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基于国外文献的述评
2013-03-27熊隐剑胡盛昌
熊隐剑 胡盛昌
(1.福建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系,福州 350108;2.福建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福州 350108)
大学排名:基于国外文献的述评
熊隐剑1胡盛昌2
(1.福建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系,福州 350108;2.福建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福州 350108)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大学排名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论文对大学排名绩效维度的衡量和大学排名的社会影响的国外观点进行分析,最后对大学排名的未来提出展望。
大学排名;教学质量;研究质量;服务质量
很长一段时间,大学之间的竞争是一种隐式声誉评价。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的原因,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的竞争力已经成为热点问题。200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宣布建立“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方法,这也标志了大学全球排名的开始。世界大学排名已经引发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适宜性。由于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殊使命并能提供不同的学术项目,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高等教育系统,所以大学排名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为了提高排名质量,国际排名专家小组(IREG)宣布了“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目前,越来越多的商业媒体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发布全球或全国性的大学排名。一些知名的国际排名计划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名 (THE)、英国教育机构 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学排名、莱顿大学排名和台湾高等教育和认证委员会的排名等等。Usher和Medow认为全球最少有26种大学排名的方法[1]。最近,大学排行榜已经出现大学网络排名,如g因子国际大学排名、世界大学网路排名和4国际学院和大学排名 (4 ICU)等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排名为什么变得如此受欢迎?有些人认为,日益增长的排名热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密切相关。排名可以帮助消费者看到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价值,并使得大学对排名结果负责。排名可以有利于学生比较不同国家的大学。此外,新自由主义也增加了排名在政策制定者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受欢迎程度。
一、大学排名绩效维度的衡量
大学排名通常基于大学的绩效 (研究、教学和服务等),大学的特征 (使命、大小和区域位置等)和其他因素。其中大学的绩效是许多排名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教学质量衡量
虽然对于如何正确衡量教师的素质存在一定争议,但学生课堂评价的统计数据通常被用来衡量教学质量。Usher和Savino分析了世界各地19个排名表和大学排名系统后发现,排名系统使用任意的权重主要是受不同的目的和大学质量概念的影响[2]。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教学质量应该使用学习成果、学生态度和大学生的行为改变来加以衡量。然而在实践中,衡量学习成果或学生的能力改善相当困难。因此,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机构别无选择,只能依靠课程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的替代变量。尽管一些研究者如Feldman和Marsh认为课程评价非常有用,因为它与学生的学习成果高度相关,但在学术界它是否应该被用来衡量教学质量仍然存在争议。
许多大学排名方法没有包括课堂评价,因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课堂评价过程,并很少把这些评价数据提供给别人,这意味着排名者不能直接把有关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排名者可能依赖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指标,如师生比和学生人均教学开支等。然而,虽然教育投入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但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排名者已经开发出一种评估教学质量的市场机制,如《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使用雇主满意度作为教学质量的代理变量。
另一个捕捉教学质量的方法是从客户的角度进行雇主调查和大学经历调查,如美国全国性学生参与度调查 (NSSE)、澳大利亚大学生经历问卷和英国教学质量评估等。大学经历调查能够使排名者使用统一的数据来比较大学。尽管如此,比教学质量相比,排名通常更依赖于研究质量的指标。
(二)研究质量衡量
虽然研究质量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教师研究出版物的数量或引用率或获得外部研究经费的数量来测量[3],但研究质量还是难于准确测量。研究出版物是高质量的,因为它必须通过同行的评审过程。出版物的数量也许最能代表研究数量能力 (而不是质量能力)。许多排名者使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比如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或斯高帕斯数据库 (Scopus)作为衡量研究能力的指标。然而许多国际期刊并没有列入ISI或斯高帕斯数据库。另外,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超过95%的出版物采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因此许多非英语国家的国际索引服务可能低估了教师的出版数量[4]。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往往依靠研究能力的相关文献指标,占据全球排名前列。
在许多情况下,引用率可以视为个人研究对他人的影响,因此它可能比出版数量能够更好衡量研究质量。许多大学排名,特别是全球排名,倾向采用引文数量作为衡量研究能力 (如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然而对于如何计算引文数量存在一定的争议。在科学计量学分析中,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计算合作者的声誉。当一篇文章由不同高校教授合著时,声誉可能通过有关高校平均分享或根据每个作者的贡献区别对待,例如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第二作者。目前的排名计划不区分不同类型的作者,但是这个问题应该进行进一步探索,使得排名反映每个作者的贡献和每个院校的研究能力。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方法来调整学科之间和期刊之间的差异。另外,一些文献讨论了使用引用率作为衡量研究能力的利弊。
