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重塑
2013-03-31余丙炎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体育部安徽合肥231131
余丙炎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1131)
张永龙 (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01)
中国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重塑
余丙炎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1131)
张永龙 (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01)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然而,中国竞技体育精神在文化和道德领域人文精神的缺失逐渐引起了体育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当务之急应该立足中国实践,科学地解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将人文精神与金牌战略相融合,并正确对待欧美竞技体育精神文化,才能有力促进中国现代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重塑和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竞技体育精神;重塑
随着21世纪体育“全球化”带来的功利主义价值导向的出现,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中显现出种种不和谐的声音:如假球、黑哨、暴力事件、兴奋剂丑闻等等,使体育届感慨现代竞技体育的人文精神缺失和价值观念偏曲。如何将现代竞技体育精神从纯粹的体育行为和商业运作中回归到人文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表现与内涵
体育精神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意识形态,属于价值观范畴,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主要体现为一种向上的励志和进取意识。现代竞技体育精神是在现代国际竞技体育环境中衍生的一种深层次的价值理念,狭义理解为运动员的自身人文素养、公平竞争意识、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扩展到文化领域,包含4个方面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际社会关系的和谐[1]。
2 中国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道德现状
毋庸置疑,近几届奥运会随着国家在竞技体育上投入加大,确实在金牌的数量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绩,但从全民健身到阳光体育运动,再到社区体育轰轰烈烈的开展,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仍然呈逐年下滑趋势,中国金牌策略的背后不得不引发深思。奥运会作为全球体育盛会,旨在“更快、更高、更强”,顾拜旦对奥运会这样理解:“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奋斗;但最本质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但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不断上演着一出出闹剧:默契球、狼计划、被双打、VIP接机、丢金愧对祖国、地方选拔博弈、不夺金被骂死等等,这些言论不禁让人引起质疑,如今的中国竞技体育到底是唯金牌论,还是唯体育精神是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随便谈一个项目,首先从脑海里闪现出来的都是这个项目的冠军——金牌获得者,有几个人会马上想起来曾经一样奋斗、一样付出汗水的亚军、季军或是名次一般的运动员,这些冠军们和其他运动员受到的待遇更是差别甚远:拿到金牌的运动员可以长时间享受鲜花、掌声、丰厚的物质奖励和舒心的假期,而对于其他没拿牌的运动员马上又要投入到新一轮的训练和备战中,可见金牌代表的不仅仅只是荣誉,背后承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纵观所谓的“国字号”运动员,时而能在媒体上见到训练期间翻围墙出外泡吧、喝酒、打架、赌博等等,而在国外,见到更多的是外籍教练员带领别的国家队同自己本国国家队比赛时的顽强作风,竞技体育中看到更多的是失利者,人们称他们为“失利者”而不是失败者,在这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运动员身上集中体现了奥运会提倡的“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体育界更应该表彰的是那些默默地为体育事业推广而做出努力的人,而非一味标榜拿金牌的运动员。
3 中国现代竞技体育精神失衡的因素分析
3.1运动员选拔机制不健全,技术水平高而文化教育薄弱
我国大部分职业运动员都来自于各省市的体校和专业运动队,而各省市在选拔优秀运动员“苗子”的时候也是简单通过身体素质的选拔,在培养期间以训练技战术水平为主,文化课的素质教育只占到微不足道的时间比例,重“体”而轻“育”,对运动员的成长重心发生偏倚,这样造就了一些专业技术水平很高的“文盲”运动员,等到他们“功成名就”以后再转身投入到名校进行深造,这样不会有好的效果。
3.2重物质轻精神的名利主义意识
在中国从传统观念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思想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造成了有些运动员对自身参与的竞技项目和自身做人的尊严出现认知错误,私欲开始膨胀,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得失,个人主义盛行,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不但运动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滑,而且在国际社会中造成不良影响。运动员作为运动的主体“人”被这种主流思想机器化、商品化、舆论化,逐步沦为物质和名利的奴隶。
3.3运动员理性精神匮乏,道德情操欠缺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基础上,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重要过渡期,这个时候他们的进取心日益增强,争强好胜,追求个性张扬,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创造力都处在上升期,同时也是思想意识、理性精神、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最不稳定的时期,这个时候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抵制只重竞技、追求名利而忽视人文精神的思想,极易造成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力失衡。所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部分运动员的理性精神匮乏,道德情操欠缺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精神产生了负面影响。
3.4忽视了竞技体育精神带来的社会价值
国家一直主导“举国体育体制”,为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谓达到体育事业发展的顶峰阶段。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奥运金牌对于我国在国际的政治影响力、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家凝聚力有所降低,唯金牌论的声音也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发展”。但如何将竞技体育逐步社会化和市场化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由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滞后,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职业相对落后。竞技体育不仅仅作为竞技运动本身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不容忽视。
3.5过分商业化炒作违背了竞技体育的精神
如今竞技体育被过度商业操纵的“异化”现象日益明显,比如虚报运动员年龄、裁判执法不公正、化学运动员的不断出现等等,也给当今竞技体育精神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少的商业比赛中由于赞助商的利益分化会造成运动员把比赛中的竞技变成了表演,竞赛规程和比赛形式也因此改变,逐渐失去了体育最核心的精神——公平竞争,给竞技体育精神的传扬带来了阻碍。
4 如何重塑中国现代竞技体育精神
