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学习毛泽东著作考论——《雷锋全集》研究

2013-03-27

大众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白求恩著作雷锋

韦 娜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2012年3月,一部汇集雷锋个人文稿,忠实记载雷锋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道德情操的文集《雷锋全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为一个士兵编纂全集。为什么在上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这样一个普通士兵,会感动全社会,带来如此巨大和持续的影响?

纵观以往论及雷锋的文章,虽然有不少人解答过这个问题,甚至提出过精辟的见解,但由于论者一般着重于雷锋精神的讨论,他们尚未对雷锋的理论来源、理论水平做出全面、深入的探讨。另外,目前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对雷锋以及雷锋精神的认识比较片面:有的认为雷锋只是盲目学习毛泽东著作,没有自己的见地;有的认为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

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雷锋的形象,损害了雷锋精神的意义,削弱了学雷锋活动的效果。因此,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格局,探究雷锋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完成,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雷锋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过程

在《雷锋全集》中,雷锋的言行不仅源于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更是其理性思考和精神锤炼的结果。雷锋感染人的不仅是他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更是其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的真理性认识及表述。从1958年到1962年,雷锋研读了大量的毛泽东著作,包括《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毛泽东著作选读》 以及一些单行本。

根据《忆苦思甜》所述,雷锋是在1949年家乡解放之后才开始接触毛泽东思想的。1949年初,毛泽东著作还没出版,雷锋只能从别人口中得知毛泽东的故事。通过别人的转述,雷锋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热爱学习、劳动,处处为人民着想的人。那个时候雷锋还不了解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但是,他却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我们知道,这样的人格魅力是不可忽视的。正如他所述,他坚持学习毛泽东著作也是源于对毛泽东的无比热爱。

从1958年到1962年,雷锋基本上每天都在学习毛泽东著作。在坚持学习的过程中,雷锋的思想得到了改造,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毛泽东著作中,《纪念白求恩》一文对雷锋最终形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生观产生较大影响。从1958年到1960年,雷锋至少学习了20多遍《纪念白求恩》,并且,他每看一遍都会有自己新的体会。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最后要求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雷锋就对毛泽东的这个观点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因此,无论是1960年、1961年的日记还是1961年的散文,雷锋多次谈到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像白求恩同志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

除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雷锋多次学习的还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8年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高潮就是从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开始的。从1958年到1962年,雷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次研读这篇文章。之所以说研读,是因为雷锋不仅在阅读之后写下读后感,还在单行本上标注书眉笔记。通过学习这篇文章,雷锋对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在他处理战士们的问题时,他就坚持要用民主的方法,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和自我教育的方法解决。

另外,在这个时期,雷锋还学习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虽然,这些文章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是,这些文章都让雷锋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雷锋通过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意识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精通、应用,而精通的目的更在于应用,要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改造思想,做好各种工作。他在学习《论联合政府》之后提出观点:思想教育应该像洗脸一样,一天不洗,脸上的脏东西和灰尘就不掉,要是长期不洗,脏东西和灰尘就会在脸皮上结成壳,人家看了,会骂他是懒汉。思想背了包袱,工作就会消极,干劲就不足,各项任务就不能完成。由此,雷锋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等等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如果说在人生观方面,《纪念白求恩》对他的影响最大。那么,在哲学观方面,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矛盾论》和《实践论》。《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矛盾论》让雷锋意识到想搞好工作,搞好学习,克服困难,就必须揭露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并努力解除矛盾。《实践论》则再次让雷锋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总之,学习完《矛盾论》和《实践论》后,雷锋的世界观变得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另外,雷锋重点学习的毛泽东著作还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反对本本主义》和《毛泽东在苏联的言论》等等。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这些内容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因此,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雷锋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雷锋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收获

2.1 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对于雷锋而言,学习毛泽东著作不是被迫完成的任务,而是主动追求的信仰。并且,在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过程中,雷锋一直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因此,他通过理性思考和精神锤炼获得了真理性认识。

关于有限与无限,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雷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雷锋最深入人心的名言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突破自身的局限。雷锋用短暂的生命完成了从有限到永恒的旅程,雷锋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一方面,个人依赖于集体。另一方面,个人也作用于集体。个人和集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雷锋在日记中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比喻为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他认为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时,身上的细胞就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损害。雷锋作为一个革命者用其短暂的一生证明自己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除了唯物辩证法,雷锋在唯物史观方面也有自己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之后,雷锋坚持“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

回顾雷锋的一生,他做的最好的就是知行合一,他以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雷锋虽然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学习毛泽东思想,但是他绝不是教条主义者,他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他认为,没有回到实践中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

2.2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1)化理论为方法

①“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就“知”的方面而言,雷锋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有坚定的道德意志,有高度的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能力;就“行”的方面而言,一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二是对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他具有言必信,行必果的思想品格。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因此需要通过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于雷锋的一生,表现于雷锋的一言一行。他说:“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在他牺牲的前几天,他解答的仍是这个人生话题:“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斗争。”这就是雷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严于律已,自省自励的修养方法

雷锋之所以有显著的社会贡献,在于他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修养方法,一是自省;二是自励。“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湿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这富有诗意的语言正是他自我反省的写照。

此外,雷锋总是自觉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意味着他身上有一种“慎独”的品格,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人无人,他从不计较利害得失,从不计较荣辱祸福,始终尽职尽责。在雷锋生前的事迹中,人们见不到一丝被动的痕迹,更见不到分毫“奴性”的表现。

(2)化理论为德性

数千年来人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认识生命的有限而力图超越这种有限,寻找与无限相联接的方法和途径?叔孙豹的观点基本代表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他主张通过德业事功的完成来实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肉体生命的死亡,但人却可以找到某种在精神上转移、战胜,或在德业事功上扩大、延伸的方式和途径。

细观雷锋所为,正是如此。雷锋对有限生命的超越正是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即在道德悟性思维的支配下实现的。他努力提高德性修养,培养高尚情操,从有限的事物中体会出永恒的意义。他努力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把社会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把自己积聚的能量释放到“博施于民”、“兼善天下”的人生追求之中。

当然,人生在世,会有各种各样的际遇:苦、乐、贫、富、祸、福、荣、辱、达、困……际遇是人与他人或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待人生际遇,雷锋更是表现出了独特的悟性和智慧。例如,对于苦乐、荣辱问题,首先,他用意志战胜和超越了具体的苦辱,其次,通过提高自己志趣和德性的品位,实现个人兴趣爱好的升级和转移,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以人民之苦乐为苦乐,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他所拥有的是一个活泼、愉悦、洒脱的内心世界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道德信念。

以上分析表明,雷锋具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严于律己、自省自励的修养方法,具有至善至刚的道德品性和自觉自主的道德悟性。雷锋依然是全社会的学习榜样,雷锋精神依然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当然,必须承认雷锋精神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在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扬弃的方法,去其槽粕,取其精华。

[1] 邢华琪.雷锋全集(珍藏版)[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59,80,106-108,234.

[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130.

[3] 罗国栋.论雷锋精神的结构、特点和意义[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1(2):37-41.

[4] 任仲平.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N].人民日报,2012-2-28(1).

[5] 王易.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N].人民日报,2012-3-5(4).

猜你喜欢

白求恩著作雷锋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李帆著作系列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写给雷锋
白求恩纪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