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品行影响的研究
2013-03-24杨荣
杨荣
(池州学院 教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热点,因为它既关乎一代人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城乡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乃至国家未来前途。健全的人格必须内发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而过于强调智育、德育、美育而轻视体育自身所蕴含的价值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遵义师范学院郑丽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课及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不乐观,基本上学生不参加除体育课以外的课余体育锻炼[1]。遵义师范学院李华禄调查发现,父母是否与子女一起生活对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着明显的影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次数留守学生要低于普通学生,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次数要低于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参加的次数[2]。而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会导致留守儿童体质弱,同时也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因缺乏体育锻炼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及意志的锻炼,而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3]。湖北师范学院的杨邓红研究表明留守生长期得不到自己父母的有效监护会出现家庭教养缺失现象,在思想行为上放荡不羁在个性发展上越来越走向自私、冷漠、孤僻、甚至骄横、偏激、任性等现象[4]。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缺乏,留守儿童又会出现品行问题,这些都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与成长,本研究对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究体育活动不同方面对不同性别、年龄的留守儿童品行会产生影响进行研究,从而对如何开展体育活动,对不同年龄、性别的留守儿童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发展和成长,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池州市部分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250份问卷,有效回收210份问卷。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男生96人,女生114人;留守儿童117人,非留守儿童有93人;四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三的人数分别为:20、69、63、58;经常、偶尔或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分别为:11、122、77人。
2 研究方法
品行,即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操守,它反映一个人对善恶美丑、荣辱名利的看法与做法。品行障碍,指儿童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常表现为:说谎、违拗与不服从、偷窃、攻击性行为等,本研究对品行的调查主要以这几个方面为主要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编问卷,即儿童品行调查,问卷的信度为0.799。问卷共分为六个维度,分别为:(1)违拗与不服从(5题);(2)说谎(5题);(3)攻击性行为(4题);(4)自卑、逃避(5题);(5)破坏公物等公民道德不良表现(5题);(6)责任感、正义感(5题)。在安徽省池州市选取两所学校发放问卷,随机抽取共四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即四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三,采用集中取样的形式发放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t检验结果
3.1.1 儿童的性别、年龄、留守状态、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对品行的影响
表1 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的t检验分析表
表2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T检验分析表
表3 不同留守状态的研究对象的T检验分析表
表4 参加体育活动不同频率的研究对象的T检验分析表
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性别与其品行形成和状态没有显著性差异;表2显示,不同年龄阶段(以年级表示)与品行关系表达为四年级与六年级儿童品行差异不显著,四年级与初一年级儿童品行差异不显著,四年级与初三年级儿童品行差异极其显著,六年级与初一儿童品行差异不显著,六年级与初三年级儿童品行差异极其显著,初一年级与初三年级儿童品行差异极其显著;表3显示,是否处于留守状态及处于不同留守状态的儿童之间品行无显著差异;表4结果可描述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儿童与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儿童之间品行有显著差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儿童与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儿童品行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儿童与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儿童品行之间也有着显著性差异。
3.2 单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留守状态对研究对象品行影响的方差分析P=0.996(>0.05),说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品行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对研究对象品行影响的方差分析 P=0.129(>0.05),说明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品行没有差异;不同年龄阶段对研究对象品行影响的方差分析P=0.000(>0.05),说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之间的品行有很大差异。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同程度对研究对象品行影响的方差分析P=0.000(>0.05),说明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同程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品行有很大差异。
3.3 多因素分析结果
表5 多因素条件对研究对象品行影响的分析表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5显示,留守状态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对研究对象的品行没有显著性影响;不同年龄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对研究对象品行有显著性影响;不同性别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对研究对象品行有显著性影响。
4 研究的讨论与分析
4.1 关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讨论
4.1.1 留守状态或性别对研究对象的品行没有影响留守状态对研究对象的品行没有影响,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有很大的差异[5],这也许是测量过程中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当今社会,由于生存的竞争压力,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增加,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农村人们的社会观念不断地在更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无论男女,在各方的帮助下,他们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自行的提升自我修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他们在品行方面没有表现出很大差异。这个结论也有待其他的学者进一步去研究或论证。
4.1.2 年龄或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对研究对象的品行有影响 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之间的品行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年龄越小,他们越不懂得自我发展,外在的活动或锻炼对品行的影响就较为明显。而年龄越大,他们会关注社会的发展,同时懂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体育活动是发泄情绪的良好途径,不论什么年龄的儿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都能实现更好的自我管理,也更易养成良好的品行。
4.2 关于多因素方差分析的讨论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我们发现留守状态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共同作用时对研究对象的品行没有显著性影响。年龄越大、参加体育活动越频繁,人们的品行越好;反之,年龄越小、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越少,人们的品行越差。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社会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又加之体育活动的辅助作用,更有利于人们良好品行的养成。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中的性别角色也越来越明朗,人们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也会更加清晰,所以人们会逐渐养成不同的品行,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儿童的品行是多方面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品行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较早的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积极影响越深刻。
5.2 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为解决儿童不良品行和发展他们的良好品行,现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应及时调整或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农村中小学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2)学校要增加合理的体育设施用品,以确保学生正常进行体育活动。
(3)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给于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能够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还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4)老师、父母或监护人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帮助他们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为了增加他们的劳动收入,改善其生活,这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而留守儿童的品行问题关乎他们自己的人生发展趋势,所以社会各界、政府、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理应对留守儿童的品行问题给予积极关注,以促进留守儿童更好的发展。
(2010级教育专业学生,梁玉梅、倪喃、赵雪、张颖、张娜、张军等与本文调研)。
[1]郑丽.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12(41):108-109.
[2]李华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2(4):6.
[3]李一鑫.重庆市对留守儿童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J].体育研究,2012(4):122-123.
[4]杨邓红.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缺失探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2):57-59.
[5]余海英,李化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道德成长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7(4):13-14.
[6]郑晓边.儿童行为障碍与矫正[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7]姜伏莲,张义泉.少年儿童心理异常与矫正[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