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藕合发展研究
2013-03-26朱海英
朱海英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一、引言
耦合 (coupling)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发展体现在两个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以及融合发展等方面。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以提高附加值。云南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集中了优质的彝族、傣族、苗族、白族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与旅游耦合发展最为典型的地区。
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问题,Smith(1989)主要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讨论了旅游对文化传统的影响;Taylor(2001)研究了旅游与文化展示以及民族工艺品开发的关系;Mckercher&Cros(2002)研究了旅游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inhard Bachleitner(1999)、 Mike Robinso (1999) 、 Valene Smith(2002)等学者研究了文化旅游业融合过程;Adrian Bull(2004)研究了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Yuko Aoyama(2007)认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文化和旅游具有本质的内在关联性,对此不少学者从产业融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罗明义 (2009)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的重要作用[1]。张建 (2009)提出都市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产品需要整合发展,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营销要充分利用创意产业手段,创意产业链很多环节可以为大旅游业所用[2]。王振如 (2009)以北京为例说明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模式和结构优势[3]。刘志勇 (2009)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营销三个方面分析了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4]。张海燕、王忠云 (2010)从价值链的角度,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4个层面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5]。张述林,胡科翔 (2010)提出了古镇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条件,进而着重对古镇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6]。喇明英 (2011)针对川西高原民族地区如何有效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和路径进行了探讨[7]。张洁、杨桂红 (2011)提出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深度互动发展,应放在乡村特色文化业与购物休闲旅游、文艺演出业和观光旅游等的互动发展上[8]。这些研究成为产业耦合研究的重要支撑。
也有学者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天然存在的耦合性进行分析,刘定惠、杨永春 (2011)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9]。鲍洪杰、王生鹏 (2010)通过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模型选择、判别标准[10]。尹贻梅(2009)认为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可有效地改变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11]。韦复生(2011)认为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的耦合与创新及利用民族文化不可复制的文化特征,是西部民族地区追赶的潜在优势[12]。上述学者的成果无疑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的内在机制模式,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所导致的结果,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研究云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问题,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优化升级,提升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主要途径
与东部发达地区依托成熟的制造业,以及以文化创意先行的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不同,云南形成了比较典型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耦合发展的"西部模式"。云南文化产业以旅游业为载体,旅游以文化为平台,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使文化产业借旅游造势,旅游借文化得以提升品位,实现了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云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都以民族文化要素为核心,立足民族文化资源创新开发旅游、演艺、节庆、会展以及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扩大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效应,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实现耦合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推动民族演艺产业的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演艺品牌;推动民族工艺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商品文化价值;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文化旅游的高端景区;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营销,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统一;探索互动发展体制与机制,助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升级 (如图1)。
图1 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途径
1.打造文化与旅游耦合演艺精品
云南依托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和旅游产业平台,充分挖掘和提炼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文化旅游演艺精品,成为旅游重点地区的特色文化品牌。如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印象》已在国内外演出2000场,票房收入近2亿元;丽江的 《丽水金沙》已经演出4500多场,票房收入达2.5亿元;由张艺谋导演、投资2.5亿元打造的 《印象丽江》2009年演出923场,接待游客138万人次,总收入突破亿元。通过这些颇具民族特色演艺精品的成功上演,基本上形成了项目策划、产品生成、人才培训、产品营销等较为完善的旅游文化演艺产业体系及相应的产业链条,成功实现了文化和旅游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和耦合发展,也使得云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更具吸引力,并成为云南旅游地区的特色品牌。
2.提升文化与旅游耦合商品附加值
云南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的市场平台,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工艺品开发文化旅游商品,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提升文化与旅游耦合商品的文化附加值。云南通过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群,形成了大理新华村、丽江束河古镇等一批文化旅游市场;大理还动员组织当地居民制作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如蜡染产品、银器加工和粗布加工等,并制作成各种图案的女式包、资料包、帽子、手机袋等,有效提升了文化与旅游耦合商品的附加值。通过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商品的附加值,云南实现了特色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发展,2010年全省登记注册的以生产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主的企业已达7000多家,特色旅游工艺品开发涉及金银器、玉器、扎染等多个门类,年销售额达80亿元。
3.建设文化与旅游高端耦合景点
