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与时俱进

2013-03-27○刘

党政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文明

○刘 勇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首次用一个篇幅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党在十七大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之后,更加主动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既是实现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生态文明理论兴起后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上的最新反映,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以新的时代内容

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并对“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科学的阐释。虽然当时并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来加以强调,但我们党已经敏锐地觉察到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确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必须添加的时代内容。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定位,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样的战略地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奋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这就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中,政治建设解决的是人与社会上层建筑和制度的关系问题,保证其他文明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经济建设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为其他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建设解决的是人与精神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为其他文明的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建设解决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其他文明的建设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来强调“五个建设”,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其突出意义在于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我们着眼于“自然——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协调和统一,走出以人为中心的误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这既有利于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有利于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化解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给治国理政实践带来的各种风险。与此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不仅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而且也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奠定优良的生态基础。这样就将我们党的治国理政实践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起来更加顺畅,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起来更加顺利。

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必须在切实尊重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贯彻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又保证我们党的治国理政实践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治国理政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增添的时代内容,也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标志。

二、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以新的发展思路

胡锦涛同志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高度来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已不再仅仅是民生改善的问题,而且还是我们民族未来永续发展的问题。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路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按照这一发展思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初步实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小康。与此同时,我们党也清醒地认识到两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发展规划上,多注重当前发展和眼前数字的增长,多是延续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对未来的持续发展规划不足,也带来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后果,这最终也必将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很难持续永久;二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越来越沉重的环境代价,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约束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党主动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创新发展思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形成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形成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形成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三、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以新的价值取向

我国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优与劣,不仅直接关系到民众能不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关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当面临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带来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时,主动顺应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将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优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效益。这必将有利于纠正我们以往不科学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指导思想和粗放式、贪多求快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更加理性地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为人的发展提供生活产品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也必将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试想如果生态环境恶劣,不仅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难以实现,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势必会下降,甚至自身的健康都得不到基本的维护,那么,不仅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变成一句空话,而且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效益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大问题。实际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新价值取向,既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因为从治国理政的长远角度来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效益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需求,又可以实现和经济利益的增长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建设搞得好,生态环境效益提升得多、提升得快,不仅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而且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质量能够不断提高,也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经济社会实现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又反过来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效益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人民群众能够在更好的生态环境里过上更好的生活,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效益作为治国理政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党为更好完成自身治国理政使命而必须赋予治国方略的新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党一切治国理政实践中新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也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标志,更表明我们党是一个能够真正以人为本的政党,是一个能够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

总的来说,十八大上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之中,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主动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赋予治国理政实践以新的时代内容、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价值取向,是在治国理政实践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文明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请文明演绎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漫说文明
신시대
对不文明说“不”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