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性*
2013-03-31王永浩
王永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1]。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和坚定不移地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而且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在本质上又是统一的。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而广泛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赋予爱国主义以崇高的理想和崭新的时代内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激励和指引着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邓小平同志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所作的序言中,就曾饱含深情地向世人宣告:“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2]邓小平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并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变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具体落实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之中,实现了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美统一。正如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所概括和指出的那样:“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3]45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3]448。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在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既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又是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下,中华民族陷入到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之中,国家日益贫弱。如何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摆脱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改变国家贫困落后的面貌,使之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紧迫的历史任务。就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又经过艰辛的探索,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我国正在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生活也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迈进。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爱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他始终坚信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3,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4]6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5]166因此,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不仅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必须毫不动摇始终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而且还把爱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加以强调和论述。针对有些人提出的“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企图将爱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割裂开来的错误论调和想法,邓小平尖锐地批评指出:“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5]392正因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密切联系、相互统一的,所以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全部智慧和力量,就成为了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与光荣。所以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4]3
二、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既是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国以民为本,人民是国家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作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在地包涵了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和对实现人民幸福的强烈追求。胡锦涛在邓小平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邓小平同志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6]152邓小平的一生是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不懈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始终把消灭贫困,使全国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曾经多次强调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4]109他还说:“我们有我们的责任,要对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负责,要发展经济,使他们生活得更好。”[4]326中国人民正是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江泽民所总结指出的:“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7]
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不仅是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79年7月,他就针对“文革”中的错误认识批评指出:“‘四人帮’提出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5]1911980 年 4 月,他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其本质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穷的。”[5]312正是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和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5]31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4]116“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4]225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刻精辟地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断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4]64,“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4]206所以说,邓小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目标,又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统一的。
三、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既是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又是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
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爱国者应尽的基本义务。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要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4]348。1982 年 9 月,他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香港主权问题时,就曾毫不含糊地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4]12正因为邓小平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他始终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要坚决“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4]320。他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4]3针对在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崇洋媚外现象,他还严厉地批评指出:“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5]262
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允许任何别国的干涉与侵犯。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我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的重要体现。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4]311而一些西方国家却企图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这实际上是要损害我国的主权、干涉我国的内政。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主权。……他们凭什么干涉中国的内政?谁赋予他们这个权力?”[4]3461990年7月,他在会见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时又强调指出:“我们的社会制度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人民拥护,怎么能够接受外国干涉加以改变呢?”[4]359因此,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和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国外势力干涉中国人民自己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既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二者在邓小平身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与坚持爱国主义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相互统一的。邓小平对党和国家不懈奋斗的人生经历,为共产党员应如何在坚持共产主义的同时又坚持爱国主义的问题,做了最为生动的诠释。
邓小平同志出生的那个年代,中华民族遭受着封建压迫和列强侵略的深重苦难,中国的志士仁人正在黑暗中寻找救国救亡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自少年时代起就立志匡扶社稷,救国救民。”[6]1481920年,年仅 16 岁的邓小平就怀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毛毛)在回忆父亲的这段经历时曾经指出:“他们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并不是为了去追求西方文明,更不是仅仅为了学会一技之长。他们怀着爱国的热情,怀着救国的热望,冲破封建主义的牢笼,到外面的世界去学本领、求真理,为的是有朝一日回到祖国,拯救祖国、报效祖国。”[8]可见,邓小平早年的爱国热情和爱国志向。
留法期间,邓小平曾在克鲁梭、哈金森等工厂做工,亲身体验了劳工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生活。在先进同学和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就是这样,邓小平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国家衰败命运的正确道路,也就是这样,邓小平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志向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历史地结合起来了。此后,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身处顺境,还是历经磨难,邓小平都始终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9]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为辞去他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而写给中央政治局的信中曾饱含深情地说道:“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们军队所取得的成就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前进中还会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代发扬光大。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323这段话,既体现了一名始终忠于党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老党员的坚定信念;也体现了一名始终忠于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而不懈奋斗的老公民的高尚情怀。也正如邓小平所言,他的生命既是属于党的,也是属于国家的。“老党员”和“老公民”、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在邓小平的身上,真正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1]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0-9.
[2]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8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50.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江泽民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8.
[8]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1-62.
[9]张晨辉,刘燕燕.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