云南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与自然资源、历史古迹、民间工艺等相整合,深入挖掘和开发民俗风情、民族歌舞、历史文化和饮食文化等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高端文化旅游景点,实现了旅游发展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族文化体验的转变。如西双版纳傣族园开发的泼水联欢项目,由于其较强的游客参与性已成为区域文化旅游的卖点,有效提高了傣族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通过传承和发展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和顺古镇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创造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促进了云南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群的产生,如丽江市通过发挥 《丽水金沙》和 《印象丽江》等品牌的示范作用,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旅游工艺品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为主的古城文化圈,以东巴文化展示、民族文化体验为主的白沙文化景点圈,以民俗生态旅游为主的玉龙黄山文化圈和以摩梭互动歌舞为主的宁蒗泸沽湖摩梭文化景点圈,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文化精品景区群。
4.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品牌耦合营销
云南十分注重通过民族歌舞表演和民族文化活动实现对区域文化与旅游的耦合营销,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传记故事、基诺族的饮食文化、白族的建筑文化等都成为区域文化旅游营销的重要源泉;通过连续举办"昆明国际旅游文化节"和向旅游者推出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等一大批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使之成为文化和旅游耦合营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同时,云南利用积淀深厚的人文历史、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多彩多姿的传奇故事,通过积极打造文化影视基地发展影视产业,实现区域文化旅游的耦合营销;如云南近年建成了昆明安宁玉龙湾东南亚影视城、曲靖翠山影视城、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城、云南元谋影视基地、保山哀牢王宫影视拍摄基地等6大影视拍摄基地,通过 《天龙八部》、 《一米阳光》、 《千里走单骑》、 《滇西1944》、 《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一批云南影视作品的上演,有效地提升了云南的文化旅游形象,与云南相关的影视作品已成为推销云南文化与旅游产品的"文化导游"。
5.着力培养文化与旅游耦合企业
云南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耦合,打造了一批依托于文化与旅游耦合发展的龙头企业。云南通过培育云南演艺集团、柏联集团、吉鑫集团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群体,形成文化旅游的亮点,并带动演艺会展、文化娱乐、茶文化、珠宝玉石、影视等相关企业共同发展,如大理文化演艺公司吸收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的股份,使旅游与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丽江市通过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以项目为载体,招强商、引大资,吸引文化品牌企业和品牌文化人士到丽江投资,催生出了一大批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开发经营地域特色的文化与旅游耦合企业,先后打造出了观音峡风景区、束河古镇影视基地、丽江花马文化商城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
6.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机制
云南省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中,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首先,借助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机遇,云南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实现文化产业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有效激发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如丽江通过院团转企改制来适应旅游演艺的市场需求,用稳定的游客市场潜力引进外部投资,通过大投入和大制作打造市场化的文化与旅游耦合精品。其次,云南通过建立文化与旅游的协调机构,实现产业的耦合发展,如丽江通过成立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文化与旅游管理部门之间在行业管理和服务中的政策协调,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文化和旅游耦合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同时,云南通过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培育新型人才的方式,解决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人才支撑问题,全面提高文化与旅游耦合产品的档次,如 《云南映象》由著名云南本土舞蹈家杨丽萍任主编及艺术总监, 《印象丽江》则通过引入著名导演张艺谋而迅速提升了节目档次。
三、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甚至成为其他省区模仿的榜样,云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中仍然面临外部耦合环境、耦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产品创意突破和旅游企业发展等难题,使得近年来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1.外部耦合环境难题
外部环境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基础,云南耦合环境面临资金、管理和产业基础等问题。首先,云南经济基础薄弱,区域财政资金异常紧张,产业发展投入十分有限,资金一直是制约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云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资金主要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多种引资渠道,但仍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云南基础设施仍然比较滞后,远离主要旅游客源市场,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风险偏高,吸引外部投资者的能力明显不足。其次,部分地区为追求经济利益,放松对文化和旅游开发企业的规范管理,区域民族文化资源遭遇滥用和歪曲,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已经在诸多地区显现,现代化进程和产业化开发对民族文化价值与文化形态的侵蚀已经对文化与旅游耦合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有待改善;云南航空、铁路、公路布局不够完善,金融、咨询等中介服务服务水平偏低,文化与旅游管理规章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水平还较低,违规违法经营和扰乱市场环境的行为时常发生,产业耦合发展的支撑明显不足。
2.耦合机制构建难题
耦合机制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云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产业协同互动不足,耦合机制面临部门、地区和规划等协调难题。首先,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在规划制订、项目运作和宣传促销中的实际协同能力偏低,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形成整体效益,两大产业的整体优势的发挥和耦合发展还需进一步纵深化和全盘化;由于民族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各搞一套的行为,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形成精品龙头项目。其次,地方保护和行政分割等体制障碍仍然突出,区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难以从整体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色进行科学定位,导致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恶性竞争,难以形成整体优势。第三,对现有资源缺乏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分类和把握,不少地区僵化地套用成功地区的模式和方法进行资源开发,难以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导致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无法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相当部分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3.耦合人才培养与引进难题
