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尚昆之子杨绍明:讲述“镜头中的慈父”

2013-03-28宋佳

祖国 2013年1期
关键词:杨尚昆邓小平毛主席

宋佳

他在摄影圈中无人不晓,国际摄影艺术圈里的知名度决不亚于任何大明星;12岁时父亲送给他一部相机,从此摄影成为他半个世纪的追求;他做了12年邓小平的贴身摄影师,拍摄的组照《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展现了邓小平不为人知的普通一面;他的声音洪亮,极富激情和感染力;他就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摄影界首次获得“荷赛”奖项的摄影家,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次子杨绍明,1942年5月生于延安的他,从青年起就常常为领袖人物拍照,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亲切地称他“小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绍明成为新华社一名摄影记者。

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杨绍明,去感受这位红墙内的摄影家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官世界。和杨绍明对话,你一定会被点燃。他声音洪亮,极富激情和感染力。在谈到激情来源于何处时,他说,人的激情源于理想、源于教育、源于生活。

杨绍明至今还保存着1959年他17岁时拍摄的一张照片。那是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草坪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准备接见先进人物代表,他们刚在前排就座,说说笑笑间,杨绍明已经按下了快门。照片中每个人的表情都非常生动,神采飞扬,照片题为《领袖们》。

摄影情缘

杨绍明透露,中央领导人很多爱拍照。比如周恩来,喜欢在工作之余跟身边的工作人员合影;刘少奇在家做木工活时,也爱让夫人王光美给他拍照做纪念;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下了很大的雪,朱德像个小孩子,拉着杨绍明帮他和夫人康克清照了一张雪中合影,这成了朱德最喜爱的照片,一直挂在床头;邓颖超则特别喜欢和小孩子一起合影。

杨绍明回忆起自己与摄影的情缘时说,“刚开始给领导人拍照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对话,只是服务。那时候我是一个‘小朋友,毛主席见到我常常说,‘小二,老朋友好久不见了!现在回忆起来非常幸福,那是珍贵的童年、少年和青年。”

杨绍明的摄影素材以及创作意识,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杨绍明的人生起点,始于延安宝塔山下。1942年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他在延安出生了。出生后不久,杨尚昆夫妇就赶往抗日前线,邓颖超怀抱着尚在襁褓中的他感叹:“伯钊(杨尚昆夫人李伯钊)三过草地,走到延安,生下这个娃娃不容易啊!”

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子女,杨绍明本可以选择更优越的发展方向,但他不从政、不经商,自打12岁那年父亲送给他第一台莱卡M2相机开始,就迷上了摄影。把摄影当作毕生追求的梦想,这让杨绍明在“红二代”的圈子里显得很特别。

学照相伊始,杨绍明就是拍人物,先拍父母,然后拍中南海里的其他领导人。“当时,父亲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我几乎成了中南海里的一个摄影小帮手。谁家要团聚,就会叫:‘小二,给我们来张合影。我也很用心,照完以后自己冲胶卷,自己放大。当时中南海有个摄影科,都是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的记者,像侯波、杜修贤、孟庆彪等等,我得空就向他们请教。”杨绍明说。

1961年,杨绍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他说虽然自己当时是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的专业,但之前的求学经历却让他刻骨铭心。当年,他被邻居公认为神童,一直是中南海的孩子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因为偏科,数学成绩不好,杨绍明中考没有考上。“这是我人生经历中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当年,毛主席在所有孩子里一直非常器重我,他还曾开玩笑说‘这个杨小二将来可以当中央委员,候补期18年,因为他觉得我机灵,聪慧。但中考以后,我的一切希望都破灭了,每天耷拉着脑袋不敢看人。记得那是1958年5月25日,我跟随毛主席等去十三陵水库,毛主席问‘小二你没有考上高中?我说是。他问什么原因?我说数学不好。毛主席说,没有关系嘛,你不要老是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没考上去接触工农群众也很好,干部子弟要和群众交朋友。这句话我现在都记得,在毛主席的激励下,我狠下功夫,最终以平均分85分的好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杨绍明在高中时,就用相机留下了中央领导人的很多生动瞬间,读大学时,可以算得上“准新华社摄影记者”。毛主席访苏,杨绍明拍下毛主席站在舷梯上挥帽告别的照片;1961年,毛主席在首都机场和章士钊聊天,这张照片入选全国影展;他还拍了贺龙读毛选、陈毅打乒乓球、李宗仁回国等。到1966年“文革”开始,杨绍明已经在中南海拍了12年。

