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3-28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黄宏磊

电子世界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史类高素质理论

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 黄宏磊

一、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缺陷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1]但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使当今高素质人才依然相当匮乏,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严重不足。“高学历、低能力”成为了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要扭转人才培养的现状,就必须首先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症结之所在。

1.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不适应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要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样,也受到市场的调节,与市场对接。对于近年来处于恒温状态下的文史类专业,更要加强市场的针对性。然而现今许多地方教学型院校对文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单一,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就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专业知识技能比较牢固,但综合素质却比较差,往往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谋求较好的职业。比如哲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如果仅仅将人才的培养局限于专业的培养上,那么势必会造成这些的人才在狭窄的就业领域不断碰壁。

市场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是由于课本的知识往往被学生视为标准,学习只是一味的强行输入,实际上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文史类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自身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不彻底,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并且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如把学生平时的表现或在各种活动中的得奖情况纳入到综合测评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方面,素质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虽然传统的“讲——听——读——记——练——考”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但是教学模式的本质没有变化,仍然保持着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两个特点:第一,“传递——接受”。在课堂上,仍然是老师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理解并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就是整个教学的最高目标。第二,“理论——消化”。对于文史类专业,各大地方教学型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认为文史专业是靠理论支撑的,学好专业知识就是全部,因而不管是老师讲还是学生学都是从系统的理论知识出发,老师按章、节讲授知识,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去消化这些理论。这两大特点在现在的地方教学型院校教学模式中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使教学模式的本质得不到改变,阻碍了具有自学、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片面,不利于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是构成教育的主体,位居教育的中心,它的变化直接影响这教育整体的变化。[2]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一般都开设有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实践教育和素质实践教育课程等,开的课程类别比较丰富。但文史类专业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仍比较匮乏。第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作为主导性教学模式一直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占据核心的地位,[3]导致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比较缺乏。对于文史类专业,一方面专业理论比较强,与实践接轨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文史类专业教师大多是一些从事学术性究的博士或硕士,对于学生的教学比较注重理论方面剖析,所以使整个文史类专业教学向理论方面倾斜。第二,重视必修课而忽视选修课。必修课分为专业必修和通识教育必修,专业必修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而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是学生成才的基本,这两个必修课决定了学生能否拿到毕业证书,因而学生普遍从学历的角度考虑,重视必修课,而忽视那些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的有益于个性化培养的专业选修课及对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进行培训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从而使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批量化生产,人才普遍没有自己的专长。第三,重视抽象辩证的思维能力而忽视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文史类专业由于本身的特点,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多方面辩证的思考,导致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大纲内容不完善,不利于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是针对每门具体的学科进行的教学纲要,规定了整个教学的进度,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讲授的范围和深度。第一,没有树立好本学科目标,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因而学习目标比较盲目。第二,教学方法是由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构成,一方面,现在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学术型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强调学科本位,坚持学术取向,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自贬家门,[4]因而对学生的教授方法也是从学科的本位出发,对知识要求的严谨性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只是按照老师所讲的思路把知识消化掉,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从而造成了学习方法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学大纲规定过死,老师讲课的深度受学校教学大纲的限制,造成教学的机械化。现在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教学都是按照学校统一的规定的进度,按照篇、章、节的顺序讲授,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但这种教学方法,抑制了老师的发挥,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面面俱到却又都是浅尝辄止,学生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接轨

对于文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来分析。从整体方面来看,要改变人才的培养单一现状,除了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创新就是要使学生跳出书本理论知识的局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死板的理论里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所谓应用就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应用基于理论知识而又高于理论知识。从局部来看,针对不同专业来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使目标多样化,但必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指导下来确定具体的目标。

2.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

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就必须:第一,把学生放在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老师则为辅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为主导。通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所在,再由老师进行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理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用于实践并最终指导实践,因此,必须改变文史类专业理论至上的观念——理论知识学好了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而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课程体系调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一定要向着学生切实需要的、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有实效性的方面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不仅仅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平台,更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首先,重视实践教育的作用,把理论教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理论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改变人们对于文史类专业的根本看法,增加实践教育课程。第二,增加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第三,适当增加文史类专业中自然科学课程,让专业进行交叉,从而提高文史类专业人才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大纲的完善要有益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是具体的人才培养依据,[5]直接关系到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关系到人才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完善教学大纲,从课堂学习的各个细节出发,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把各学科的学习同学科应用相结合,明确学习的目标,对于任何知识学习最大的目标就是用于实践。其次,要培养具有探索性、创新性教育方法的教师队伍,改革传统的教授方法,要更加注重领会、操作、体验、反思等学习方法的应用。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6]第三,改革机械的推移教学方式,不要过分的要求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要根据学科的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和特点来决定,不要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跳出具体的知识体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1]吴慧.韩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教学研究,2008(11).

[2]傅维利,刘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的选择和重建[J].教育科学,2008(6).

[3]禹奇才,张俊平.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4]李冬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5]张凤华,倪正顺.以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包装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文史类高素质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论文史类教学的模式探究
大学生文史类与理工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大学生文史类与理工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