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DIO模式下多媒体英国诗歌课程体系的建构

2013-03-24侯文瑜

关键词:英国诗歌文本

侯文瑜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我国高校已经开展了对专项英语教学模式的新探索——网络平台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走入传统课堂。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很多教师仅仅是把从前通过口述呈现、学生听到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从“听课”到“看课”。只是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学生的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高,这明显背离了引进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富于创造性的三方(设计者、媒体、情景)交互活动。从这个角度讲,教学过程即教师借助教学设备,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这其中,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所领悟的知识及对其接下来所进行的演绎,将会影响未来的教学进程。建构主义者的这种理念与正被各高校广泛推崇的CDIO工程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一、CDIO教学模式及英国诗歌教学

传统外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教学过程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学生基本是在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完成学习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这明显违背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目标。CDIO是当今国际上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针对其工学院学生在团队协作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欠缺而提出的教改计划。CDIO是四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CDIO的大工程理念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来解读工程:工程不仅仅是技术,它是与社会进步、市场运作、经营管理息息相关的产业,它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心理活动,以至情感。研究CDIO模式下的大学外语教学,使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既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又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同时提高大学外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作为一个由语言构筑的实体,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对生活精致的述说。20世纪英国诗人斯蒂芬·斯宾德尔(Stephen Spender)说过:“诗能教给人语言的全部功能,能便利读者掌握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诗中自有我们文明的全部伟大思想。”英国诗歌有的明白晓畅,充满生活情趣或艰辛,读来鲜明可感;有的含蓄诙谐,洋溢着睿智的哲理之思,读来发人深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英国诗歌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CDIO模式下英国诗歌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专题框架下的英国诗歌教学

传统的英国诗歌教学普遍依照年代的进程,从中古英语诗歌《出埃及记》开始,到18世纪的华兹华斯,再到19世纪的王尔德,最后到20世纪的劳伦斯,教师对于诗人和诗作的讲解很大程度上囿于权威读本的诠释和评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网络时代,应当结合实际进行必要改革。CDIO模式下,教师不再按部就班地遵循年代脉络,而是围绕英诗的几大主题展开专题教学:爱情(Love)、自然(Nature)、死亡(Death)、哲理(Philosophy)、讽刺(Irony)、宗教(Religion)。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把握输入与输出两个环节,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研读诗歌文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再以诗歌类型为中心,以诗人为半径,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创作诗歌等一系列文化输出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内化其文化素质的初衷。

以英国爱情诗歌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了》,William Butler Yeats,1893)引入教学主题,随着诗句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在耳畔想起,学生的注意力可被迅速集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通过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把这首经典诗歌的英文原版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畅所欲言,诉说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该诗背后的艺术特色。婉转的笔法:叶芝以极其质朴的语言和婉转的呈现方式,真实再现自己对爱情的不懈追求;丰富的想象力:叶芝充分调动自己的发散思维,将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低沉的格调:叶芝以此有力地表现出自己对Maud Gonne(毛德·岗:爱尔兰著名的美女,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志愿为爱尔兰的独立和自由牺牲一切)深沉而浓烈的爱及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淡淡愁绪。When You Are Old篇章简短易懂(全诗只有3个章节,12个诗行),语言流畅细腻,是极佳的诗歌教学入门诗篇,对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有很大益处。

有了兴趣做基石,Conceive环节即宣告成功,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从Design到Implement,再到Operate)就交由学生负责。CDIO模式下,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发挥了积极的能动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分组,开展深入研究。他们首先收集该专题下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再经过充分准备,以PPT形式对作品进行分类述评。这其中包括他们眼中作品的“优劣”,也包括他们对诗作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自身的英诗鉴赏能力,还是合作创新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二)文体学视域下的英国诗歌教学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曾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段,对语言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无法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由此可见,文学与语言学的互动教学,无疑可以为文学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语言学分析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必要手段,没有语言学分析,就没有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无法使作品客观化,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借助文体学的文本分析理论,可以发现很容易被忽视的文本的语言学结构特征,比如句法的隐喻。更重要的是,有扎实的文体学知识作铺垫,学生一开始就能准确说出该文本的字面意义、比喻意义,而且还能说出喜欢与否的理由。

