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2013-03-27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作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院校高年级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同时又是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承担着各批次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理论和临床教学任务。然而,肿瘤内科学又与心血管、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普通内科不一样,因其病种特殊的病理生理基础和肿瘤不同于其他疾病的固有特征,肿瘤内科疾病往往涉及多个学科,而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则常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因此,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的教学对教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尝试对传统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肿瘤内科的常见、多发病种为引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依托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更新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和多学科间的沟通与联系,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教学时间配置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课程由理论课和临床见习课组成。传统的教学法采用集中时间教授理论课,全书教授完毕后进行临床见习的方式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安排过于呆板,学生往往在理论课学习的时候对病种缺乏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而当进入临床见习的阶段时却早已将理论课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教学时间的安排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学习积极性也因此而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接受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能在短时间内对病种形成感性认识,笔者对授课时间进行了有机调整,在一个病种的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2~4天即安排该病种的临床见习。总授课时间不变,只调整时间安排。这种简单的时间配置的优化对学科的教学产生了相当大的良性促进作用。优化后的时间配置有利于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对该病种进行一定的消化吸收,并对即将进行的临床见习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同时,又保证了学生在临床见习时对该病种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这种时间配置的优化,充分利用了短时重复增进记忆的原理,采取合理的时间配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有机结合,确保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病例导入式教学是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有力手段,黄文[1]等将其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见习教学中。笔者在临床见习实践课授课过程中,采取小组教学法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将学生分成3~4人/组,每次见习以2~3组为宜。临床见习课授课老师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对典型的病例,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既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从病史采集、病历书写、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全过程的医疗实践,组内同学之间应相互补充,多方斟酌,尽臻完善。每组完成后各组间进行相互查阅、讨论和质疑、修改并记录。最后由老师进行逐一点评。全部完成后学生要对本次的见习进行全面回顾,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实战技术、临床思维等方面的不足,总结自己在医疗实践中的错误与疏漏,并书写见习心得。
这种见习方式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见习前尽可能地熟悉某一病种的流行病学、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中医分型、中西医治疗方案等基础知识,且要求学生对西医“视、触、叩、听”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同时还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与能力。通过全过程的临床实践、各组间的质疑讨论和老师有针对性的点评与讲解,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条理清晰、客观全面的诊疗思路。小组教学,更保证了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锻炼每一名学生独立的临床思维。
3 中西医并重,切实体现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在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的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以中西医并重为宗旨。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诊断分型、治疗方案的确立等各个过程,分别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并积极抓住中医西医间的切合点,让学生体会到中医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同一疾病上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中医西医之间新的切合点。特别是在诊疗方案的确立过程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某一疾病的中医和西医诊断与治疗流程,并在实践过程中,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引导学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有效且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4 横向联系,引导多学科全面发展
肿瘤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常常涉及多个学科[2],如普通内科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放射治疗学、药理学等,以及多种临床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深静脉穿刺置管等;合并多个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或肿瘤晚期出现多处转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则更甚。笔者在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理论课授课的过程中,积极为学生讲解与该病种有关的影像学、检验学等知识,讲解各种有关的穿刺术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则鼓励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多学科知识,如学习阅读CT/MRI片、参与各种穿刺操作、学习处理肿瘤合并其他器官疾病时的处理等。如此,以肿瘤内科某一病种为基点,辐射临床多个学科和多种临床操作;又通过多个病种的反复学习与实践,不断强化这些多学科知识和临床操作的技能技巧,从而不断强化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5 更新考核方式,注重思维培养
传统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的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多以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实战能力则无暇顾及;这种情况下,学生应付考试的方法则多以死记硬背为主。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出发点,更多地关注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为此,笔者大胆更新了考核方式,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更新为”理论+临床实践+思维培养的综合考试。理论考试得分仅占学生考试总分的40%,而临床实践和思维培养各占30%。临床实践得分来自于每一个病种的临床见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全过程,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在病史采集、病历书写、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操作等过程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熟练掌握临床实践的各项基本技能。思维培养则是通过活生生的病例来整体考察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综合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这种综合的考核模式不再仅仅专注于理论,而是将理论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多地关注学生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不仅减轻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又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提高了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了他们的临床思维,为他们成为真正的一线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的工程[3],意义非常重大,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也很多,如有限的教学资源和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培养模式和与时俱进的培养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笔者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很显然还远远不够。提高教学者的知识储备与业务素养、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加强与外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等都是可行的改革切入点,但均需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投入为支撑。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笔者仍将不断更新思维、与时俱进,同时借助现代不断发展进步的教育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育基础扎实、条理清晰、技能过硬且具有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繁荣。
[1]黄文,郑健.“典型病例导入式”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9,(6):113-114.
[2]兰东强,刘骞.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肿瘤的思考[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342-343.
[3]华危持,张铮.卫生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