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系活动断层和活动褶皱作用
2013-03-26李涛
李 涛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系活动断层和活动褶皱作用
李 涛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强震频发的地区之一,也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形成了一陆内深俯冲带和地震带,但对这一变形过程及方式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沿76°E附近横跨帕米尔—天山的最新GPS测量结果表明,其现今地壳缩短速率为20~24mm/a,几乎占印度板块现今向北推挤速率(40~50mm/a)的一半。帕米尔已成为全球开展现今陆内再造山过程、陆内应变的空间分配和时间变化、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前沿问题研究的关键地区和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场。
在帕米尔西缘,构造变形持续集中在帕米尔和塔吉克盆地的边界断层、左旋走滑的达瓦孜—卡拉库尔断层(Darvaz-Karakul Fault,简称DKF)。与西缘不同,在帕米尔北缘的阿莱谷地,变形前缘已由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系(Pamir Frontal Thrust,简称PFT)逐步向腹陆方向后退至山前的主帕米尔断层(Main Pamir Thrust,简称MPT)。在帕米尔东缘,自25~20Ma以来,构造变形主要通过帕米尔与塔里木盆地的边界断层喀什—叶城转换带(Kashgar-Yecheng Transfer System,简称KYTS)调节;至晚中新世或上新世,KYTS走滑速率由之前的约11~15mm/a减小至约1.7~5.3mm/a,帕米尔与塔里木盆地间的相对运动明显减弱,两大块体已拼接在一起并作为一整体向北运动。区域构造格局的变化,必然导致应变的重新分配。那么最新构造变形带位于何处,具有怎样的变形特征,缩短速率如何?GPS观测的该最新构造变形带现今地壳缩短速率约为6~9mm/a,这与第四纪时期的地质变形速率是否一致?在时间和空间上应变是如何在塔里木与帕米尔两个相互作用的地体间传递、分配的?是一个还是多个构造带吸收了这一构造变形?帕米尔东缘和东北缘的应变分配与西缘和北缘有何不同,与其北邻的天山又有何异同?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选择帕米尔、塔里木与天山碰撞带的最新构造变形带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系(PFT),通过对其重点地段的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磁性地层年代学和更新世变形河流阶地的详细测量、分析及测年研究,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新认识:
(1)帕米尔东北缘活动构造的空间展布。帕米尔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山前的MPT、前锋地区的PFT和两者之间的背驮盆地内。MPT是帕米尔和塔里木盆地的边界断层,是帕米尔东缘的喀什—叶城转换带(KYTS)沿帕米尔和塔里木盆地的边界向西北的延伸,由数条前新生代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断层组成,断层两侧地质地貌特征对比显著。综合野外调查、地震分布、GPS速率和弹性半空间模型模拟结果,可确定MPT晚第四纪已基本停止活动,构造变形沿背驮盆地下伏的古近纪石膏层向北迁移到PFT上。PFT变形带内活动断层和活动褶皱广泛发育。出露地表的活动断层包括玛依卡克盆地内的别尔托阔依前缘断层、玛依卡克断层和吉勒格由特断层以及盆地以东的托姆洛安断层。活动褶皱包括乌拉根背斜、明尧勒背斜和木什背斜。
(2)PFT变形带内第四纪地层和主要地貌面的年代。准确而可靠地确定与PFT相关的第四纪地层和地貌面的年龄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和关键。选择PFT的分支托姆洛安断层下盘明尧勒背斜西南一出露良好,包括阿图什组顶部和西域砾岩厚约2 100m的地层剖面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结合整个磁性地层剖面进行带的分布样式,与Lourens等的磁性极性年表进行对比,将剖面最下部的正极性带N1对应于Matuyama的Reunion正极性亚时,最上部的N4对应于Brunhes正极性时,即剖面底部阿图什组与西域砾岩的分界年龄约为2Ma,西域砾岩顶界年龄约为0.35Ma。据此获得剖面下段1 600m厚地层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 150m/Ma,各段地层沉积速率大致保持恒定。