在对为中南海的领导人拍照片的回忆中,杨绍明为我们举了个有趣的例子。“我拿着照相机到处转,在北戴河大雨过后出现一道长长的彩虹,我想把毛主席跟彩虹连起来,因为他是中国人民革命奋斗的一个象征。当时我跟毛主席很熟,就悄悄拿着照相机,等他游完泳正在沙滩上休息时跟他说,‘毛伯伯给你照一张相吧。毛主席用湖南话说:‘小二啊,听你指挥啊。我当时心想我怎么可以指挥毛主席啊?我说,“请您站在台阶上吧。”毛主席当时穿的是中山装,是最好的料子,非常精神,看起来容光焕发。我说:‘毛伯伯,请你轻松一点,我们不能象很多业余爱好者那样太过于随便来逗笑,因为他是领袖我是后辈,我又说:‘毛主席请您轻松一点,毛主席就说:‘我很轻松啊!,这时我按下了快门。毛主席的神采,和彩虹、大海连接在一起。这幅16开的毛主席彩色相片成为《中国青年》杂志一期封面。现在到《中国青年》杂志还可以查到。 ”

邓小平最受人欢迎,包括受外国人欢迎的一张照片《退下来的邓小平》,邓小平当时穿拖鞋,把两腿放在沙发垫子上看报,这张照片非常受欢迎,成为第31届世界新闻比赛的获奖作品。后来我到荷兰,见到很多评委,问他们为什么觉得这张照片好?他们回答,这张照片邓小平在家里,穿拖鞋很放心的看报,旁边还有太太和孙子,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我想,他们也是人,摆起一副当官的架式还是人民的救星吗?所以我把他们拍成常人。 ”杨绍明说。

十年动乱仍坚定革命

杨绍明说,他先后经历了战争年代、和平年代、十年动乱以及改革开放。在成长道路上,对他影响至深的只有“革命”二字。“如果我称得上是一个好的摄影家,是因为我首先是一个比较坚定的革命者。”解放战争时期,杨绍明和家人经历了高山车祸、深夜抢过敌人封锁线等艰险。在延安时期,他见过采访毛主席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见过给朱德写传记的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他说:“所有这一切,决定了我从小就属于革命、热爱革命。”

十年动乱中,杨绍明因为家庭原因,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66年5月23日,彭真、罗瑞卿、陆定一和杨尚昆等四人被打成“反党集团”,撤职受批判。“父亲那时一落千丈,而我大学马上要毕业,江青、康生来到北大煽动学生造反,康生说党中央刚刚打倒了‘彭罗陆杨,杨尚昆就是你们同学杨绍明的爸爸!当时我就在台下,话音刚落,我顿时就被同学围起来成了‘革命的对象。”此后,杨绍明常常被拉出来批斗,“我记得斗我的时候,陆平和彭珮云是陪斗,陆平当时是北大校长,彭珮云当时是北大党委书记。红卫兵拿着长枪把我的脑袋扎破了,我昏了过去,被扔在地下室里,幸亏同学晚上偷偷帮我把头皮缝起来,我才活了下来,如今我头上还有被红缨枪扎的伤疤。”

1968年,杨绍明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被送到张家口一个部队农场种水稻,之后又被派到河北隆化中学教书。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外界传言,杨尚昆曾参与了当时抓捕“四人帮”的秘密行动,谈到此事,杨绍明坦言,他和父亲完全不知情。“但我跟父亲是有联系暗号的。我当时正好去北京出差,外交部一些干部子弟对我说‘小二(有)好事,江青被抓了。我想怎么让爸爸知道呢?晚上就打了一个长途电话,辗转找到在临汾的父母。我告诉爸爸周信芳死了,周信芳是著名的京剧演员,海派,‘四人帮也是海派。父亲说知道了。这是一种默契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杨绍明才在北大全校大会上宣布平反,被分配到新华社担任摄影记者和编辑,工作8年,后来被评为高级记者。

镜头中的慈父

1907年8月3日,杨尚昆出生在四川省(现属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长滩子四知堂。杨绍明告诉记者,四知堂有一个反腐倡廉的典故。“以前,当地有个叫杨震的官员,有人晚上送来银子贿赂他,并小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没其他人知道,这点意思你就收下吧。杨震响亮地回答‘你知,我知,没关系,天知就是神知,神都知道了,不行!你拿回去吧!这个典故一直被父亲拿来教育和警示我们,要行得端、做得正,不能自欺欺人。以后就有了这三个字‘四知堂,鞭策后人不能受贿,不能搞自欺欺人的玩艺儿。”

当问到杨尚昆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时,杨绍明激动地说:“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共产党的理想。简单说,就是三个字‘为人民!再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别看说出来字数少,做到是很难的。” 2007年,杨绍明历时3年,赶在中央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之际,为父亲精心制作了一本画册《风云画典——一位饱经风霜的老革命》,书中收集了500多页近千幅杨尚昆同志的历史照片。

杨绍明最喜欢的照片是父亲在86岁登黄山时拍的。当时父亲戴着墨镜,遥望黄山内外,心情好像豁然开朗。后来做成了《风云画典—一位久经风霜的老革命家》的封面照。”父亲是个很达观的人,那样曲折复杂的历史,他都挺过去了,很淡定。看着这张照片,杨绍明常常反思自己,是否能做到这些?

