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2013-03-25宫洁赵菲凌滨
宫洁,赵菲,凌滨
(1.哈尔滨剑桥学院,哈尔滨 150069;2.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发展迅速,不断更新。在各类高校中都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让全国所有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按照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办学,既不实际又不可能。其理由如下: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懂得计算机理论,又熟悉计算机应用,还需掌握国际计算机动态的通才,其就业面向的是:计算机研发人员或大型计算机企业高层管理的后备队伍。但是,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从事计算机研发和高层管理的人员只能是少数,而大量需要的,应该是使用计算机、管理计算机和维护计算机的第一线工作人员。
(2)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理论过多,新技术太少,与企业的要求严重脱节。就IT 行业来说,一方面是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用的人才。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我们决不能走公办高校的老路,应当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如何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我院从2004年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并体现专业特色,必须找准目标定位,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既区别于“厚基础,宽口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较弱的普通本科,又区别于动手能力较强基础理论较弱,后劲不足的高职高专。通过对部分院校的调研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就业方向培养软件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包括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以及软件配置管理等。可就业于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公司、各种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从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3)具有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等的能力
(4)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法律法规;软件开发技术发展动态;具有获取信息和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5)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6)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自己的专业能力保持与学科的发展同步。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更新快,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是相对动态的,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设置结构的重组,精选课程和教学内容,既要避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必要的交叉重复,淘汰不适应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当减少教学周学时,压缩总学时。
本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多种实践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课程设置的原则为:(1)淡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必须和够用”。如“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不开;而“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译原理”则设为选修课。(2)计算机与网络并重。网络已融入到社会各个方面,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懂得计算机,而且必须熟悉网络技术。(3)加强专业方向的课程。从整体上讲,我们淡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对局部专业方向的课程,我们注重它的实用性、系统性和先进性;(4)对公共课我们也作相应调整。有些课程不开,有些课程少开,有些课程改为讲座。(5)适当设置部分选修课。如多媒体技术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另外,为适应对日外包,我们设置了“日语”选修课。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课程设置原则,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强化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突出能力型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课程体系强调知识转化为能力,强调将能力内化为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包括以下5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模块
必修课开设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军事理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选修课开设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人文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工具与语言类、卫生与健康类、时事政治教育、考研类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模块
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平台,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应少而精,选择能反映学科特色的内容,相应增加应用型课程的比例。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进一步了解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计算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开设的课程包括:线性代数、离散数学、C 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C++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
(3)专业课模块
涵盖该专业核心内容,增强实用新技术的培训和编程能力的训练。开设的课程包括:JAVA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网络管理、SQL Server、操作系统、软件工程、JAVA WEB 程序设计等课程。
(4)专业方向课模块
在专业领域内,为适应社会对软件工程方向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开设的课程包括:Oracle 开发与管理、C#.Net、.Net 高级编程、J2EE、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等课程。现在的社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J2EE 编程或者熟练掌握C#程序开发;熟悉主流数据库(Oracle、SQL Server、MySQL)中至少一种。为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做好准备。
(5)专业选修课模块
以本专业新知识、新理论和前沿科学技术,增强适应性为主要内容,供学生任意选择的专业课,每个学生至少修满14学分。专业选修课应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知识、技术的快速更新需要.动态的建设,开设一些新的、实用技术为主的选修课程。选修课希望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编译原理、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日语、软件企业管理与文化、软件过程与管理、IT职业素养概论、ERP 系统原理及应用、物联网工程导论、专业英语、Linux 操作系统等课程。
(6)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重要的环节。在密切联系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学时做保证,做到四年连续不间断,加强实践性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的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军训、社会实践等环节。在计算机的实验课教学方面,除完成经典的教学实验外,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一些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强调它的实时性,教学的内容应包括当今的主流技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指导形式多样化,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不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有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保证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
4 取得的成效
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同行专家认同,也得到企业的肯定,更加值得欣慰的是,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教改实践的效果看,也有了一些收获。根据以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我们对近4届本科生进行了改革试点,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绝大部分学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正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有50%毕业生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地的IT 行业实现高端就业,其中,月薪4000元以上的达83%,8000元以上的达11%。我们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课程进行了讨论,用人单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学生所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5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的专业,决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的动态特性。把学科的发展和2l世纪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统筹考虑。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要与时俱进。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激发学生的计算机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就业打下好基础。
[1]尹志红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物流过程与技术.2011(6):28-29.
[2]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29.
[3]陈永强,李国勇,彭利华.基于大类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8):6-11.
[4]李莉莉,石忠.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福建电脑,2007,(1):39.
[5]全成斌,杨士强,赵有健.计算机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