期限短、品种少。如果让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又会增加融资成本,甚至还要求反担保。
在吸收人力资源方面,由于绝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都较差,无法解决员工的职务晋升、未来发展等问题,员工缺乏职业安全感,结果影响到小微企业对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甚至一般技术工人的吸引力。
在获取土地资源方面,任何一家小微企业作为单独的个体,对其所在地的地区GDP所能带来的贡献并不大,所以很难得到地方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在用地安排上,往往将有限的用地指标提供给那些对地方经济起到强大拉动作用和支撑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
(二)缺少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要素平台
小微企业作为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弱势群体”,需要能够专门为其服务的要素平台。很多国家都为小微企业量身订做优惠措施,动用一部分社会经济资源向它们倾斜。比如,美国专门设立小企业管理局,为小企业直接提供贷款或为其获得其他贷款机构的融资提供担保;日本出资成立信用保证协会,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法国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利率补贴;韩国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小微企业优先权,包括征用土地,只要项目符合产业导向,就可以获得用地指标[3]。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作为还远远不够。虽然我国制订了很多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行业等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但实际效果却不尽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小微企业数量多、管理难,而且污染环境,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工人大多分散租住在一些民房,存在较大的社会治安风险,甚至存在“三合一”的隐患。
就资金要素而言,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出台了诸如设立小企业服务机构、建立小企业贷款考核指标等政策措施,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重重阻力。尤其当银行信贷资源紧张时,小微企业成为信贷融资中“被挤出”的首要对象,可供信贷优先用于保大户、保重点。虽然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但小额贷款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无法从社会吸收存款,也不具备进入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的资格,只能从银行贷款后再贷给小微企业,其融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容易陷入无钱可贷的窘境。
就人力要素而言,小微企业大多没有财力进行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开发,而是根据订单的多少决定招工规模,订单少就把员工辞退,订单多则临时在企业门口招工,其结果员工流动率很高。
就土地要素而言,为了节约使用土地并形成集聚效能,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选择把工业用地集中起来兴建工业园区,但政策上却一般向大中企业倾斜。小微企业由于大多从事低端产业而不被地方政府重视,而且小微企业也无法承受入驻工业园区的租赁成本,因此面对数量众多的工业园区,却只能“望园兴叹”而无法进入。
(三)行业垄断加剧企业要素瓶颈
在我国,行政性行业垄断与国有企业垄断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使得小微企业只能在不公平的市场夹缝中生存和发展,从而加剧了小微企业生产要素的获取难度。
从要素需求来看,小微企业面临国有企业的挤压。国有企业往往运用专营权及垄断地位限制和挤压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则被推向市场边缘地带。而且,国有企业因其垄断优势倍受地方政府青睐。2008年国家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更是为国有企业“锦上添花”。由此,国有企业垄断地位更加固化,民营企业生存处境更加困难。在此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主动向央企招商,与央企战略合作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为了吸引央企落户,地方政府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尤其在资金、土地、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实践表明,在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格局下,小微企业对要素的需求越来越难以实现。
从要素供给来看,小微企业面临国有银行的歧视。这主要表现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歧视。我国银行业存在较高的行政壁垒,造成银行业基本被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从而缺乏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正是因为国家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设立采用严格的审批制度,才导致银行业的行政垄断。这种垄断造成银行服务供给的增长远远低于需求的增长,从而产生巨大的融资缺口。其结果,一方面资金供给者以不合法的身份出现,另一方面资金需求者以高成本获得这部分资金[4]。
三、突破小微企业要素瓶颈的长效措施
由于要素瓶颈的制约,不少小微企业陷入“不做不亏,越做越亏”的怪圈,这无疑动摇了不少企业主继续做实业的信心。只有增强小微企业自身实力,改善小微企业外在环境,才能突破要素瓶颈,夯实生态基础,进而壮大实体经济。
(一)借助内强外联提升小微企业要素获取力
1.小微企业要严格规范经营行为,练好内功
小微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打铁还须自身硬。思变图存,根本要靠小微企业自力更生。要把市场压力变为发展动力,自觉规范经营行为,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一要严格规范经营行为。多年来,小微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质量诚信意识淡薄。比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有的甚至恶意逃债,都对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基于上述特质,使得不少商业银行在对其融资时格外审慎。大到还贷、产品质量、按时按量供货,小到水费、电费的及时缴纳,都是企业诚信的体现。虽然小微企业个头小,但若要不断发展,良好的信用状况和口碑必不可少。现在不少金融机构推出了无需任何担保、抵押的融资服务,而其中最重要的考量指标便是企业的诚信额度[5]。因此,小微企业要树立诚信意识,依法经营,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要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由于小微企业的资金实力有限,必须集中资源,走专业化路线,做自己最强势、最有潜力的事。为此,小微企业要克服盲目跟风投资、盲目搞多元化等做法,从自己经营特色出发,找准自身坐标,抓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根据企业的特长,在产业链里寻找自身位置,在产品细分市场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产品,做精做强,才能充分放大自身的优势,从而成为业内不可替代的“尖兵”。例如,冈野工业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小微企业,员工只有5人,但这家企业却成为“行业巨人”——号称冲压加工世界第一,吸引了丰田、尼桑、马自达等众多大型企业争相与之合作。[6]。因此,小微企业贵在专而不在大,只有成为“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小微企业要以产业链为纽带,协助大中型企业以实现共赢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必须改变依靠自身力量拼市场的传统路径,转而依托并协助大中型企业,为它们做配套或代工,通过做强流程中某一个环节获得较高利润。在与大中型企业配套协作的过程中,小微企业不用直接面向市场,而是面向大企业,为大中型企业供应半成品和零部件。这样,小微企业就不必在市场上独挡一面,也避免与其他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从而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要与大中型企业开展有效对接,提升小微企业的身价地位。首先,要培养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分工合作精神,小微企业必须克服“宁做鸡头不做牛尾”、“万事不求人”的思想,大中型企业则必须克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其次,要妥善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要分清各自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大、小企业在竞争中应努力构建良性的合作关系,从而各得其所,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尽量避免“以大欺小”的现象,比如大中型企业故意拖欠小微企业应付账款等,从而确保小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利益。再次,地方政府必须搭建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都建立专项基金,奖励和补贴大企业沿产业链向小企业转移和扩散技术,从而扶持小企业开展配套生产和外包服务[7]。我国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借鉴国外这一做法,促进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
(二)着力构建面向小微企业的要素保障体系
