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长效机制的建立

2013-03-27江源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就业指导毕业生

江源

(东莞理工学院 计算机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浅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长效机制的建立

江源

(东莞理工学院 计算机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随着国内各大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进行改革和建设。本文针对毕业生难于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用人单位又招不到适用的人才这一矛盾,分析了我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建立全程及多元化课程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就业指导课程长效机制的构想。

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涌向就业市场,使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也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高校相关部门工作的焦点。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向毕业生传授就业知识、培训就业技能技巧,以增强高校毕业生的自身竞争力。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

理想的、有效的就业指导课应对学生进行广义的就业指导,它的内容应涵盖分析就业政策导向,预测劳动力社会需求量,培养劳动技能,以及就业相关综合性咨询与服务等。在我国,就业指导还应重点加强与现有教育体制及当前就业形势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广义的就业指导要求授课教师不仅仅是要传授利于就业的相关理论,训练毕业生就业所需的相关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最终使毕业生尽快找到与自己的职业理想、专业特长、个人兴趣爱好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与环境。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想体现自我价值并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所以,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还应包括培养学生就业后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潜质,而这部分内容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范畴。可见,就业指导其实应是一个需要学校多部门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进行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而狭义的就业指导通常是指在大四学生毕业前夕开设就业指导课,向他们介绍就业形势与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传授面试技巧,并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帮助学生解决择业就业的燃眉之急。

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都可以归属于狭义的就业指导。这样的课程体系不是着眼于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而只是强调一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忽视了平时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独立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更不能有效解决学生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就业观价值观存在偏差等种种问题。

笔者担任就业指导课教师时发现,在大四学生中,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不在少数。在本课程讲授和训练面试技巧时,有许多学生平时不具备准确表达自我的能力,也未掌握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以至于参加模拟面试时心态紧张,羞于在他人面前展现自我;在讲授简历制作方法与技巧时,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不是缺少包装与修饰简历的技巧与能力,而是能力平平、阅历简单所导致的简历内容空泛——有的同学既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又没有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甚至没有做过社会兼职,社会实践和进行毕业实习时都是出于不得已而被动应付,因此难免欠缺基本的动手能力与起码的人际交往经验。当就业指导老师发现并提醒毕业生重视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时,他们的本科学业已基本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给他们弥补的时间与机会已经不多。这便是当下企业一方喊着招工难,找不到符合要求的毕业生,而毕业生一方则喊着就业难,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矛盾层出不穷的原因。

由此可见,狭义的就业指导并不能改善和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亟待进行课程改革,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的长效机制。

二、就业指导课的改革与长效机制的建立

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全程化、多元化的教育,建立该课程的长效机制,以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

所谓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的多元化长效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加强与就业指导紧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在现行的就业指导课基础上,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教育、毕业实习教育等多项元素统筹纳入就业指导课的范畴,使之成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而所谓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长效机制,就是让就业指导从大一到大四全程展开,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从而帮助学生尽早确立学习目标,增强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建立就业指导课长效机制并非简单而笼统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教育等多项元素叠加,而是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将就业指导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长效机制的新理念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新思路,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和开放式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

建立本课程的全程化、多元化的长效机制,具体应涵盖以下三个要素: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高等学府,专门制定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设有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学科目录里没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也没有这个领域的专职教师。

教育部早在1995年就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文中明确指出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并建议由学校专职就业指导和德育工作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依此,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应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包括就业指导办公室专干、思想政治辅导员、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导等来担任,因为学生工作队伍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人生导师,对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就业工作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

遗憾的是,目前高校为数不少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在任教该门课程之前缺乏专业的培训,有的青年教师第一次上这门课程甚至是借着他人的教案范本,再凭借自己的一知半解来给学生讲课。这样的教师队伍很难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刻不容缓。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应鼓励教师自身不断加强学习,深入了解社会就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贴近学生心理。同时,应定期开展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学、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课程,使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除此之外,可根据每一位教师的特点与专长,分章节讲授不同内容;或者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法,邀请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兼职讲授就业指导课,让他们发挥其专业特长,为学生分析本专业就业形势、强化专业技能,也可举办相关的讲座、论坛,邀请往届毕业的校友、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来校讲授就业指导课。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指导课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是,目前高校学生择业就业观存在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一,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部分学生,从小到大生活较为安逸,因此易被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缺乏奋发图强、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到基层和艰苦的岗位就业;其二,有的学生在争强好胜的心理驱使下,以企业工资的高低相互攀比,疏于对企业前途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对薪酬较低的企业不屑一顾;其三,不少学生认为在政府部门、大型国企、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就职才称得上体面,从而忽视了民营企业,二、三线城市,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潜力,以致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公司大、名声响、工资高、条件好的岗位,应聘者络绎不绝,而一些新兴行业则无人问津,私营企业更是门可罗雀。学生看不到后者对人才的求知若渴,想不到这可能是发挥自身潜能的更好舞台。

现有的就业指导课内容很少涉及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精神的培养,也不包含职业道德、职业忠诚度方面的教育,而这偏偏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成败和就业后工作的质量及其发展前途,所以就业指导课教师首先应该从政治思想教育着手,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将所从事的职业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发展与行业、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到最需要人才的岗位就业,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间的关系。