诗歌文本的构筑材料(文本语言)与构筑方式(文本的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决定其意义的可能性,而分析解读正是实现这一可能性的最好方式。只有通过分析解读才能把物质性的文字还原成意义,文本的意义才得以显现。传统的英国诗歌教学大都着眼于诗歌语言层面的分析,如格律、押韵以及词汇,而对于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情感蕴藏,以及作者的精神世界,一直是让教师困惑的问题。CDIO模式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诗歌文本分析框架,由微观至宏观把原本孤立进行的对诗歌语言层面的分析扩展到一个由语言构成的多层次立体结构中,使诗歌语符得以向多维空间扩张,从而使诗歌文本获得极大的审美张力,使诗歌的美学特征得到彰显。

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结合优秀英国诗歌英文原版,把众多中文译本引入课堂,让学生比较鉴赏。以英国爱情诗歌When You Are Old为例,此诗广为流传的有十二个版本之多。译者既有声名显赫的冰心、袁可嘉、裘小龙、杨牧、傅浩,又有新生代的译者艾梅、李立玮、李志恒;译文既有忠于原文格律的标准版,也有推陈出新的演绎版,是形式和韵律与原文最为接近的版本更优秀,还是满怀深情的演绎版更妥帖,评判的权力留给学生。教师甚至可以引导学生生成自己的版本,每位学生就是一位译者,可以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赋予这些古老的诗歌以新的生命和内涵。

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一个新的语篇衔接模式,“词语所具有的语言和语义→句子和句子所组成的意群→已经形成的形象或意向及其隐喻→文学作品的客观世界→诗人的精神世界”,利用该模式进行文本分析,将对语言的各个层面做通盘考虑及综合分析,从不同视角揭示诗歌语篇的内在特征,从而避免传统纸质分析单一、片面的模式,为诗歌文本分析提供新途径。

(三)教学文本的选择

CDIO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法,要想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教学文本的选择及呈现顺序和方式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模式大都把焦点放在几位著名诗人身上,如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George Gordon Byron(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Percy Bysshe Shelley(珀西·比西·雪莱,1792—1822),William Wordsworth(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将其作品通通泛读一遍,这种缺乏重点、没有灵性的教学方式,只会抹杀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事实上,即便是大名鼎鼎的爱尔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他的大部分诗歌饱满圆润,诗中既有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唯美色彩,又不乏神秘主义、唯美主义、玄学派和现代主义的特征,但部分诗歌及著作还是晦涩朦胧、不易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客观甄别课上所呈现的文本,尽量选择热情洋溢、富有代表性,且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剔除消极阴暗的篇章。

选择有代表性的诗歌也是极为重要的,以文艺复兴时期的John Dunn(约翰·邓恩,1572—1631)为例,这位17世纪英国著名的玄学派诗人,其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一首The Flea(《跳蚤》),而是时代所赋予他及作品的精神特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HUMAN(人)”成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时,“爱(Love)”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释放。此时,我们关注的不应仅仅是邓恩笔下的“圆规”与“双脚”,而更应关注作者对人性的反省和重视:灵与肉是高度统一且融合的,二者缺一不可。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独特的奇思妙喻,对于学生构思新的作品及观察世界非常有益。

从诗歌教学而言,教师要注意古英语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古英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无论在语音、拼写、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很大差异:古英语的语法和德语比较相近,其形态变化异常复杂。古英语的名词有数格之分。数分为单数、复数;格分为主格、所有格、与格、宾格。因此一个名词加起来共有8种变化形式。此外,名词还分阳性、中性和阴性。更为奇怪的是,这些性的区分并不是以性别作为标准,而且没有性别的事物也未必是中性。早期的英国诗歌大多以古英语撰写,为该阶段诗歌的理解与鉴赏增加了难度。英国的爱情诗歌以爱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的 Amorettin(《爱情小唱》,1592—1594)为开端。《爱情小唱》这部诗集韵律优美,感情真挚,历来为文学爱好者所推崇。但爱德蒙·斯宾塞写诗向来故意使用古英语,目的是使诗歌显得古雅而富于诗意,但频繁使用的古词无疑为阅读和鉴赏平添难度。因此,对于此类作品,文体特征的铺陈,即隐喻、比拟、并置、头韵、尾韵等文体知识的先期讲解显得尤为重要。从文体特征入手,继而进入语篇分析,才能让学生读懂并切身体会诗人深情的倾诉。

