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理想,风雨兼程

2013-03-27蔡沈磊樊景星陆博阳黄天宋天娇袁玺雯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3年1期
关键词:第二军医大学真菌病东洲

蔡沈磊 樊景星 陆博阳 黄天 宋天娇 袁玺雯

廖万清,男,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省梅县,皮肤病学专家、医学真菌学专家。1956年7月入伍,196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文职中将。

他有着多重身份——院士、将军、华侨,可他说自己归根结底是名医生;幼年,他远离父母,靠国家助学金完成学业,为此他立志报效祖国;工作中,他不为权威所束缚,最终发现了新菌种;成名后,他说院士就是战士,一直坚持继续“战斗”。他就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廖万清院士。

2012年8月30日,我们走进了廖院士的办公室,这位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头发乌黑、梳得光亮,两眼炯炯有神,透着敏锐和严谨,更不乏军人的大气和从容。他笑容满面地为我们讲述他的成长经历,酸甜苦辣,样样具备。

儿时的愿望

廖万清院士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上世纪30年代,在战乱和灾荒中,父母那一代到印度尼西亚谋生,后来又去了新加坡。在廖院士3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回了广东省梅县老家,寄住在叔叔家里。解放后,在一场划分阶级成分的运动中,叔叔被划分为地主。为了保护他,叔叔和他分了家,他被划为贫农,从那以后,他就独自生活,那时候他只有12岁。

廖院士初中以后的生活几乎都是靠国家助学金度过的。小学毕业后,由于交不起学费,他一度没能继续读书,后来通过考试得到了当地隆文中学的助学金,才得以继续升学。后来他到省立广东梅州中学读高中,也是依靠国家助学金。廖院士小时候读书非常刻苦,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境地。

从医、从军都是廖院士从小的愿望。他有个叔公叫廖罗士,曾在美国旧金山留学。叔公回国后在隆文当乡村医生,解放后成为梅县人民医院第一任院长。他医术好、为人好,深受家乡人民的爱戴,廖院士很崇拜他。那时候,廖院士就有个愿望,要向叔公学习,解除人民的病患之苦。

廖院士还有一个理想是参军、报效祖国,而实现理想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他告诉我们:“一开始是空军院校来梅州中学招生,班主任推荐了我,但由于我有海外关系被刷了下来;第二次是海军院校来招生,但检查后,我又因为体重不达标而再次落选。第三次是第四军医大学来招生,招生负责人决定录取我,我不放心地问:‘我有海外关系,收不收?他们的一句话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并影响了我的一生:‘出身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而革命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就这样,我终于实现我的愿望。”是啊,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出身、选择环境,但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5年后,廖院士以优异的成绩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毕业时,学校征求大家的意愿,问大家愿意到哪里去工作,廖院士一腔热血,豪迈表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后来,廖院士被安排到第二军医大学,他非常高兴可以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工作,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十年。

真菌病研究领域的“拓荒者”

众所周知,医学体系庞大纷杂,科目众多,廖爷爷却选择了不起眼的皮肤科。“之所以选择是皮肤科是因为我觉得皮肤科真的很需要人。一般人更多地关注心、肝、肺、血液这些听上去就很严重的病。其实皮肤科同样有很多很厉害的病,但大家往往不重视,导致小病变成大病,甚至夺人性命。”廖院士如是说。“拿真菌病来说,数据显示,在自然界150多万种真菌中,有300多种会引起人类不同的疾病。对于真菌世界,人类的探究还存在许多空白,我愿意做真菌研究领域的‘拓荒者。”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句诗正是廖院士四十余年从事临床诊治和真菌病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在一例脑膜炎患者的腰穿脑脊液中,廖院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往脑脊液中的隐球菌大多数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圆形或椭圆形,而此例患者脑脊液中的菌体却呈现出奇异的细长型,就像是针形或棒形。这是一种什么菌?廖院士开始请教其他专家,结果竟没人认得这种奇怪的菌,甚至有权威人士说这恐怕是污染菌,但这个回答却让他心存疑问:“污染菌怎么会引起脑膜炎?”他没有被权威的说法束缚,继续做各种化验,并请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一起化验,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种菌是致病菌,是一个特殊的菌种。廖院士将这种菌定名为S8012——S代表上海,8012代表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1980年12月首次发现。

近30年来,廖院士一直在对此菌进行研究,现在已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确定此菌为格特隐球菌ITS C型。目前,隐球菌S8012的菌株已被国外很多著名的实验室收录并永久保存,菌株的价格也从最初的184美元/株上升到了现在的250美元/株。但是廖院士表示,国内如果有谁需要这一菌种,他愿意无偿赠送。

寄语年轻人

采访结束之际,廖院士对我们中学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你们要合理利用时间,重点复习不懂的知识点。一定要用功学习,勤学好问。”廖院士还把他的座右铭送给我们:“为理想,追求不断,矢志不渝;为事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他希望我们能秉持这种精神,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如今,廖万清院士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建立医学真菌病研究所,使之成为集诊断、治疗、科研及教学于一体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真菌病研究基地。“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长多远,有多艰难,我都会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无怨无悔。” “院士就是战士,我要以此为起点,继续拼搏、继续战斗!”

亲爱的同学们,还等什么呢?我们也是战士,让我们迎着晨光,勇敢地向前吧!

小记者采访感言:

蔡沈磊(海门市东洲中学):从靠助学金读书的少年到如今的院士,廖院士所经历的失败和挫折,未能将他打垮,反而愈发激起了他的斗志,他不服输的勇气令我折服。

樊景星(海门市东洲中学):廖院士的教诲让我感触很深:我们要好好把握现在的生活,立志向、定目标,为了远大的理想,年轻人定要辛勤奋斗,锲而不舍。

陆博阳(海门市东洲中学):廖院士特地为我题词“天道酬勤”,我相信这不仅是他给同学们的寄语,也是他恪守的成功之道。我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股客家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黄天(海门市东洲中学):廖院士把他的人生经验传给了我们,我们应该像他期盼的那样,坚定地前行,不为沿途的风景改变方向,也不为前面的风浪停下脚步。

宋天娇(海门市东洲中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廖院士学习,他热爱自己的工作,释放自己的能量,无私地照耀别人,他是平凡的,却有着非凡的心灵。

袁玺雯(海门市东洲中学):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与院士面对面地对话。这一次采访活动让我明白了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明白了知识是改变未来的力量,使我又一次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欢迎小读者来信或来电咨询《初中生世界》小记者团相关活动事宜。

咨询电话:025-86275781;电子邮箱:yzding830718@126.com。

猜你喜欢

第二军医大学真菌病东洲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猫鼠会谈
新成员来了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
鸭鹅常见真菌病的防治
让防治肝癌成为可能
———记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副教授侯晋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真菌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家乡的东洲公园
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荣获校集体三等功
HSCCC-ELSD法分离纯化青葙子中的皂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