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的依据和路径

2013-03-27周立华

大学教育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生活化政治

□周立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嬗变与回归,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趋势,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远离生活导致的教条化、空洞化弊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指的是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在生活中找契机,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在内容上要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形式上要融入大学生生活,在方法上以大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尊重其主体地位,寓教育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其日常的生活世界之中受到教育。21世纪的今天,人们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价值观和道德观朝多元化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原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好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道德问题,应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

一、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的理论依据

从20世纪70年代的“学会生存”到80年代的“学会关心”再到教科文组织在《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出的“学会做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潮流逐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回归,笔者以为其理论依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针对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实际,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重要命题,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凸现在了教育理论者和教育实践者面前。他肯定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要使个人的和种族的经验不断更新,并使社会群体的生活延续下去,就必须通过教育”。杜威指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在杜威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和生活一起开始、继续和终结。“教育即生活”强调了教育具有生活意义。杜威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1]。这就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灌输性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以往学校教育自我封闭、囿于课堂和书本教学的传统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第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不可分离,要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凡是生活中心的问题也就是教育中心的问题。“在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才是实际的学问”[2]。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假如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授局限在课堂教学上而脱离学生生活实践,它的功能和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因此有必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生活中体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关注现实人的存在及其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题,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体现着现实性,“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这表明了生活世界是现实人的生活,生活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生活,现实的人就是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这些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活世界要求关注人的主体性,并以实践为基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成为必然。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成长成熟、升华感情。

第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德国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这是他为批判实证主义,挽救欧洲科学的危机提出的。他认为“生活世界是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人们确认它的存在,并不因为某种意图、某个主题,也并不因为某种普遍的目标,一切目标以它为前提,即使在科学真理中被认知的普遍目标也以它为前提”,“科学忘记了它的起源和基础,忘记了它与生活世界、与人的价值和理想的关系”,“生活世界是被一个生活主体从他的角度所体验的世界”[4]。胡塞尔把生活世界作为研究现象学的起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着眼于传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生活世界,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针对性,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力图实现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认知,有利于大学生把道德认知外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离现实生活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缺乏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其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脱离生活。脱离生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与之休戚相关的现实生活过程, 特别是受教育者本人正在经受和体验的生活实践,以致给自身带来一些难以摆脱的困窘和问题[5]。因此,它呈现出远离人的主体性发展需要倾向,具有理想化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脱离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缺乏生活性和鲜活性,理论叙述过多,枯燥乏味,不容易读下去,这种知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空间,很多人讲起大道理来头头是道,分析推理准确无误,但就是坐而论道,知而不行,言而无信,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有效、深刻地解释社会现实生活中反映的现象与我国主流思想政治理论不合拍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答学生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解决他们在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困惑与偏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倾向于理想化目标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个体的成长需要,往往过多地强调社会需要而忽略个人成才需求,强化共性要求而忽略个性发展[6]。事实上,许多学生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及个性品格的不同,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强度的教育需求,而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能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不同年级、性别、性格爱好的大学生群体和个人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缺乏生活化。思想品德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它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生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源自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受。因此,评价要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就必须在实际生活或类似实际生活的情境中进行,实现评价生活化[7]。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趋势,面对新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待调整。目前,高校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人们普遍把思想品德课当成了知识教育,教者传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只图考试及格,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仅是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出现言行分离,高分者未必思想政治素质就好。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如重开展活动的次数而轻实际效果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知识学习的评价,忽视学生生活实际中践行方面的评价,另外评价受教育者,往往是拿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甚至是陈旧的标准来“一刀切”,符合的即是品质优,不符合的即是不好。这样的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流于表面化,误导学生表里不一,同时也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一个人,其中所谓品德的优劣评定往往容易掺杂评价者的个人好恶和情感因素。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环节力度不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目标化,脱离实际,而实践性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特征[8]。眼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流于形式。许多高校重专业课知识,轻公共理论课的现状仍普遍存在,再加上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场地不足等客观情况的制约,使得各高校在主观上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计划中缺乏系统安排,操作中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课堂实践教学不理想。据一项针对广东省二十多个大专院校的调查统计显示:有41.7%的学校实践教学效果较好,12.5%的学校感觉一般,其余学校未作评价。在回答“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在该课上采用过实践性教学方式”这一问题的时候,有10.5%的学生选择了“经常采用”,40.8%的学生选择了“从未采用过”[9]。这些材料说明了目前实践教学不理想。大学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大班上课普遍,质量难以保障,虽有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但是这些活动常因课时安排、经费保障以及一些社会因素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坚持。三是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很多高校都会组织安排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是在家庭所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缺乏指导,具有随意性,最后以一篇肤浅简单的调查报告应付了事。因此,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是广大教育者在实践中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的实现路径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嬗变与回归,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趋势。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的指导原则。在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时,必须要坚持生活化、人本化、社会化原则。生活化原则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让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全面、有机、运动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从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人本化原则指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书本中解放出来,摆脱文字的束缚,摆脱传统的条条框框,逐渐转化成一种人本教育,要在生活中寻找契机,其主题与素材应来源于生活,其过程要与生活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在生活中开展,特别是在面临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更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内在需要和现实状况入手,只有站在学生的不同立场和角度去做思想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化原则主要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这一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通过各种社会化途径来发挥作用,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目前,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主动与社会生活融合,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如大学生的公寓生活日益成为当地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的重要路径之一,教育者可以积极利用健康的社区文化来吸引社区中的大学生,在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积极向上、活跃和谐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

