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和中国守护“古生物圣地” 澄江化石地“申遗”艰辛路
2013-03-27韩东起
韩东起
28年前的7月1日,抚仙湖畔帽天山下,侯先光教授一榔头敲出了一片小小化石,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直接证据的发现震惊了世界。28年后,澄江化石地顺利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第一个化石类世界遗产、云南第4项世界遗产终于诞生。
澄江动物化石群是探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窗口,国家对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做出了许多探索与努力。
28年前的惊人发现
2012年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三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澄江化石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这一天,距离澄江化石地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城以东的帽天山被发现,刚好28年。据悉,1984年7月1日,中科院南古所候先光教授在澄江帽天山发现保存完整的软体罗纳虫化石,打开了距今5.3亿年前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大门。
澄江动物化石群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和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据介绍,20多年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澄江动物化石群是探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窗口,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
各方齐发力 推进“申遗”路
澄江动物化石群在199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全球地质遗址名录》,这对于澄江化石群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2004年4月,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之际,温家宝总理批示:“要保护澄江化石群,保护世界化石宝库,保护这个极具科学价值的自然遗产。”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中国政府在2011年1月14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提交了云南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材料,在通过了技术性审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对澄江化石地进行了世界自然遗产实地考察评估。
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云南对保护澄江动物化石群做了大量工作,为保护澄江化石地,一周内,帽天山周边磷矿14个采矿点全部禁采。玉溪市、澄江县也进一步加大对帽天山周边采矿点的治理力度,综合治理帽天山周边生态环境。
记者采访了解到,环境综合治理是申遗工作的关键环节,澄江县开展了以提名地矿区整治植被恢复、土地退耕植被恢复、保护管理展示设施建设、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县城环境整治等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完成了拱洞山片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迎难而上 “申遗”终获成功
澄江化石地“申遗”一路走来,可谓艰辛。但是,在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申遗终于获得成功。
云南省政府在对澄江化石地5.2平方公里提名地范围内的约7680亩土地实施征收,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还筹建了澄江化石博物馆,作为澄江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必备硬件设施。此外,作为澄江县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澄江高速公路在土地预审、水保、环评等前期工作及征地拆迁、青苗和林木补偿及施工过程中均存在协调困难的问题,云南省政府将澄呈高速公路纳入国家路网及省“双百”项目,并对此项目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申遗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特别是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投入较大,云南省政府及时补上资金缺口,政策上保证申遗工作的顺利进行。
政府迎难而上的措施,保证了澄江县“申遗”工作顺利进行。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展示了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决心和巨大成就,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澄江化石地独一无二的科学价值。
与此同时,澄江县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抓住机遇,加快帽天山文化旅游开发,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品牌,让世界遗产造福遗产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