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也是对他们思想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容易受到胆小自卑、妄自尊大、患得患失、消极等待、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陷入心理的泥沼。因此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培养独立的自我意识和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以激昂的情绪、坚定的信心和积极的心态,斗志昂扬地站在自己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

(三)建立全程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建立全程化、多元化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实操环节:

1.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启蒙教育。

经过高考的洗礼的新生,除了在思想上有所松懈以外,还往往不能很快适应大学以自学为主的独立思考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则感到迷茫困惑,缺乏积极性与自主性。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尽早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刚进大学校门开始就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喜好有较为客观的评价,对自我的学习工作乃至社交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未来设定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的话,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这种状况。

开设于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大三的社会实践、大四的毕业实习及就业指导课的先行课程,因此在理论上,先开课应是后续课的先导和引论,与后续课相辅相成、前后呼应地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链,从而承前启后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

从国内当下大多数高校四年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确是开设在大一或大二阶段,时间不可谓不早,与后续课的关系和定位也不可谓不明晰,因此,课程系统的设置整体上是合理的。但问题是具体到教学单位中,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少有专业教师授课,课程内容往往是初步的自我定位、职业方向选择等,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科学指导。本来,该课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寻找前进方向,树立人生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自我增值,但由于课程教师缺乏专业性,在时间上也缺乏个别指导的机会,使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相距甚远。因此,该课程在现行基础上应该改进的是:一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就业指导的范畴。课程在大一阶段开设,作为就业指导的启蒙教育,由就业指导课教师任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学识、技能、思维方式以及不足之处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职业目标,鼓励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二是强调教学的个别性及针对性。教师应从为大一新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始,就为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人档案,帮助他们尽早进行相关定位和思考。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应坚持对这一批建档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和有针对性的关注,直到大四的就业指导课再次进行具体指导。这样,授课老师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在其人生道路起点上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此举对端正学风和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也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2.把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中间环节。

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实质是竞争力的相互比拼,而实践经验与实操能力是判断一个人就业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许多企业非常看重这一点,有的甚至要求应聘者具有若干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而不愿招收阅历浅薄的应届毕业生。鉴于此,高校的社会实践课旨在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增强团队意识,累积实战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教育一般由校团委牵头,各院系学生组织内设有专门的社会实践部门,负责为在校学生联系实践岗位,提供实践机会,并于每年寒暑假定期组织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等。然而遗憾的是,学生自身对此不够重视,许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只是为了获取学分,完成任务;或者只是狭义地将社会实践理解为打工挣钱,只看薪酬的高低而不顾是否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帮助。这样的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化、娱乐化、功利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如果要对现有的弊端进行改革,就应当由学校的专职就业指导部门和校团委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教育,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就业指导课在大二、大三阶段的第二课堂,其学分计入就业指导课的学分中。此项改革中,应由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就业指导课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指导,而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进行与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完全脱节的兼职、摆摊等活动。担任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首先要根据被指导对象的专业和大一以来的实际需要和职业兴趣,指导他们有意识、有规划性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围绕自己的职业设计,有的放矢地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与往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主动联系,掌握社会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牵线搭桥。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招聘信息,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根据被辅导对象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寻找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实践岗位。

3.把毕业实习教育作为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最后演练。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正式踏入社会前的最后演练,也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沟通、双向选择的过程,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先机,让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业务、具体要求,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平台,有利于用人单位认真考察实习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毕业生留在毕业实习单位就业的人数并不多,归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现有教育体系和教师精力不足等诸多局限,学校相关部门在学生就业择业的决定性时刻难以提供持续的就业跟踪,由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而提供的实习岗位较少,实习岗位大多由毕业生自行联系。第二,学生自身不够重视。有的忙于备战考研、考公务员或其它类型考试的毕业生常常将毕业实习的时间用于复习备考,甚至有的学生干脆消极待业、自暴自弃,胡乱找间企业在实习鉴定表上签字盖章,蒙混过关。

为了使实习教育能够有效地起到实战教育的作用,须对目前的教育方式进行如下改革:应将毕业实习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以之作为就业指导课大四的内容之一,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于教学单位和学生工作部门而言,毕业实习应是就业指导系统教育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专业性实习岗位给毕业生,以期做到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于就业指导课教师而言,授课的宗旨不应局限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传授,还应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过程进行跟踪和个别指导,并定期开展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调研,回访毕业生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以及用人单位新的需求,同时及时指导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意向或意见进行自我调整,以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张建和.构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长效机制的探索[J].当代经济,2006(6):111-112.

[2]张科.构建新时期的高校就业指导长效机制[J].湖南农机,2010(11):195-196.

[3]孙刘劼.基于就业能力的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4]卢玉霞,李文龙.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60-61.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ollege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JIANG Yuan
(Computer College,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

With the major domestic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are increasingly severe,and 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is facing a big challenge.Most Chinese universities offer courses of employment guidance,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in urgent need of reform and construction.Aiming 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graduates who difficultly find a satisfactory job,and the employers who do not recruit applicable talents,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and puts forward long-term mechanism in building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from three aspects,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reinforcing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and establishing the whole and the diversified curriculum system.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employment guidance;long-term mechanis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9-0312(2013)02-0113-04

2012-09-05

江源 (1987—),男,湖南长沙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就业指导毕业生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