在研究区沿克孜勒苏河、别尔托阔依河、康素河、喀帕卡河两岸普遍发育有多期区域可对比的河流阶地。本文采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对这些阶地进行了系统测年。结果表明,这些阶地面形成于气候由冰期向间冰期的转换阶段,反映了阶地形成于气候事件的对应关系。研究区内分布和发育最广泛的阶地面形成于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本文命之为“LGM”阶地。
(3)PFT变形带内主要活动断层的变形特征和速率。在玛依卡克盆地,位于盆地SW缘的别尔托阔依前缘断层为一向北逆冲、倾角约70°的高角度逆断层,根据盆地内LGM阶地的断错量可得断层的倾滑速率为2.1+1.0/-0.5mm/a,缩短速率约为2.0mm/a。位于盆地北部的玛依卡克断层为一向南逆冲、倾角约15°的低角度逆断层,断层上盘阶地面上发育多条逆弯滑断层和正弯滑断层陡坎;在弯滑断层发育处阶地面发生了明显反向掀斜。综合玛依卡克断层附近阶地面变形特征和下伏构造的形态,认为玛依卡克断层极有可能为乌拉根背斜南翼褶皱生长形成的逆弯矩断层。根据LGM阶地的断错,估算该断层的倾滑速率为3.1+3.0/-1.6mm/a,缩短速率约为3.0mm/a。盆地北缘的吉勒格由特断层为一倾角约45°的向南逆冲的断层,根据阶地面断错,其倾滑速率约为0.25mm/a,缩短速率约为0.2mm/a。由盆地向东为PFT 的分支托姆洛安断层,断层活动使古近纪膏泥岩沿约15°的断层面向北逆冲到明尧勒背斜南翼第四纪西域砾岩之上,最小缩短量约为2.1km。根据磁性地层年代学结果,估算该西域砾岩顶界年龄约为0.35Ma,由此可得,PFT的最小倾滑速率约>6.3mm/a,缩短速率约>6.3mm/a。
(4)PFT变形带内主要活动褶皱的变形特征和速率。在PFT变形带内,活动褶皱的变形非常强烈,对调节区域应变具有重要作用。但仅利用出露地表的前生长地层无法限定褶皱的生长机制和变形速率。由于褶皱生长过程中,发育在褶皱区的河流阶地也发生了同步变形;通过对河流阶地的详细填图、测量和定年,确定阶地面几何形态及其与下伏基岩间的关系,可推断活动褶皱的生长机制,估算褶皱的变形速率。
明尧勒背斜为一滑脱褶皱,自约1.6Ma以来的缩短速率约为0.9mm/a。在明尧勒背斜南翼喀帕卡河谷、采金场和背斜SW的阶地面上发育着一系列褶皱陡坎。褶皱陡坎是指初始水平或近水平的地层或未固结的沉积物(或阶地面、不整合面、侵蚀面等)受下伏断层或盲断层的转折冲断作用,由于膝折带迁移使活动枢纽与固定枢纽分离而在地表形成的陡坎。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的基本理论,对于滑脱褶皱,尽管由于不发育断坡而不存在断层的转折冲断作用,但在理论上,褶皱的膝折带迁移机制也会使活动轴面与固定轴面分离而形成褶皱陡坎;而在翼旋转机制中,为调节内部空间的减小,活动枢纽附近地层的小规模迁移也会在地表形成褶皱陡坎。尽管滑脱褶皱在理论上存在形成褶皱陡坎的可能,却并未有相关野外实例的详细报道。通过对河流阶地变形特征的分析,发现发育在明尧勒背斜南翼喀帕卡河谷和采金场的褶皱陡坎是通过膝折带迁移机制形成的,在背斜西南的褶皱陡坎是通过翼旋转形成的,是两种新的褶皱陡坎类型。根据采金场T2阶地上发育的褶皱陡坎,可得背斜晚第四纪缩短速率约>0.6mm/a。与断弯褶皱作用形成的经典褶皱陡坎对比表明,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褶皱陡坎在产出位置、野外识别和形态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形成机制、造成的阶地变形和规模上也存在诸多不同,在利用褶皱陡坎计算背斜缩短增量时首先要区分褶皱陡坎的类型。
褶皱在三维空间的生长包括缩短、隆升和侧向扩展。河流阶地作为伴随背斜生长被动变形的地貌面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褶皱缩短和隆升的研究中,但利用河流阶地限定褶皱侧向扩展的实例尚属少见。发育在PFT东部的木什背斜,为一南翼缓、北翼陡由滑脱面或盲断坡控制的断顶褶皱,其缩短量约为700m,隆升量可达约1 300m。在背斜核部和北部发育数级开阔平坦的沿背斜轴向展布的河流阶地,伴随背斜生长河流阶地发生了显著变形。通过对阶地面变形特征的分析,木什背斜晚第四纪是通过翼旋转缩短和隆升的,其缩短速率和隆升速率分别为1.5+1.4/-0.5mm/a和2.3+2.3/-0.9mm/a。沿背斜轴向,河流阶地纵剖面发生了明显掀斜。根据木什背斜河流阶地变形特征,提出了区分褶皱侧向扩展方式的模型,与该模型对比表明,木什背斜向东的侧向扩展至少自约134ka在T4阶地形成之后已停止活动,侧向扩展仅通过侧向旋转作用进行。