杨绍明说,父亲最让他自豪的,是他从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政治斗争错综复杂,他却能让干部和老百姓觉得信服、公正。父亲也讲过自己常当“不管部部长”,意思是别人都不愿意管的事情,他来管。父亲作为政治家,对党是极为忠诚的。最重要的一次是全国人口普查,不是他分管,但他主动担当,受到好评。父亲言谈举止有时很幽默,到广东工作期间,一次在广州市委的大会上,他鼓励干部爬山游泳,并风趣地说打打麻将也可以,因为广东人爱打麻将,父亲的话引起哄堂大笑;在家里,父亲常教育我们要孝敬母亲,十年动乱,不管是在广州还是回到北京,父亲都将大房间让给母亲住,自己睡小的。母亲病逝时,医生急于将母亲送进太平间,父亲发火说:“尸骨未寒,让我们再多坐一会儿!”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当众发火。后来,父亲在母亲的墓碑上刻下“终生伴侣,永恒怀念”。

杨绍明说:“父亲一生钟爱读书,藏书粗略统计不下5万册,其中不少是绝版。毛主席曾和父亲说:"你的书柜比我的好,我们交换吧。"父亲一口答应。后来,我们把毛主席的《二十四史》连同书柜都捐给了重庆图书馆。”

杨绍明说:父亲最喜欢我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毛主席和彩虹。那是1963年,北戴河大雨过后出现一道彩虹。当时毛主席正在沙滩上休息。多好的拍摄时机啊!我请毛主席站在台阶上看彩虹,但他老人家不知道我在捣鼓什么,老看着我。我灵机一动说:“毛伯伯,请您轻松一点。”毛主席说:“我很轻松啊!”此时,我按下快门,将毛主席与彩虹、大海连接在一起的画面定格。父亲对我这次“单独出击”颇为赞赏,在他看来,有内涵的照片才是真正的好照片。还有一张是82岁的邓小平抱着孙子“小弟”和全家老小一起在海边,“小弟”转过脸来正要亲爷爷。见此情景,我赶快对焦按快门。照片洗出来给小平同志看后,他哈哈大笑说:“真是两个丑八怪。”一旁的家人提醒他,他忙改口说是“两个撅嘴巴”。

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杨绍明感慨地说,父亲这一辈人有很多优秀品德是我们用之不竭的财富,一笔巨大的财富。

让世界看到有中国

文化特点的专业摄影

从1980年到1992年,杨绍明拍摄了大量邓小平工作和生活的照片,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他是主要拍摄者。在此之前,1987年,杨绍明的组照《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获得第三十一届“荷赛奖”新闻人物类铜奖,这是中国内地摄影家第一次在该项世界大赛中获奖。

中国理论家柯灵对杨绍明从事摄影事业这样评价:“在每个年轻人似乎都能拨弄几下相机的今天,将摄影作为终身事业来追求,是异常艰难的。按照杨绍明的家庭背景,如果在古代,那就是肥马轻裘、意气凌云的五陵少年。但他一直追求的,却是与显富尊荣有别的摄影艺术。”对此杨绍明向记者感叹,“从现实意义看,摄影家是一种‘严峻的人生选择。”

已过花甲之年的杨绍明,工作节奏仍然很快。除了拍摄领导人,他还为很多城市拍摄了“性格名片”。比如拍上海,他选择了汇丰银行的旧址,通过30年代外国银行的一扇铜门,可以看见对岸的东方明珠。一个画面展现了两个时代,构思巧妙,内涵丰富。杨绍明认为“专业摄影在中国得不到重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摄影走向世界。

记者问他从事摄影有没有遭到质疑,杨绍明说:“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虽然在某些人看来,我和喜欢从政、从商的人有些不协调。可是我不在乎。‘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我的心是热的,我的照片也是热的。比如有一次,我去汕头大学参加活动。李铁映代表中央去了,李嘉诚先生也在场,仪式开始时,我就拿出相机抢镜头,却被保安一把拉到旁边。会后李嘉诚感慨地说,这场面我从来没看到过,杨先生怎么说也是名门后代,怎么随便就被挡到一边去了。可是我不在乎。”

现在的杨绍明仍担任着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目前做一个从去年9月开始的慈善项目“大地情——首届中国摄影爱心捐助行动”。当谈到为什么会有此想法时,杨绍明说:“我想编选出老中青摄影家的代表作品,让世界看到中国摄影从传统到创新的发展趋势,看到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专业摄影。”

猜你喜欢

杨尚昆邓小平毛主席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中南海“总辅导员”杨尚昆
杨尚昆体内的弹片
红色读物
杨尚昆、萧克同志墨迹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