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实践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

2013-03-29阳中华邓云龙陈向一

现代大学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阳中华 邓云龙 陈向一

摘 要:中庸实践思维具有“率性”、“慎独”、“修道”、“至诚”等丰富的教育意涵,本质上是基于“中和”原则,借助“诚”之动力,采用“执其两端”的方法,将天所赋予的“人性”之德尽量发挥,帮助道德实践主体到达“成己成物”的“致中和”境界。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中庸实践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作用:通过“率性修道”,激发潜存天赋;经“尊德性而道问学”,提高自身修养;由“择善而固执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至诚无息”,追求自我实现。

关键词:中庸实践思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慎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1-0103-04

“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且被视为“至德”。随着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并渐成体系。“中庸”,始见于《论语》,可溯源于殷周时期“尚中”思想[1]。

“中庸”思想博大精深,任何诠释角度均可自成体系。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看,“中庸”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论和方法论[2]。若视“中庸”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则“中庸”是一种内在的人格要求[3]。近年来,随着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中庸”的研究逐渐从哲学理论分析层面拓展到可操作性的实证研究层面[4],并延伸到心理与行为学研究领域,成为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将中庸定义在思维层次,而非道德的层次,旨在从中庸实践思维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中庸实践思维本质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方式作为个体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或理解和解释现象及问题的架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5]。《中庸》作为一套“元认知”的“实践思维体系”,通过对人、事、物的感知以及“中”的认知,最终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简言之,中庸实践思维的本质是基于“中和”原则,借助“诚”之动力,通过“执其两端”的方法,将天所赋予的“人性”之德如“知、仁、勇”等尽量发挥,帮助道德实践主体到达“成己、成物”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致中和”境界。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中庸的原则——中和。“中”,是指公平中正、恰当适度,不走极端;“和”,则是指保持整体的和谐。“中和”二字包含着实践的大本以及实践的追求方向,因而是发扬本性,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中庸》中提到,实践“中庸”必须以“中和”为原则,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遵循中庸,能坚守“中和”之道,时时保持“和”及“中立”的态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中立而不倚”、“不变”。“中庸”以“中和”的道德实践原则来实现道德的理想境界,先自觉“性”之“中”的状态,而后将此“中”的状态在具体生活中发挥到“中节”的“中和”。“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掌握“中庸”之道,使性、情处于“中和”的境界就能坚守善道而不丧失。反之,则会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离开人伦道德而陷于邪恶。

第二,实践中庸的目标——致中和。《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描述的即为实践“中庸”的理想境界[6]。“致中和”是指道德主体将天所赋予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然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呈现出来,使得实践主体的内在世界与外在具体世界相互契合,从而达到“尽其性”的自我实现与人、事、物实现的理想境界,这就是实践“中庸”的最终目标。以“致中和”来代表实践道德的理想境界,而其理想境界的具体表现乃是“中庸”。“中庸”实践目标的“致中和”是一切万物由各尽其性而达到的“成己成物”及“可与天地参”的一种彼此互相调和的境界。

第三,实践中庸的动力——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7]天道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天地万物顺此天道的原则而运行,任何事物不能违背此法则生存发展,此天道即为“诚”。于物而言,“诚”是指万物之本然,是万物在其展开中呈现其“所是”;于人而言,“诚”即“应其所是”,也即通常所说的使人更像人,趋于完善。《中庸》主张“诚”,认为“至诚无息”,“诚”者能“成己成物”,“诚则明”。“诚”,人或物所具有的本质,真实无妄、诚信不欺,天具有此本质,使得天地万物都能存在;人“知、仁、勇”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并成全人事物,同时完全自觉人性所具有的德性,达成“明”的状态。因此,实践“中庸”的动力是“诚”,无“诚”则不能实践“中庸”。

