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研队伍建设与探索

2013-03-27王家全吴辉琴

大众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预应力研究生

王家全 唐 毅 吴辉琴

(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1 前言

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科学进步主要驱动力之一。《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论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原则。为此,通过产学研实质性的合作,协同创新,有效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高校与企业的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各自的内涵和研究水平。当前,协同创新有多种模式,其中校企的协同创新作为重要的协同创新模式之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模式的载体,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创新实用的技术人才,在全国不少地方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作为新兴的协同创新模式,联合培养基地尚有很多不完善的亟需解决和需要进一步实践的地方。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联合培养基地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广西科技大学校企联合培养地基的建设实践,围绕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对基地科研队伍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以期对今后相应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2 当前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地产学研合作形式和内容单一

许多联合培养基地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和内容陈旧单一,产学研合作以追求直接效益为目标,过于强调短期效益,大部分以项目合作为主,长远的战略层次合作较少,联合创新的层次普遍偏低,基地内部组织管理松散,校企之间缺乏广泛的合作基础,没有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激励机制,不少基地的合作还是属于大学与企业之间开展的零散的科研合作。

2.2 基地科研合作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合作研究层次较低

不少联合培养基地内部科研人员缺少高水平的核心科研带头人,没有形成紧密合作的科研创新团队,大多数还属于2~3人的单兵作战方式,协同创新的理念未能深入校企双方的科研工作中。在围绕某一重大课题研究中,缺少相应的机制激励研究团队的通力合作,研究内容分工和奖励机制尚待进一步的优化,未能较好的促进提高基地科研队伍的凝聚力和激发个人的创新潜力。另一方面,由于协同创新不够,合作所得成果自然未能达到预期要求,科研队伍素质未能得到强化,合作研究层次始终未能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进一步弱化,导致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创新成果。

2.3 平台共享不畅,资源互补不足

尽管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已经明确了平台共享,资源互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涉及方方面面太多,往往只能做到部分平台共享。科研合作离不开人财物,人才是科研的第一要素,开展科研需要双方人才通力合作,资金是科研顺利进行的保证,而开展科研所需的场地与设备则成为制约科研合作的关键。校企合作,就是希望平台共享,资源互补,能够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但由于涉及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基地平台运行机制亟需创新,进一步深化双方科研合作,均衡双方利益,方能使平台和资源共享最大化。

2.4 基地培养人才有待加强

大多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均按双导师制,配备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但由于管理机制过于松散,双方导师配合不密切,沟通不及时,在学生进入基地前未能充分进行相关的知识准备和技术准备,使学生进入基地后不能快速进入培养状态。此外,由于双导师的价值观、评价标准不同,往往导致二者对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要求上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多方合作主体的沟通渠道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从有效管理角度,应该配置专职的办公人员,并进一步完善基地导师的激励机制,提高双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3 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研队伍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近年来,广西科技大学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大了校企合作力度,尤其侧重与大型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围绕地区经济急需技术、企业的生产实际或正在进行的大型实际工程项目,以校企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平台,深入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培养和提升了基地科研队伍的研发能力和水平。

3.1 协同创新机制建立

依托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与建筑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大力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用多方合作,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平台建设中,建立了协调创新工作机制。首先,充分利用学科所在的地缘优势,柳州为全国预应力产品生产集聚地,其预应力相关产品占全国总量的 50%以上,较多企业从事预应力技术产品研发,其中OVM公司是国家建设部定点生产预应力机具的最大专业生产企业,建有省级预应力技术人才小高地,在预应力技术开发、预应力机具研制生产、预应力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方面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而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研究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考虑产学研合作单位的需求和优势互补,确立了高效预应力材料及新型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开发、预应力机具的研究与开发、预应力体系健康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等特色研究方向,并取得多项国内领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确立了专业发展优势领域。企业侧重于预应力技术的产品研发,高校侧重于预应力技术的理论创新,在预应力技术方面共同的研发需求,围绕预应力技术这条产业链,双方深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基地硕士生导师,与广西科技大学骨干青年教师和硕士生导师一起利用基地平台,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核心技术、资源共享等方面协同创新,共同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所获成果联合申报专利和奖项,极大的促进了双方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3.2 共享平台建设,提升研究水平

为充分发挥联合培养培养基地的平台作用,提升校企合作的研究水平,广西科技大学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综合性平台。

首先广西科技大学与企业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合作基础。以OVM公司为例,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可为土木工程和学科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之一,OVM对技术创新的意愿和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广西科技大学的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也日益关注;同时企业深知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实用技术、实现产业化并获取利润,并可为研究生接触生产实践第一线,锻炼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可为企业提供教学和科研资源。广西科技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学科、基础研究等方面优势明显,在当前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为薄弱,可为企业进行人才培训和技术创新提供支持,解决企业产品研发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因此,联合校企双方优势,协同创新,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能够把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联合培养基地作为平台,长期深入开展联合项目攻关,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基地科研队伍研究制定合作计划,检查各合作项目落实情况,协调处理合作中重大问题,主动解决校企合作中碰到的各种障碍,加强沟通协调,深化合作项目,做大做强产品研发。

同时特别注重与企业主动协同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完善联合培养基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联合培养基地技术骨干的核心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校企双方大型仪器设施等资源的共享,尤其注意双方大型仪器设备不重复购买,坚持大型设备我无你有,你缺我补的原则,不断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科研平台建设水平,提高研究队伍的协同创新能力。

3.3 强化基地科研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为有效实现协同创新的目标,深化校企合作,需要依靠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校企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平台增强了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青年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校企合作工程中,以基地平台为依托,广西科技大学导师、青年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联合研发过程中,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增强和提升,而企业的技术专家同样吸收了专业领域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可以说,协同创新研发过程,培养了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高层次人才。

同时,为了鼓励和提高基地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广西科技大学采取了以下措施:

(1)构建人才激励机制,满足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为此,对基地科研人员制定奖励措施,凡其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政府的奖励,匹配数量可观的奖金,发给成果获得者,鼓励科研人员申报国家专利和各种奖项,并对所需经费予以一定的补助。这些措施对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科研环境。一是实行了基地人人参与的学术报告制订,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那些潜心研究、学有建树的科研人员展现和交流自己的学术成果;有时会把学术报告会与研究生课程结合起来进行,课题组成员包括校内和企业导师、骨干青年教师、研究生等都要作学术报告,并事先公布报告题目和讲稿;二是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硕士培养点的建设,鼓励基地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阔视野。三是把一些学有建树、善于管理的科研人员提拔到领导岗位上。

(3)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双向方式提高基地科研人员水平,即定期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到基地授课,同时积极鼓励基地青年科技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现有科研队伍的素质。

联合培养基地科研队伍研发能力的提高,相应带动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此外,协同创新有效改变高校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平台,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

4 结语

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同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提升基地科研队伍研发水平,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与企业应进一步协同合作,努力探索稳定、规范、长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通过协同创新,加强基地科研团队建设,积极进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

[1] 吴小芬,杜朝辉.创建产学研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1):74-76.

[2] 杨铁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典型模式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55-56.

[3]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2011,(7):18-21.

[4] 熊励,孙友霞.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5] 周云飞.浅谈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J].绥化学院学报,2008,28(3):140-141.

猜你喜欢

产学研预应力研究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采用UHPC实现无预应力的简支变连续设计分析
无黏结预应力框架结构的拆改加固设计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检测及其加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CFRP-PCPs复合筋预应力损失分析及其计算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