外部研究经费往往被认为是反映研究数量和质量的一种指标。例如在美国,外部研究经费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评价指标。与杂志出版相比,外部研究经费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更深入并涉及到多个阶段。外部经费资助的研究可能存在数量效应,因为更多的资金可能会导致产生大量的研究。虽然不同学科研究经费不一,但这一指标最能体现投入过程而不是研究产出结果。
(三)服务质量衡量
高校服务功能最少受到学术研究人员和排名机构的关注,部分原因是由于服务质量难于定义和测量,而且其定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争论[5]。在测量方法上,Parasuramanet等人认为服务质量概念来自于预期绩效的感知,而Cronin和Taylor则认为它独自源于绩效,在评估服务质量时,预期是无关紧要的,甚至它会提供误导性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服务可能意味着参与校园管理活动。然而,服务代表大学通过教学和研究以外的其他手段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大学提供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服务活动,如与当地其它学校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帮助政府作出更好的决策和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等等。然而,这些贡献其实也受学术界的教学和研究质量的影响,这意味着服务质量已经部分反映在教学和研究指标之中。因为定义和测量服务质量存在挑战,所以它仍是大学排名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排名的社会影响
(一)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
大学排名,特别是全球排名,造成许多国家发生制度性的变化。例如,法国正把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学院和大学合并成一个系统。德国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变化,把所有大学看成研究型大学,不论他们的研究绩效。然而,德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提供特殊的研究经费以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更好地与其他国家世界级大学竞争。尽管英国的一些大学在全球排名之前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6],英国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另外,排名影响了国家政府资金的分配,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政府机构评估大学绩效的政策工具。英国的研究评估考核 (RAE)和新西兰的以绩效为基础研究基金 (PBRF)正在被有关政府引入,以确保鼓励和奖赏卓越的研究。最近瑞士也在考虑引入一个精英系统,涉及到增加大学资金来保持他们的地位和提高质量。
(二)对大学和学生的影响
很多排名研究人员和大学管理者一致认为,排名系统正影响学生选择高等教育机构的决策过程。Marginson指出,大学将改变政策和策略来优化排名地位[7]。在大学发展战略方向,许多大学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排名系统的影响,一些大学把其使命陈述为“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Monash University,2005)或“成为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7)或“21世纪世界一流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2006)。相似的高校使命陈述表明,排名可能间接影响高等教育领域的多样性。
大学不断强调国际化,因为它是一些大学排名方法的主要指标。例如《纽约时报》排名指标就包括学生和教师流动性。大学也开始强调英语作为他们的主要教学语言,鼓励雇用国际“明星”教员来提高他们的声誉,吸引国际学生来提高排名以及增加财政资源,最后导致大学传统保守的文化直接让位于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此外,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强调学生满意度,它有可能导致大学从面向教授转变到面向学生,以改变学术文化[1]。一些大学还正朝着改善大学经历的目标出发,因为一些排名者把学生的大学经历作为一个排名指标。尽管如此,名誉、威望和研究仍是大学排名的主要贡献者,继续在大学排名中发挥重要作用。英国和美国雇主调查的证据表明,大学声誉是雇主招聘毕业生八个属性之一。最后,排名也是学生选择大学的重要依据。基于英美国的研究发现,高收入家庭和高成就的学生倾向于依赖排名来选择大学[8]。Roberts和 Thomson发现排行榜排名和学生的相对质量相关性强。他们进一步发现,申请人更可能使用排名表寻求进入顶尖大学。最近澳大利亚大学质量署 (AUQA)对莫纳什大学审计的审计委员会在与学生讨论发现,莫纳什大学的声誉和职位排名已成为大多数学生选择莫纳什大学作为学习场所的决定因素。此外有证据表明,大学招聘人员正日益受到潜在学生对于排行榜的质疑。
(三)大学排名的副作用
尽管大学排名榜日益普及,它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9]。虽然大学排名对高校和学生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实践中也有许多不足。例如,由于排名定义的变化,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大学马来亚大学在没有绩效下降的情况下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排名中下降了80名,这直接导致了马来亚大学副校长的更换和大学的尴尬,因为马来亚大学之前声称2020年她将达到最好大学的前 50 名 (“University of Malaya 100 years”,2005)。Dill总结了大学排名的负面影响:非常昂贵、零和博弈和大多数大学、社会将是最后的输家[10]。排名经常受到严厉批评的一些原因主要有统计不准确、学术品质指标问题和对整个大学预期的负面影响。此外,排名其他可能的负面影响是大学均质化,扭曲学科平衡和导致大学改变他们的工作重心以应对排名。尽管决策者和大学领导者重视多样性,但是所有的大学受同一套排名指标的影响。van der Wende和Westerheijden认为高校在排名方面,应该更加理性和具有战略性的眼光[4]。许多大学校长把取得更高的排名位置作为他们任期的主要目标,尽管他们知道追求排名会有负面影响。
因此,由于排名强大的影响力,大学正在失去使命的多样性[4,10]。Carey认为排名影响大学的多样性和运作方式。澳大利亚的教育部长Julie Bishop指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始于大学任务的不同。排名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影响可以描述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均质化或趋同。Proulx认为类质风险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随着全球排名的出现,大学寻求提高排名可能会使得他们更加强调研究,即使教学仍然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如今许多教学型大学在招聘教师时都特别考虑其研究成果。不幸的是,排名尤其是全球排名,不考虑大学的多样性和教学服务的成果。
其次,正如前面提到的,排名不考虑学科差异。学科可以在范式、出版类型、研究类型、研究方法和学术活动时间分配 (例如教学、研究、服务)上不同。由于大学排名强大的影响力,大学领导者可能在分配资源、学生配额和雇佣教职员工方面对一些学科有偏重。另外,在排名上,应用学科和生物医学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可能受益,因为应用和生物医学学科以及硬科学教员往往会比其他领域同龄人发表更多的论文。