第四,实践中庸的途径——执其两端。《中庸》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在道德领域中,中庸体现为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极高明而道中庸”与“尊德性而道问学”等,都是成道的修养方法。本研究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全过程作为“中庸”实践过程。依照中庸的内容,“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是先获得向外学到的“知识”,即启发天所赋予的德性的作用,再通过“执其两端”,以达“明”,在“诚”的动力之下实现“用其中于民”的整个过程,也是实践“中庸”的过程,即在“时间”、“对象”以及“位”等不断的变化中将自己内在的“知、仁、勇”德性充分发挥以达到中节。在自觉天所赋予的人性之“德”,将透过求智、择善、固执的过程所获得的善,在具体生活中充分地发挥而中节,才能完成中庸的实践。

二、中庸实践思维的教育意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庸思维不仅体现了中国历代伦理道德标准,同时也作为一种思想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人行为以及做事准则。从本质上来说,中庸思维是一种实践性的思维,具有直接指引个体在做人处世时需遵循哪些原则,以什么为目标,关注哪些要点,用何种评价标准选择行动方案,以及如何行动的作用,[8]能够为我们觉悟生命的价值以及道德生活提供保证,是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事件时,个体用来选择、执行、以及纠正具体行动方案的指导方针和行动准则[9]。因而,中庸实践思维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涵。

首先,开篇指明教育方针:“率性”。《中庸》开篇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人的天赋源自于人之为人的本性,顺其“人性”就是“人道”之本。然人之为人的“善端”是要到达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率性”之教育,以发扬善端,激发潜存天赋。

其次,系统阐述教育内容:“慎独”。“慎独”是从“反求诸其身”起,通过去掉“失中”而“择善”,以自觉“其所不睹,其所不闻”之“中”的状态。“慎独”功夫所针对的乃要自觉天所赋予的“人性”,是为“尽其性”的,要达到“至诚”的修养境界。因其对主体“内省”精神的突出和道德教化功能的强调,备受历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高度重视,甚至被称为“入德之方”[10],亦为中庸教育智慧中的核心内容。

再次,详细介绍教育方法:“修道”。“修道”是中庸教育智慧中关于教育方法的总称,内含多种方法,一是“尊德性”,尊崇道德修养,通过发掘自身善端,从内部的“诚”发展到外部的“明”。二是“道问学”,追求知识学问,通过向外部世界学习知识来发扬自身善端,可概括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先后相继的步骤。三是“择善而固执之”,人性本善,固守和发扬自己心里的善性,才能修成完美的人格[11]。

最后,明确终极教育目标:“至诚”。《中庸》之“诚”,既有真实无妄、真心实意之义,也有如孟子所说的至诚动人的作用。“诚”是明善的本能,“自诚明,谓之性”,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尽性”即是“诚之”,是本性自我认识的天赋能力。人既受天命的性以生,故自然倾向于“诚”,久而久之,就能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如同天地一样,高明悠远,深厚博大。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情绪管理、健全人格、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与职业规划、心理疾患的预防与调适等方面为主要内容[1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心理咨询等多种方法与途径,帮助学生妥善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发展、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3]。其本质是一种培养与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在近30年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走向生活的教育内容”、“显隐结合的教育方式”[14]87,展现出“本土化”、“专业化”及“综合化”发展趋势[14]120。

然而,就其教育效果而言,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但其实效性依然堪忧。近年来,校园暴力、学生自杀等事件屡见不鲜,上海市教委发布的《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中透露,2009年高校安全事故共造成24人死亡,其中自杀身亡13人,因突发疾病猝死7人,分别占本年度大学生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54.17%和29.17%。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就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的原因、现状以及对策等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展开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大学生曾经有心理方面的困扰。其中,经常有心理方面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占27%,偶尔有心理方面问题困扰的大学生高达66%,认为自己没有遭遇心理困扰的大学生仅为2%。[15]

以上情况表明,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表现为: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多,如学习成才、求职择业、交友恋爱、人际交往等精神方面的压力;贫富差距、沉迷网络、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心理压力;还有环境适应、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等,这些压力直接造成大学生压抑、敏感、焦虑、拘谨、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并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16]除了警示教育者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外,这也迫使高校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新一轮反思,探求改善之道。

四、中庸实践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作用

正如冯友兰所说,“传统中国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17]中庸更高的价值在于增强个体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