4.1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相结合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在经历历史潮流一次次的冲击、演变和沉淀,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淀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崇尚“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其中讲究礼义廉耻的崇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和谐统一的爱国精神三者统一。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全世界竞技体育的盛会,也是体现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盛会。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这种仁爱、和谐思想与奥运精神始终保持一致,《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各种观念和物质形态思想文化的综合,正是这一脉相承的传统精神文化对中国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重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但是也要用正确认识和批判继承的眼光看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营养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相悖的思想,如轻视体力、主张追求中和,这些消极的效应要摒除。
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竞技体育精神的发扬就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不断面向世界,与西方经济体育文化相融合,取其精华,保持民族特色的自主性,兼收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统一和谐发展, 以全新的理念来实现竞技体育自身的价值,从而使现代竞技体育精神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3]。
4.2克服竞技体育“物化”、“异化”现象,将人文精神融入金牌战略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充分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大国的风貌,但奖牌和金牌大户是否就验证了中国的竞技体育已经崛起了?胡锦涛总书记在“9·29”重要讲话中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分析了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战略,他强调要想使中国真正迈进体育强国之列,不仅是奥运会金牌的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需要明显增强。从胡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建设体育强国不单是依靠竞技运动本身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取得的金牌数量的增加, 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技体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融合程度,取决于竞技体育文化的传承,更要取决于以下几点:竞技体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程度、竞技体育的价值理念的创新程度、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融合程度、竞技体育文化的国际认同程度、先进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等。
在中国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中,以夺标为中心的“物化”体育,狭隘的“为国争光”、唯金牌论、所谓的梦之队们耍大牌已是司空见惯,即使再辉煌的战绩难掩素质缺失,重体轻育、重“物”轻“人”,在人文的导向上严重缺失。从根本上讲,竞技体育精神实质上是体现了竞技体育文化和竞技体育核心价值观。竞争者的主体是被社会普遍认可、专业基础扎实和运动能力突出、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和公共精神、身心和谐的“人”。所以说当今时代的竞技体育更应该崇尚的是以人为本,“体”和“育”并重的体育人才[4]。
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到现代奥林匹克的全球化的历史演进中,人文精神始终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所崇尚的精神之一。人文关怀融入竞技体育金牌战略的主要目的是让运动员在获得荣誉、为国争光的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人文精神坚持的就是人的尊严与价值,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重物更重人,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5]。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指出要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可见要想克服外来竞技体育文化带来的不良现象,重塑我国竞技体育精神,构建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必须让竞技体育回归到人文教育。
4.3面向历史和未来,正确对待欧美竞技体育精神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重塑和发展, 必须首先立足我国的国情并着眼未来,既要提升中华民族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主体性同时也要坚持中华民族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全球化。这就要求坚持以中华民族本土的竞技体育精神文化为本, 同时应该积极吸收以欧美为代表的优良西方精神文化,如探索精神、法律意识、人权观念、效率第一、契约精神等, 将之与中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有机融合。同时必须抵制和防范西方竞技体育精神文化中不良的思想侵袭,防止“西化论”的错误思想倾向。总之对待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精神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并有效地进行扬弃、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正确看待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精神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现代竞技体育精神得以更好的展现。
5 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当今竞技体育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必须立足中国当前实践,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竞技体育精神充分融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具备中国特色的现代竞技体育精神文化,让竞技回归人文教育,同时站在历史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兼收欧美等外来竞技体育文化为我所用,为重塑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精神提供智力支撑和实践依据。
[1]张恳,李龙.我国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特征[J].体育学刊,2010(8):27-28.
[2]王宝珠,郑浩然.当代竞技体育精神的文化悖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5(1):68-69.
[3]李云营,郭志斌.浅析人文理念对体育发展过程中异化现象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0(6):17-19.
[4]石磊.竞技体育“金牌战略”的功能[J].社会科学论坛,2006(10):118.
[5]王晓春.对中国竞技体育金牌战略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的反思[J].品牌(理论月刊),2011(7):15.
[编辑] 洪云飞
G807.4
A
1673-1409(2013)22-0114-03
2013-05-23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3232)。
余丙炎(1980-),男,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张永龙(1975-),男,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社会体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longgongz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