第三个问题是,在排名过程,大学被排名机构孤立起来。排名机构接触大学收集数据和修改他们的排名方案,但排名机构主要关注的是他们的顾客,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营利性的媒体 (排名报告的读者)。大学不知道他们提供给排名机构的原始数据,将被使用、加权、处理和翻译成排名。一些大学已经变得如此担忧,以至于拒绝参与排名,如东京大学1999年声明它将不再给亚洲周刊杂志的亚太大学排行榜提供数据。中国19个内地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也选择退出。亚洲周刊之后不久抛弃其排名。最近,加拿大11所大学表示将不再参与麦克莱恩杂志的大学年度排名。麦克莱恩的回答是,它将继续使用来自其他公共来源的数据给这些大学排名。
三、大学排名的未来
在目前的排名系统中,一些排名者一直试图反映上述维度来改善他们的排名系统。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根据大学任务、区域位置和大学规模来提供各种类型的排名。这些努力帮助读者根据他们的主要利益选择大学,例如顶级文科大学和区域内最好大学等等。德国高等教育中心(CHE)排名和加拿大麦克莱恩排名则提供更多的排名服务,客户可以基于他们的偏好选择指标和应用不同的权重。所以,van Der Wende和Westerheijden认为排名真正的价值不是排名,其实就是匹配[4]。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Berlin principles)提供了排名未来的影响和改进措施。这个原则建议大学排名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透明度、相关性,并比较数据的有效性。此外,以下建议可能有助于提升目前的排名系统:大学排名系统应该具有多维性特征,以反映不同大学的使命、大小和位置等等;应该从以排名者为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应该成为地区性排名系统,以反映不同区域的特征;应该成为基于学科的排名,以反映不同学科的差异。
[1]Usher A,Medow J.A global survey of university rankings and league tables[M]//Barbara M K,Bjorn S.University rankings,diversity,and the new landscape of higher education.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09:3 -18.
[2]Usher A,Savino M.A world of difference:A global survey of university league tables[EB/OL].[2006 -04 -02].http://www.educationalpolicy.org.
[3]Johnes G.Research performance indications in the university sector[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1988,42(1):54 -71.
[4]Wende van der M,Westerheijden D.Rankings and classifications:The need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M]//Vught van F A.Mapp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landscape.Dordrecht:Springer,2009:57 -70.
[5]Becket N,Brookes M.Evaluat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Departments[J].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2006,14(2):123 -142.
[6]Leistyte L,Enders J,Boer H.The balance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Dutch and English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reforms[J].Higher Education,2009,57(4):509 -531.
[7]Marginson S.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s:Implications in general and for Australia[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7,29:131-142.
[8]Dill D D,Soo M.Academic quality,league tables,and public policy: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university ranking systems[J].Higher Education,2005,49(4):495-533.
[9]Dehon C,McCathie A,Verardi V .Uncovering excellence in academic rankings:a closer look at the Shanghai ranking[J].Scientometrics,2010,83(2):515 -524.
[10]Dill D D.Convergence and diversity: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ranking[M]//Barbara M K,Bjorn S.University rankings,diversity,and the new landscape of higher education 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09:97 -116.
University Rankings Review:Based on Foreign Literature
XIONG Yin-jian1HU Sheng-Chang2
(1.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08,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08,China)
During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rankings receive wide concern amo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ield in higher educ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asurement dimension of university rankings performance and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rankings from foreign literature,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university ranking.
university ranking;teaching quality;research quality;service quality
G640
A
1009-0312(2013)02-0087-04
2012-10-08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GB-K-11-32);福建工程学院实验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SJ201215)。
熊隐剑 (1975—),女,江西抚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