(一)“率性修道”:激发潜存天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核心在于通过“率性修道”,发扬善端,激发潜存天赋。“性”是人秉继天地造化之气而自然生成的本性,人的实践道德之一切原则在于天所赋予的“性”中,中国传统文化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因而在中国人看来,人之天性在于善端;“率性”,即遵循天性、顺性而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率性”可理解为遵从自己内心的善,健全自身人格。作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18]每个人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学家英格里斯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才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19]故而,不仅要“率性”发扬人之善端,还必须“修道”激发潜存天赋,充分发展学生的身心潜能。

(二)“尊德性而道问学”:提高道德修养

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解释为“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为人格养成之教育,在“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过程中,讲求慎独,提高道德修养。“尊德性”注重于文化理念在人格上的落实与成就,以人格的涵养和陶冶为根本内容,使得培养的大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高尚的节操、健全的个性以及独立的健康人格。然而,陶冶德性和培养人格离不开问学的过程。“道问学”即以认识世界和自我、发扬自己先天的善性为根本目的,透过学、问、思、辨、行这五个环节,教会学生以持续的热情“博学之”,遇难辨困惑之事“审问之”、“慎思之”,继而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明辨之”,去伪存真,践行所思所得,修身“至德”。

(三)“择善而固执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择善而固执之”是“自明诚”的过程。“择善”指“明呼善”,是选择和肯定自己内心诚实不欺的本性。若要择善,必先知善。尤其是在当前客观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由于价值取向模糊、多元价值观产生冲突、价值认同失衡以及自我价值迷茫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择善”实非易事。例如,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奉行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多强调个人的个性、独立、自由和平等,注重自我实现,而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中国人则尊崇集体主义,认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14]162为克服价值混乱产生的冲突,形成稳定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在选择时需考虑三方面的因素:自己内心感受、行动相关对方的期望和以及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规范,力求达成三者的平衡。“固执”,即坚持不懈,不放弃,不妥协。“固执之”,就是在“诚”的道路上,“得一善,则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四)“至诚无息”:追求自我实现

《中庸》之“诚”,不仅是一个道德范畴,而且是一个哲学范畴,充分体现了儒家融合世界观与道德观为一体的特点。天赋之“诚”存在于人的内心,当人们将自身的诚符合天道的诚时,天道生万物的仁德随之便体现出来。落实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至诚无息”可视作是大学生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和不竭动力,随着自我意识渐趋成熟,自我实现更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吉尔·罗杰斯提出“假定人有一种朝向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人们把这个实现倾向作为生活的参考框架,他们将很有可能过上美好生活并最终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20]自我实现者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的提升。与此同时,人又处在社会中,与社会相依而存,人的潜能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肥沃土壤中才能得以发掘,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也只有随着其社会价值的展现才能展露出来,离开社会的滋养,寻求个人发展几乎不具可能性。因此,“至诚无息”强调现代大学生要抛弃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自我中心主义等思想,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姜国钧.温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学原则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9(1):9-13.

[2]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J].哲学研究,1998(7):56-61.

[3]陈科华.儒家中庸之道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4]李启明.中庸实践思维、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5]李艳.中庸思维对员工合作竞争态度、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应用心理学[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6]张忠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现代大学教育,2005(5):78-81.

[7]佚名.中庸//[M]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上海:中华书局,1983:31.

[8]杨中芳.传统文化与社会科学结合之实例:中庸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53-60.

[9]杨中芳,林升栋.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的建构效度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2(4):167-186.

[10]田国秀,门小鹤.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6(3):21-24.

[11]朱学芳.天道·人道·修道——感悟《中庸》的教育智慧[J].高校教育管理,2009(1):65-70.

[12]徐建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2(6):64-67.

[13]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14]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5]石磊.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九成大学生有心理方面困扰[EB/OL].千龙网.(2011-04-22)[2012-11-01].http://report.qianlong.com/33378/2011/04/22/2502@6901699.htm.

[16]姚利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101-103.

[17]张海熹.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18]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0.

[19]转引自: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7.

[20]赫根汉,B.R.心理学史导论[M].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84.

(责任编辑 曾山金)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