第二,构建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新模式。思想道德教育是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不能把思想政治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来,必须建立向现实生活回归的教育理念,要做到:一是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实现教育主体间的情感交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个体的主体地位与尊严,忽视了人文价值。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存、自尊、发展、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学生主体精神,塑造学生主体人格,在教育过程上实现由支配型向互动型转变。二是利用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载体,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载体形式[11]。比如,利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QQ、MSN、BBS、学校网站、微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应该针对网络群体的不同志趣,与他们进行思想情感沟通,发表有见地的言论以树立威信。教育者一方面可通过对等的网络交往,捕捉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动态,使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有效和深入;另一方面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络表达空间,通过表达自己的态度体验、生活感悟等,引发读者的共鸣,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12]。三是建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既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提供正确的依据,又能形成思想道德发展的内驱力,引领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在评价中要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社区评的“五位一体”自评与他评相结合[1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接受效果评价与践行情况评价相结合,改变只通过课程考试评价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现状。

第三,构建贴近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具体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环境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相应地变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取材于现实生活,即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内容,又要立足大学生生活世界,紧扣学生成长的实际,要紧密围绕人们身边的鲜活实例,改单纯说教为间接引导,用人们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引发他们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10]。怎样才能做到有效贴近呢?具体来说,首先,教育内容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的生动教育资源,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引发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达到实践道德生活、增进个人幸福的目的,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其次,一定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境遇,只有关心大学生的现实命运和境遇, 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体验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生班级、宿舍、学生社团的课余及校外实践,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并且,要通过对日常生活问题的批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超越日常生活的束缚,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再次,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和交往,特别要提倡思想政治教育受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提倡建构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主体间共有的和生动鲜活的动态世界,共同营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场的、健康的、积极的生活世界。

第四,建立合乎人性发展的校园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生活感悟。人是生活的主体,生活都是人的生活,强调思想政治回归现实生活,即表明教育要以人为本。同时教育也是一种塑造,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创设,只有提供一种合乎人性发展的生活环境,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这主要体现在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所特有的有形物质环境和无形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了校园中的物质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制度文化等,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教育观念,以及群体心态、校园舆论、精神氛围、校园风气等。一种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既能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又可凝聚成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以影响多代人[14]。校园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重点在于培育民族精神和大学精神,形成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风和学风,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班级文化,科学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文化活动,各种人文活动等,可在校园布置一些雕像,表达一定的审美思想、政治意义与道德感情,反映出大学的特质。尤其公寓和教室、图书馆等场所的布置和设计更要凸显人文色彩,使之既利于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又寓善于美、寓教于乐,使人在娱乐和观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益。总之,要以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宿舍、学生社团、网络。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将学生的选择定位于生活,指引学生做生活的主人,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无声地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利用生活环境面对现实问题,在精神世界中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活图景和对生活的内心诠释[15]。

第五,借鉴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实践的相关经验。西方国家没有“两课”,与之相似的为“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等。西方国家在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被许多学者视为国外将学校生活中融入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开始。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重视道德理论联系实际。课外、校外活动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如加拿大奥兹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让学生知道社会、行业需要他们具有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采取什么态度。他们强调专业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力量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提倡“体验”教育法,不依赖知识的传授,而重视现场的践行。结合专业课内容,在生产现场通过自己动手进行体验,树立职业态度,把学生是否掌握了可检测的行业技能、是否具备了相应的态度作为衡量德育最终成果的指标[16]。英国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良好公民,学校的道德教育通过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校园美化相结合、与学生指导相结合;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公民教育、宗教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在道德教育实施途径上,主要通过其他课程教育渗透、集体礼拜、社会活动以及大众传播来进行[17]。德国在道德教育生活化方面也有其不同处,它的道德教育称为“政治养成”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政治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价值;德国的政治养成教育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学校的政治养成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政治教育”课来进行,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相当紧密,具有生活气息[18]。总之,西方发达国家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践探索,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回归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57.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3-84.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

[4][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70.

[5]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104.

[6]彭文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3.

[7]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2(4):29 .

[8]卢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5-26.

[9]刘强.完善保障条件 探索适合模式—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9-02-09(06).

[10]颜旭彪,孔琳.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1(7):88-91.

[11]赵惜群.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N].光明日报,2009-07-22(07).

[12]潘从义.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影响及对策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96-99.

[13]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2010(5):114.

[14]张坤.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15]周高琴.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1-114.

[16]谢亚琴.国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特征及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4(2):71-74.

[17]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

[18]柳礼泉,陈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6.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生活化政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假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