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013-03-27张慧玲
张慧玲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5)
1 新时期我国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1 促进全面发展,形式内容并重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本科生、促进高校本科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它能创造相应的条件,依照法律或制度保障本科生的基本权利,使每个高校本科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充分发展,已达到诸素质和诸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特长和潜能的充分发展,使他们在毕业之前达到自己的最佳水平;它能在原有诸素质、诸能力的基础上,根据高校本科生自身的发展、各自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势利导,对本科生诸素质、诸能力予以支持、鼓励、引导或矫正,使他们的诸素质、诸能力有机地统一并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得到重塑与发展;它是对高校本科生有个性的发展,不是高校本科生诸素质、诸能力的均质发展,全面发展的结果是本科生的多样化,而不是标准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全体本科生的诸素质、诸能力能够有大面积、大幅度的整体提高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实现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得到整体性的推进、根本性的突破,其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非常灵活多样,做到了因人而异。但对其内容的要求就要比其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高得多,因为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特定的素质教育内容客观上要求必须有特定的形式和方法与之相适应。可以设想一下,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不是现代科学而是四书五经,即使有再好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也无法调动整个教师群体和高校本科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无从谈起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校本科生了。因此,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必定是不但在教育的形式上和方式上,更主要是在教育内容上有着新的突破和新的超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1.2 贴近时代发展,注重教育实效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展开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催生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必定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所培养的优秀本科生的质量和数量,人才质量和数量影响着时代发展历史进程。同时,时代的发展既为高校培养的高素质本科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又为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提供了不断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是否完善的判断准则,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因此,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必定会也只有紧贴着时代的脉搏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够在21世纪的竞争中占具主动地位。掌握21世纪的教育关键是必须掌握21世纪的知识、21世纪的科学。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时代文明的教育,它要求所从事的教育活动都要注重实效性,满足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哲学的角度讲,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科学涵义、基本任务等内部规定性决定了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它能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校本科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来确定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因此,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能真正地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内容、方法,能够抛舍掉那些貌似科学但实质却无用的知识和科学,紧紧抓住能促进社会以及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前沿的、主流的知识和科学,让本科生学习那些最新的、最能推动社会发展、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科学。
2 新时期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关于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力度和深度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缺乏清晰的科学界定、系统的科学论证以及理论创新,有部分高校教师的素质理论水平不高,无法在人文精神、文化视野、道德观念等基础上对哲学、文艺等专业知识进行研究与教学,也就无法培养高校本科生具有广泛的视野和创新的思想。
(2)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在物质层面(特别是资金投入)受到关注、理解、支持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满足不了其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与之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备,使其在实施起来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
(3)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不健全为有效地实施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4)近几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大批老教师退下来,再加上一些具有高学识、高水平、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授重科研轻教学,不愿给高校本科生上课,出现教授“逃课”现象,特别是基础课、公共课和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课教师严重缺乏,而刚从各高校毕业的年轻老师不得不担当起教学重任,疲于备课、上课,根本就没时间参加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教师队伍结构欠合理,师资队伍建设远落后于专业建设。
2.2 没有营造出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良好的育人氛围
(1)高校本科生进入大学前,部分素质严重缺失、自理能力不足、人格不健全等现实问题给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消极腐败、贫富差距拉大、诚信失范以及社会群体事件等不良现象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和负面影响,冲淡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正面教育作用。
(3)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基础设施(比如多媒体教室、本科生体育娱乐活动场所、自习教室)条件落后、校园周边环境混乱(这往往也是校园不安全稳定最大诱因)为其顺利实施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4)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数量无法满足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3 新时期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
3.1 社会方面的原因
(1)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高校本科生的亲人朋友族认为本科生的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只重视智力教育,从小就给孩子们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分数高,就会有一个好的前途的思想,其它方面的爱好、兴趣也为学习让道,忽略了本科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以至于错过了培养本科生素质特长的最好时机;同时,亲人朋友族中一些不良的言行举止(比如:违法乱纪、品行不端、不思进取、不讲诚信、随地吐痰、乱闯红灯)也无形中影响了高校本科生素质的健康发展;在本科生入学后,亲人朋友族以为他们已经成人,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很少再关心他们在校的表现情况和成长历程,若本科生在素质方面出现了问题,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高校。
(2)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讲的是素质的养成,但目前社会各个方面不注意创造条件加强对高校本科生创新思维模式、实践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引导;特别是高校本科生入学之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并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创新热情以及诸能力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给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阻力。
(3)各种舆论宣传媒介(网络、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书籍、专题讲座、文艺演出、影碟)的舆论导向作用不到位,没开辟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专栏,不注意正面宣传;特别是因为监管难度大的原因,网络所带来的浮躁及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很大,更增加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难度。
(4)部分用人单位急功近利,只看到短期效应,在招聘高校本科毕业生时仍然存在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错误标准;在关于毕业生在单位的表现、高校今后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用人需求等重要信息的反馈上,显得不够及时;在给本科生提供实习场地的问题上大讲条件和价钱,有的企业甚至就根本不让高校本科生前去实习,所有这些都给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2 理念方面的原因
(1)真正的专业人士和专业组织不加强研究、不发表意见以及不发挥理论先锋作用,其空缺的位置留给了非专业人士与组织,使本来专业性很强的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缺乏应有的专业性和科学研究水平。
(2)由于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在我国产生和发展得比较晚,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这一崭新理念的认识、理解、把握和运用,不少人对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本质缺乏全面的理解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缺乏本质的理解,认为那都是理论家的事,自己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行了,理念若不改变,实践就往往会出现偏差。
(3)目前的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存在着单纯从专业角度考虑教改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忽略了各专业间、各课程间、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只注重高校本科生专业能力和学习书本知识的培养,轻视了对他们基础教育的培养以及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本科生缺乏一专多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部分教师缺乏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考虑问题时往往以个人或小集体为中心,存在“专业本位主义” 、“知识本位主义” 和“ 教师本位主义”的错误理念,更有甚者不惜损害集体利益而换取部分人的私利。
(4)在普及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往往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更多地追求量的扩张而非质的提高。
3.3 教师方面的原因
(1)部分教师的素质理论水平不高,不知道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去塑造高校本科生,去引导他们自我完善,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2)部分教师认为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是依靠自己过去(或现有)的素质就可以胜任的,即使感到现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可能有些差距,也往往认为只需调整一下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可以了。
(3)部分教师思想不解放,教育改革中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不强,无法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化,促进自己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思想方式上,没有独创和批判的特性、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在意志品格上,不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好奇心以及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胆识和魄力,也没有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能力。
(4)部分兼着高校本科生学生班导师的任课老师对高校本科生日常行为的教育引导作用发挥得不明显,修德敬业方面做得不够好,只注重自己个人的发展,有的甚至自始至终都没到过本科生宿舍与本科生见面谈心,却跑到校外发展自己的第二产业。
[1]朱中华,陈怡.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评价[J].江苏高教,2002,(5).
[2]张德祥.坚持不懈、形成合力 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