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纳米管薄膜的柔性储能器件研究取得进展

2013-03-31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3年2期
关键词:聚苯胺异质网络结构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纳米材料与介观物理”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物性与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Adv.Mater.,2009,21,603;Nano Lett.,2009,9,2855;Nanoscale,2011,3,3731;Nano Lett.,2011,11,4636;Energ.Environ.Sci.,2011,4,1440)。最近,该课题组牛志强博士、周维亚研究员、解思深院士等与该所清洁能源实验室黄学杰研究组冯国星博士、李泓研究员、胡勇胜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晓东教授和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智能聚合物研究所陈俊博士合作,充分利用直接生长的自支撑柔性碳纳米管薄膜独特的连续网络结构、高电导率、高力学强度、高透光率等特点,研究了这种碳纳米管薄膜在储能器件和透明柔性电子学等领域的应用。

碳纳米管透明薄膜是替代氧化铟锡(ITO)导电薄膜的理想材料,更重要的是有望广泛地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利用浮动催化法直接制备的自支撑碳纳米管薄膜具有独特的二维连续网络结构,从而具有优异的电学和力学性能(Nano.Lett.,2007,7,2307)。但是由于受其制备条件的约束,小于100 纳米的自支撑透明导电薄膜难以利用此方法直接来获得,这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发展了传统的转移印刷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静电吸附的减薄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重复转移印刷法,通过利用离子静电吸附效应提高低表面能基底的表面能,使得碳纳米管薄膜可以从高表面能的基底转移到原本表面能较低的基底上。

结合具有特殊二维网络结构的碳纳米管薄膜与静电吸附重复转移印刷法,可在 PET衬底上得到不同厚度甚至近于亚单层的超薄碳纳米管薄膜,透明度可达90%以上。此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碳纳米管的利用率,保持碳纳米管薄膜的结构,还可以有效提高超薄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效率,简化了实验过程。该方法正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270061.0)。基于所制备的超薄碳纳米管薄膜,研究人员组装了柔性透明碳纳米管薄膜超级电容器,超级电容器表现出了一定的透光性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mall (DOI:10.1002/smll.201201587)上,并得到编辑的较高评价。

如何在利用导电聚合物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不降低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是目前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异质电极制备的一个难题。他们以直接生长的自支撑碳纳米管薄膜作为模板,利用电沉积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骨架/皮肤”型的碳纳米管/聚苯胺异质结构薄膜。在这种异质结构薄膜中,聚苯胺均匀包覆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管管束,碳管管束仍然保持良好的连续网络结构,形成新的“骨架/皮肤”型碳纳米管/聚苯胺异质连续网格结构,确保异质结构薄膜具有高导电性。此结构既充分发挥了碳纳米管的高导电性,又发挥了导电聚合物赝电容的优势。

独立无支撑的碳纳米管/聚苯胺异质结构薄膜具有非常好的力学性质,可以作为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与直接生长的碳纳米管薄膜电极相比,基于碳纳米管/聚苯胺异质结构薄膜的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比电容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并且在提高电极电流密度的同时,也保证其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2,5,8726)上,被编辑部选为Hot Paper进行了介绍,Chemistry World也以“Skeleton and skin strategy improves supercapacitor”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

猜你喜欢

聚苯胺异质网络结构
基于互信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知识网络结构维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远程创新搜寻的中介作用
沪港通下A+ H股票网络结构演化的实证分析
复杂网络结构比对算法研究进展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三维镍@聚苯胺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聚苯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