创意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核心要素,策划开发等智力要素的作用非常突出,离不开一大批艺术创作人才、策划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云南耦合人才匮乏的总体状况依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与旅游的耦合创意开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制约。首先,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导演、领衔主演、编剧、音乐和舞台艺术等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以及旅游演艺项目策划和营运管理高级人才严重匮乏,导致产业耦合的整体水平难以有效提升。其次,当地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的有效引进机制不够顺畅,大量的民间文化人才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导致传承民族文化、掌握传统工艺技术从事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人群逐渐减少,民间制作技术不断流失,使得民族民间工艺品业受到严重考验和制约。第三,由于教育水平落后,教育投入有限,不少从业人员还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人才的难题使已成为制约云南旅游演艺发展的重要因素。
4.创意突破难题
由于创意形式不断地遭到其他省区的模仿,云南原有创意形式的效力开始下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面临创意突破的巨大难题。首先,旅游演艺产品低档次重复开发严重,依托森林、湖泊等开发的旅游产品均体现民族风情这一主题,但在开发中对苗、侗、布依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各旅游景区民俗文化表演形式单一,体现民俗文化的方式过于程式化,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产品参与性较低。其次,旅游商品开发中急功近利、缺乏开拓创新思维;多数文化旅游商品的制作、包装、宣传、营销水平低下,生产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缺少独具特色、品位高、易携带、有保存价值的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强势管理,众多家庭作坊式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导致目前真正有特色、与价值、有实力的旅游商品企业很难进入主流市场。第三,文化与旅游耦合营销的形式和内容开始出现趋同,宣传效应下降;大多地区通过召开文化节的形式吸引文化旅游者,但宣传的吸引力不强,激发游客出行旅游的冲动已开始下降,宣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特别是事件营销更需强化创意,由于利用文化因素进行事件营销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大,不少地区的巨大投入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5.文化与旅游企业发展难题
企业是产业耦合发展的载体,云南文化和旅游耦合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不多,对区域文化与旅游耦合发展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还比较有限。首先,演艺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导致演艺企业之间难以进行有效合作,严重阻碍了文化与旅游耦合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文化与旅游耦合商品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民族特色不明显,不去打造品牌和开发独到产品,一味地模仿,缺乏真正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其次,现有的文化与旅游耦合企业综合素质低、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特别是旅游演艺企业的商业模式趋同,总体来看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第三,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省各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特别是民间工艺和制造业大多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民族民间工艺加工制造企业普遍不景气,传统制作工艺的生产率低下、产品品质低廉,作为个性化的民族文化如何在规模化和可复制化的商品生产过程中保住特质难度很大,如传统小件的 “斑铜牛虎”、“民族扎染”和 “民族刺绣”因一定的地域特色,但市场需求有限,而大件的物品又因过于粗放或笨重,加上不便于携带导致市场接纳水平不足。
四、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对策
针对云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云南可以通过优化耦合环境质量、创新产业耦合发展机制及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途径为产业的耦合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同时通过强化产品开发和营销创意及提升耦合企业竞争力等途径为产业的耦合发展提供内部的动力,最终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升级 (如图2)。
图2 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对策
1.优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环境质量
(1)通过各种渠道融资筹集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引导资金,探索实施以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支持重大耦合产业项目建设,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与旅游耦合发展项目,并通过政策扶持各种形式的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壮大;探索建立适应耦合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组建投融资担保机构和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推进"银企联合",努力解决文化和旅游耦合企业融资难问题。
(2)制定一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规划,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提供基础。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开发、利用、保护的完整体系,要杜绝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粗放经营;注重开发管理,加强社区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特别是要对现有的民族村寨、古城古镇集中力量有重点的给予恢复,保存其典型性和独有性。
(3)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调控杠杆,不断完善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文化景点环境治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政府的旅游、工商、质监、物价等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地抓好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的综合满意率和美誉度;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规范文化旅游商品购销市场,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打造良好的市场基础。
2.创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机制
(1)政府要成立专门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领导小组,或建立文化与旅游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解决两个产业在耦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两个产业在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时,要通过信息和资源共享形成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产业耦合发展机制;要加快推动电视网络、文艺院团、出版发行等领域和旅游产业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组合优势,依托旅游市场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文化活动、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
(2)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与旅游耦合发展中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加大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相关部门要及时完善推动产业耦合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地方规章体系,实施产业耦合政策相衔接的文化和旅游耦合产业发展策略。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实现文化与旅游业在餐饮业、影视业、出版业、演出业、工艺品业等部门多向耦合,打造文化与旅游耦合产业集聚区,实现规模化发展。
(3)在文化和旅游原有的发展规划基础上,全面整合云南文化与旅游资源,完善产业耦合发展的整体规划,做好文化和旅游耦合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提供指导。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区域文化和旅游的资源优势,如可依托旅游市场建设玉石营销基地、特殊中药材营销基地、民族工艺品营销基地和特色农产品营销基地等。
