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抓手

2013-03-27袁勇王成清

地球 2013年9期
关键词:格局整治景观

文/袁勇 王成清

土地资源是生态资源的核心要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生态系统实施保育或恢复重建,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中国、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

生态文明与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土地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调整人与地的关系,确保资源再生,满足社会发展对资源的持续需求。

从生态文明与土地综合整治概念可知,土地综合整治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为生态建设提供更多空间,实现资源与人类的永续发展。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土地综合整治。首先,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外溢性,客观要求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只有立足全域、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对土地利用进行系统、科学规划,才能实现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实现生态平衡。其次,对于追求发展、造成生态破坏的建设项目,需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腾笼换鸟,置换出生态建设空间;再次,土地是财富之母,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可以弥补生态建设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土地综合整治可以直接改善生态环境。一、可以改善人居环境。通过系统分析和诊断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成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营造出高质量自然化人居环境;二、可以改善土地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提升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三、可以提升耕地生态景观功能。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将耕地与周围沟、路、林、渠等基础设施以及片林、树丛、坑塘等半自然生境要素之间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农业生态景观的提升;四、可以有效保护地域景观风貌特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维护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和地形地貌形成的景观格局特征,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实现绿脉、文脉的持续传承与发展。

我国当前生态现状及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任务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尤其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景观破碎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人们过分强调物质产品,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对各类资源客观需求在短时间内过快增长。一、一些地方政府过分注重GDP增长,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造成自然伤害,削弱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过分强调人的利益。围湖造田,围海造地,将河流简单地截弯改直甚至填充;进行不适当的开发;大范围内选种植物,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破坏;三、平面经营,资源浪费严重。在资源开发利用时,有的企业只进行矿物质初级提取加工,将其它资源当成废弃物处理,同时,处理简单,形成污染,使自然生态受到了进一步伤害,甚至造成了毒地、毒气、毒水。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一、保障发展与保护环境的任务。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开展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预留生态环境空间,进行生态保育;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任务。对于因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进行生态重建,恢复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三、生态保育任务。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四、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任务。土地综合整治以工程项目的方式开展,工程的实施过程会打破土地整治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该区域内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会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通过技术进步,淘汰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的工程技术。

从建设生态文明角度出发,着力抓好土地综合整治

构建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实施差别化土地综合整治。针对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战略,围绕构建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实施差别化土地综合整治。一、大区域内土地差别化综合整治。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东中部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应大规模开展基本农田整治,发挥农田的生态景观功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大力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保障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二、小区域内的土地差别化综合整治。在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除了具备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外,还应考虑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雨洪管理、增加地表水入渗、防治地面沉降、居民休闲娱乐等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在远离城市区域,则应多考虑水土污染控制、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休闲等功能,以实现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发展要求;对污染废弃用地及未利用地等类型的土地综合整治,首先应考虑土地生态的修复与重构,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土地资源自然修复能力。

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一方面要把握好目标区域的“土地-生态-社会”耦合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好不同层次土地整治规划的衔接和整合,发挥上一层次对下一层次的控制和指导作用,兼顾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的响应和反馈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民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农民熟知当地水土条件和乡土人文的优势,通过技术集成创新,有效推进区域化、差别化、生态景观化、动态化的土地综合整治。

创新工程施工技术,提升耕地生态景观功能。一、要尽量减少使用混凝土。对农村引水排灌沟渠、田块分隔堤、农田耕作区小道,尽量使用渗水性强的材料,对偏远山村交通道路,尽量少用混凝土,确保生物微生物自由流动;二、减少机械化填埋。机械化施工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的团聚性变差,破坏表土的熟化层,使有机质含量减少,易发生结构性退化。要开发新型施工机械,减少机械与土壤接触面,减少土壤碾压;对表层土壤,归集保护,返填时,尽量使用小型农用机械或是人工填埋;三、提升耕地生态景观功能。优化“田、水、路、林、村”景观格局,提升农业景观镶嵌体尺度。科学研究表明,各要素有机整合总是会出现一些新的功能并形成整体功能,可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高水平土地生产力的持续保持;构建顺应地形和地貌的土地利用格局,抑制田园景观均质化、同质化;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根据田块大小与规模效益和成本投入的关系,优化田块、沟路林渠、半自然生境构成的景观空间格局,避免过度干扰地域景观格局,出现“耕地大连片,生态健康、连接和格局大破坏”的现象。四、因地制宜。按照“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垦则垦” 的原则,将矿山废弃地复垦成耕地、园地,不宜耕种的可种植树木恢复成生态林,将废弃矿山建立成矿山博览公园等,以维护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和地形地貌形成的景观格局特征,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种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客观要求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三个转变:从把简单追求可用土地数量增长向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转变;从单纯追求增加土地承载力到适度增加生态环境承载力、确保土地持续承载力不受破坏的转变;从简单工程施工向保护生态、减少对土地环境伤害的操作方式转变,适度控制开发强度,优化空间结构,放弃一窝蜂式的低层次整治方式,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恢复重建、保育生态系统,努力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猜你喜欢

格局整治景观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景观别墅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