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微博”的开发与利用

2013-03-24盛钿添

电子测试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盛钿添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0 引言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底发布的数据,2012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2590万户,年末达到111216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23280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信息化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信息化作为一种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微博这种新媒体的诞生,迎合了目前社交网站发展的大趋势,顺应了信息发展的大潮流。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1个亿,恭喜你,你就是CCTV。”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作为一个“自媒体”,短、平、快是它的优点,具有 A4特性,即 Anyone(人)、Anytime(时间)、Anywhere(地点)、Anything(事情),信息传播进入快速生产与消费的快车道。从2007年我国第一批微博网站建立至今,各大网站纷纷推出微博产品,如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网易微博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巨大。

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新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生态文明是在“解构”工业文明范式中产生的一种新文明,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是尤为重要的。

1 “绿色微博”的兴起

1.1 微博时代的到来

2006年7月,Twitter(推特)作为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正式向公众开放。2007年4月,独立运营之后,它的活跃用户数量以指数级速度飞快增加。2009年,Twitter成为全球最流行词汇。2012年底,Twitter全球用户总数达到2.88亿。Twitter源自其独特的发展理念,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并以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导致众多商家纷纷效仿。中国的微博网站创始于2007年,最初是饭否网、随心微博、叽歪网等的出现,之后腾讯网推出了“腾讯滔滔”。2009年7月开始,一批较早出现的国内微博产品停止运营,如饭否网。与此同时,大围脖、Follow5、贫嘴网等新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1.2 新浪微博的异军突起

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10月正式面向大众开放,将微博的影响力推向高潮。经过前期多个网站的预热和商家们的不断努力,微博产品以较为成熟的形式正式打入国内市场。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新浪微博抓住发展的契机,在对微博本身的功能特性、互联网与社交网站的运营状况和业界的言论规定等有了准确把握之后,介于官方与民间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点,微博主发布的微博既要符合我国互联网的言论要求;又要满足用户对互联网多层次的需求。2013年,新浪微博将继续改善用户体验,扩大微博商业化的规模,将所有主要产品线的聚焦点都转向移动互联网。新浪无疑成为微博市场中的最大赢家。

1.3 绿色微博的应运而生

“随时随地发微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融入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时,如何将信息时代的微博产品与生态意识的培育合二为一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近年来进驻微博世界的网民人数激增,微博突破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传统传播方式,成为最新最快的信息来源。一些重大网络事件与微博传播紧密联系,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链接:“自媒体曝光——微博扩散——行业牵连——传统媒体介入——社会联动——形成公共危机事件”。2013年2月中旬“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事件,率先在微博中引爆,也符合这种运行逻辑,引起政府与民众的高度重视。由此,笔者借用“绿色经济”(由以往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提倡建立“绿色微博”,将信息时代的微博产品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目的是在电子信息化时代寻求一种给予公民环境话语权、培育公民生态意识的方式,搭建政府与民间对话的桥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公民能够将身边的绿色公益、环境状况、污染事件等通过简单快捷的方式真实地传递给政府官员和大众媒体,让全社会起到监督作用,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绿色微博”的功能与潜在问题

2.1 “绿色微博”的功能

2.1.1 即时发布和获取生态环境信息。

“绿色微博”最为核心的功能就是即时发布和获取与环境保护、污染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信息。不同地域不同时段的环境问题各有不同,比如某工厂进驻某乡镇之后偷排工业废水、某养殖户乱堆乱放畜禽粪便、某日大气污染严重需要注意等等,社会治理的盲点通过微博主随时随地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获知,加大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虽然BBS、论坛、博客等都可以发布信息,但是微博的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交互性。博主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写作格式的限制,只要有发布的终端设备,就可以将所见所想上传到自己的微博中,与好友共享或者进行互动交流。

2.1.2 引起利益相关者及时关注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利益相关者涉及政府官员、企业商家、大众媒体、普通民众等四类。由于环境问题的隐蔽性与地域性,部分领导和民众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主动回避、假装不知道。企业商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做出危害生态环境的事,钻法律的空子,“能躲一时是一时”。大众媒体面对每天浩瀚的信息海洋,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有限,无法找到和自己兴趣点或者关注点吻合的内容。“绿色微博”的出现,能够将这四类群体在短时间内联系起来,一旦添加了对方的微博关注或者对方主动出击,网友就能在自己的首页上获取对方的微博内容,信息的公开性使得利益相关者无处可藏。以前无论是论坛还是QQ等聊天软件,围观的数量都相对有限,而微博的围观数量则趋于无限。一条简短的微博甚至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被转发上千次,引发几十万人的围观浏览或是参与。

2.1.3 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尤其是青年群体。

公众缺乏生态意识是当代生态危机的一个深层次根源。实际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大众传媒已经对生态文明进行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尤其是利用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开展环境保护月活动;让更多的环保志愿者进入社区,鼓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报纸、广播等开设生态文明建设热点问题专栏,加强对生态文明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对关于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知识进行宣传。但是目标受众群体仍然比较受限,信息化时代呼吁更新更快的宣传手段。对于当今社会的青年一代,微博作为一种时尚融入日常生活,通过这种方式向他们传达环保知识,让他们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中来,具备可行性与合理性。

2.2 “绿色微博”的潜在问题

2.2.1 涉及时事敏感话题,公众参与度不够。

生态、环境等词汇本身就是敏感话题,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企业、大众三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利用微博来讨论社会热点话题,可能只占网民的一部分,尤其是遇到环境问题,大众为了避免“引火上身”,只是扮演“围观者”的角色,参与讨论的人数有限,多为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微博主在发布绿色微博之后,转发次数并不可观,评论数则更少,单个人的力量终究只能局限在小范围中,决定因素在于这个人本身的社会关系网与影响力,否则公众参与率依旧很低。

2.2.2 碎片化信息难以判断孰是孰非。

一条微博140个字以内,碎片化的表达与传播限制了微博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微博内容多停留在表面,很难将一件事情阐述清楚,微博话题也很难有一个深度讨论的平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缺失或者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快餐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将网民带入“秒时代”,更多地是一种“浅阅读”,影响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造成歧义。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既有支持的声音,也有质疑的说法,网民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做出判断。

2.2.3 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的辅助。

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所见所想传播开来,省去中间繁杂的审核环节,可以充分发挥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依靠微博的作用,更加需要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介入,才能有效保证事件的持续性与真实性。微博公开是基础,属于前期预热,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仍然离不开传统宣传方式。

3 结论与思考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进入大众视野。结合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建议微博主多发布一些“绿色微博”,引起政府、企业、个人的高度重视,提高公众的社会参与度,尤其是培育青年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针对“绿色微博”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尽量鼓励社会影响力大的权威人士站在公开公正的立场,政府官员对民众的质疑主动做出回应,通过多种媒体方式的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除了Web页面,微博用户还可以通过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应用程序接口)等途径发布实时消息,大大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加快传播速度,是值得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手段之一。

[1] 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 汪利娟,李晓.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17).

[4] 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5] 徐凌.试论公众参与科技决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

[6] 赵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