3.加强复合型耦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政府应尽快制订有利于"文化与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吸纳更多的文化科技人才进入旅游队伍。鼓励有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面向全国多渠道引进拔尖人才,引进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领军人物,通过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发挥其对云南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作用。
(2)应在大胆重用民间艺人和乡士人才,用最优惠政策释放民间最大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潜能,最充分地调动其创作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员、讲解员工作。采取以奖励的办法对民间文艺创作者 (包括文学创作出版、剧组编排演艺、图书展销运营等)给予奖励,不断壮大演艺创作规模;扶持优秀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如可为其提供培训和锻炼机会,或邀请高水平的艺术创作人员授课、讲学并进行指导。
(3)加大对创意教育、旅游教育的投入,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组织相关的培训,培养文化和旅游产业复合型人才。高度重视对导游、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文化内涵较深的景区要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带动导游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鼓励周边的高等院校和创意企业联合建立创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在大学研究机构开办创意学院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设置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高学历创意人才。
4.增强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产品开发与营销创意
(1)结合云南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点,将创意融入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每个环节中,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意向两个产业耦合价值链渗透与融合的产业组织氛围与发展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创意阶层的再生产和创意市场价值的实现,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耦合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创意水平。
(2)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中,各地区要以创意为核心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精髓,深入挖掘整理民族文化经典元素,提升旅游演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开发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演艺精品。要巩固和提升现有的演艺品牌,突出个性发展,使其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培育若干旅游文化演艺精品品牌。特别是要积极探索高新科技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途径,加大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旅游文化艺术演出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提升旅游演艺节目创意水平和特色。
(3)各地区要加强对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选准文化与旅游耦合商品开发的市场定位,将区域的文化优势资源转化为唯我独有、唯我是优的民族文化旅游耦合商品。着力提升商品的包装设计和工艺制作的创意水平,积极开发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与旅游耦合商品,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特别要发掘纯手工工艺品。要加强市场的管理,特别是民族文化与旅游耦合产品的创意产权保护,推进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取代充斥市场的伪劣商品。
(4)各地区的营销方法需进一步增强创意性,实现产品的整体宣传促销。在举办区域民族文化节庆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文化旅游资源为纽带,以民族文化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整合区域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文化与旅游耦合节庆品牌;在利用事件营销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区域的实际,实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统一,并利用现代最新的科技技术,如网络、博客、影视等途径进行文化事件营销。
5.提升文化与旅游耦合企业竞争力
(1)推动文化与旅游耦合企业进行跨所有制和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延伸文化与旅游耦合产业链,有限提升企业竞争力。着力培育实力强、前景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与旅游耦合企业集团,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与旅游耦合企业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兴办文化与旅游耦合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区域特色文化与旅游耦合产业群的建设。
(2)要鼓励演艺企业兼并重组,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题演艺品牌节目;政府要通过搭建平台,引导文化演艺企业与发达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同时可以考虑引进国内著名演艺品牌企业,或者鼓励本地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合作,走强强联合之路。
(3)培育民族文化与旅游耦合商品龙头企业。建立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商品培育基地,推进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多样化、主题化和品牌化发展,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耦合商品体系的培育;培植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与旅游耦合商品企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文化与旅游耦合商品品牌;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扩大云南文化与旅游耦合企业的知名度,推进其实现品牌化经营。
[1] 罗明义.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9(9):1-5.
[2] 张建.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及其整合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09(1):76-81.
[3] 王振如,钱静.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8):14-17.
[4] 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127-130.
[5]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22-326.
[6] 张述林,胡科翔.古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途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7.
[7] 喇明英.川西高原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与路径探讨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37-140
[8] 张洁,杨桂红.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以云南省为例[J].学术交流,2011(7):126-129.
[9]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892-896.
[10] 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8):74-78.
[11] 尹贻梅,鲁明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旅游学刊,2009(3):42-46.
[12] 韦复生.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新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1(1):17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