(5)帕米尔东北缘的应变分配及其与西缘和北缘的差别。在玛依喀克盆地,PFT的变形由别尔托阔依前缘断层、玛依喀克断层和吉勒格由特断层调节,其万年尺度的总缩短速率约为5.0mm/a,由盆地向东PFT两分支托姆洛安断层和明尧勒背斜在百万年尺度内吸收的缩短速率共计约7~8mm/a。因此,PFT在万年和百万年两个不同时间尺度内的缩短速率大致相当,约为5~8mm/a,且该速率与由GPS数据得到的现今会聚速率约6~9mm/a也大致相同,表明PFT在过去的约1~2Ma吸收的缩短速率基本恒定,帕米尔东北缘的主要构造变形可能至少自约1~2Ma以来由山前的MPT向北迁移至PFT上。该速率与研究区以西阿莱谷地内MPT全新世缩短速率约>5.3mm/a和以东南天山南缘喀什前陆盆地内阿图什—喀什褶皱带约4Ma以来的缩短速率约5mm/a相当,表明尽管帕米尔与天山之间的相对运动在不同位置由不同构造吸收,但可能至少自约4Ma以来,两大块体的会聚速率是基本恒定的,均约为5~8mm/a。
帕米尔与天山间的相对运动在不同边界由不同构造吸收,反映了帕米尔各边界不同的区域构造格局。在帕米尔东缘和东北缘,帕米尔和塔里木盆地边界断层MPT—KYTS活动性的明显减弱及构造变形前缘向北迁移至PFT-南天山南缘均表明,两大块体已拼接在一起并作为整体向天山推挤。在帕米尔西缘构造变形持续集中在左旋走滑的DKF上则反应了帕米尔和塔吉克盆地之间仍具有很强的相对运动。而在帕米尔北缘的阿莱谷地,尽管变形前缘向腹陆方向后退,但变形前缘一直位于帕米尔一侧。
(6)帕米尔与天山造山作用和向前陆地区扩展方式的异同。与北邻天山缩短变形分散在造山带内多条高角度逆断层上不同,帕米尔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边界断层上,反应了两大块体不同的造山过程。帕米尔和天山向前陆地区的扩展都具有脉冲式扩展迁移的特征。但不同的是,帕米尔前陆地区的构造变形以出露地表的活动断层为主,各分支构造长度较小,且应变集中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而天山前陆地区的构造变形则以盲断层控制的活动褶皱为主,各分支构造可延伸很长距离,构造变形离散在很宽的变形带内。
(7)挤压造山带GPS速率与地质速率一致性探讨。在挤压造山带,GPS速率与长时间尺度内的地质速率是否一致,能代表多长时间尺度内的地质速率仍未得到很好的验证。通过对喜马拉雅、台湾、天山和帕米尔的对比,我们认为,两速率是否一致受控于断层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质。当造山带内断层倾角越大、包括断层越多,断层震间变形的尺度与上地壳厚度越接近时,两速率更趋于一致。
本论文的主要进展和创新点包括:
(1)给出了PFT变形带内活动构造的空间展布,限定了各分支构造的变形特征和速率;
(2)限定了帕米尔东北缘的应变分配,揭示了帕米尔东缘和东北缘变形特征与西缘和北缘的不同,以及整个帕米尔与天山造山作用和向前陆地区扩展方式的异同;
(3)在野外首次发现了与经典褶皱陡坎不同的两种新的褶皱陡坎类型,并对其变形特征进行了总结,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4)首次提出了利用变形河流阶地限定背斜三维空间生长,尤其是侧向扩展的方法和模型;
(5)首次在国内发现了活动逆弯矩断层和正弯滑断层的实例,也是国际上仅有的几个研究实例之一,并对其变形特征、形成机制等进行了讨论;
(6)对碰撞造山带GPS速率与长时间尺度地质速率一致性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
(7)在国内首次运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活动断层和活动褶皱的变形速率及其不确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
背斜带;断层分布;逆冲推覆;帕米尔东缘;构造变形;前缘断层;活动断层;明尧勒;缩短速率;走滑;变形特征;河流阶地;边界断层;前陆;陡坎;滑断层;活动褶皱;阿图什组;滑脱褶皱;北缘
(作者电子信箱,李涛:litao.410@163.com)
P542;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3.0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