1.拓展民间借贷,构建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融资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金融机构缺乏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动力,所以必须培育面向小微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为此,就必须规范和拓展民间借贷。要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使民间借贷活动有法可依。发展专门面向小微企业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科技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多种金融产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通过鼓励试点、放宽准入等措施,着力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并取得积极进展。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浙江温州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内容包括: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等。2012年4月27日,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一服务中心不仅通过规范民间借贷推动民间借贷的阳光化,让小微企业放心向民间借贷;而且通过鼓励市场竞争,降低借款利息,让小微企业有能力向民间借贷。当然,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完善财税、担保、坏账核销、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体系;还要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中央监管机构负责监管大型金融机构,小型金融机构交由地方监管。
2.完善配套设施,搭建培训平台,优化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用工和人才服务体系,从而破解小微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瓶颈制约。一方面,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员工生活环境。企业要留住员工,仅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小微企业更是如此。相比薪水,越来越多员工更加看重城市品位、生活质量、教育配套等。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强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建设员工廉租房或职工公寓,让员工就近租房或购房。另一方面,帮助小微企业培训技术工人。由于小微企业员工流动性比较大,企业不愿意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搭建培训平台,一是强化校企合作,引导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对接;二是创办培训中心,协助企业开展员工岗前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多渠道满足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
3.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工业园,切实保障企业用地需求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现有的工业园区内或较为方便的未开辟用地上,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工业园,通过代建制、订单式办法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标准厂房,实现尺度厂房及多层厂房合理配置。这样,既能为小微企业投资提供用地便利,防止小微企业到处布局、四处开花,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产生要素集聚效应,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和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此外,工业园区还能产生人气聚合效应,有力推动地方政府为园区提供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设施,同时带动园区周围商业餐饮等服务业发展,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生活品质。
小微企业园的定位与招商要从地方实际出发,并以完善产业链为原则。只要符合环保及当地产业规划的小微企业,就可以进驻园区。对于非高科技、非高附加值、非高税收、非高投资密度的小微企业,地方政府不应阻止他们进驻园区。
(三)优化小微企业制度环境以实现公平竞争
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制度环境的优化,无论在财税优惠政策制定还是公平市场环境营造上,都推出许多有力举措。2011年以来,我国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9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2012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公布一揽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这些都表明党和政府正着力营造让小微企业迸发活力的宽松政策环境和公平市场环境。今后,我们不仅要将现有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还要进一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打破行政性行业垄断,真正为小微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1.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缓解小微企业成本压力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仍然太重,所以还要加大减税力度。其一,扩大减税范围。当前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面太窄,要真正起到减税效应,减税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建议把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扩大到符合规模的企业,而不仅仅是个体户和自然人,应该按照公司规模而不是企业形态来设定优惠范围。其二,增加减免税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以及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税都应该减免,从而切实减轻企业的间接税税负[8]。此外,要减轻小微企业负担,还要继续减免部分涉企收费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2.破除国有企业垄断,拓宽小微企业发展空间
引导国有企业调整产业布局,把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发展空间尽量留给民间投资主体,防范国企过度扩张对民营企业形成挤出效应,真正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公平地分享资源要素。为此,政府要坚决依法清理、取消各种限制性规定,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落实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融资、招投标、技术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同等待遇,营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3.打破金融行业垄断,满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
尽管一些政策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但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金融银行业要对内开放,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让民间资本兴办小型、微型银行。一般而言,只要具有符合监管要求的资本规模、拥有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具备相应风险控制制度及管理信息系统,就允许设立金融机构[9]。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国务院批准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允许民间资本组建社区型银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今后我们要将改革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从源头上解决供需失衡引发的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1]刘红霞.扶持小微企业信用体系需完善[N].中国产经新闻报,2012-03-07(2).
[2]李仁平.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刻不容缓[N].中华工商时报,2012-03-05(3).
[3]毕克新,郭文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中外比较[J].商业研究,2005,(21):5.
[4]于良春,王冠.中国银行业进入壁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7,(07):53.
[5]吴温.练好“内功”拓宽发展空间[N].石家庄日报,2012-04-19(6).
[6]薛世君.发展小微企业要“内外兼修”[N].河南日报,2012-01-08(7).
[7]罗仲伟.帮中小企业当“隐形冠军”[N].环球时报,2012-02-01(2).
[8]郭晋晖.国务院推扶持小微企业组合拳 专家称减税需加力[N].第一财经日报,2012-04-27(2).
[9]王宇,王培伟.打破垄断引导民资进入金融领域[N].中华工商时报,2012-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