(四)多媒体与英国诗歌文本的结合

诗歌文本大多以抽象语言文字表述具象世界、感性的情怀,即陶渊明笔下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离开了此景此象,许多真挚的情思及细微的感受是难以言表的。而作为承载多种信息载体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的多媒体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诗歌文本进行补偿和还原,这对于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对于实现人的审美及艺术欣赏非常重要。多媒体技术与诗歌文本的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复合式文本,结合了图像、文本与音乐的多重特点。文本自身的内涵与画面结合构成的视觉冲击力,及其与音频结合带来的听觉冲击力,对于读者是一种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

以20世纪英国的田园诗歌为例,虽然这一时期的诗歌有丰富的主题,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对传统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遗存的守候和极力抢救;二是对童年生境的强烈怀恋。课程进行到自然(田园诗歌)这个版块时,教师就可以在概述中引用法国近代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画作为背景。米勒的画作(《播种者》(1850)、《牧羊少女》(1852)、《拾穗者》(1857)、《晚钟》(1850)、《扶锄的男子》(1863)、《喂食》(1872)、《春》(1873)),每一幅都是取材于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晴朗的天空,金黄色的麦地,简洁朴实的图画和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色调之中,展现出迷人的乡村风光,真切地表现了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至于配乐,可以选用马修连恩(Matthew Lien)的《布列瑟农》(Bressanone)和《狼》(Wolf)。这位因热爱大自然而四海漂泊的歌手和作曲家,总是以最直接的感情、最沉痛的呼吁,抒情地吟唱着离别的无奈与不舍,引领我们进入现实的荒野之地。伴随着音乐和画面,田园诗将人们回忆、发掘、记录已然逝去和正在消失的美好时光的画面顷刻浮现眼前。

CDIO模式下,鼓励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以PPT的形式,呈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富有独创精神的音画诗文,即诗、音、画三种形式并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诗包含无声的、呈现在大屏幕上的诗歌文本及有声的诗歌诵读;音包含配乐及拟音等;画包含图片、动画、影像等。学生根据诗歌文本自身表达的需求,选取并编辑音乐和画面。伴随着诗歌诵读或字幕呈现出的图片或画面,会使诗人所构筑的原本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出现的意象,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伴随着动听的音乐,意蕴无穷的诗歌文本将得到纯净的倾诉。由此,诗歌的传播与接受方式都得到极大改观,其魅力和影响力必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尺度。多媒体虽然有无法替代的优势,但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使用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不断完善多媒体诗歌教学,让诗意在现代技术中绽放,教师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获得应用知识,学习运用办法,在理解中渲染诗意,突出人文精神,培养个性思维。

三、CDIO模式下重新定位的英国诗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多媒体优化了教学环境,使英国诗歌课程具备了改变传统评价方式的条件。CDIO模式下,教师改变了以往单纯通过卷面成绩衡量学生学习表现的单一考核模式,而是参考学生学习期间的课前准备、课堂呈现及学习日志等诸方面内容,给予其综合立体的评价。在这个评估体系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都是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学生的量化方式及方法变得清晰且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考核的模式不再拘泥于试卷,可以是视频、音频,抑或是另一首英文诗歌或一幕英国戏剧。变化后的动态评估模式不只关注学生背诵多少英国诗歌,了解多少时代背景,而是把更多的关注投放到能否提高学生归纳演绎能力、合作能力、洞察社会的能力、预判前瞻的能力等等。

CDIO模式下的多媒体英国诗歌教学,无论是从培养语言使用者审美与探究综合能力(识其义→悟其义→采其义)的角度,抑或是从促进语言使用者潜能开发的角度,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引领语言使用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实现了从语码解读,到语用解读,到语言评估,再到语言运用的过渡。

[1] 陈冬松.将CDIO引入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 左远志,蒋润花,杨小平.以创新设计为导向的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3).

[3] 何三凤.CDIO理念指导下的高职求职英语实训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4] 张长颉.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听说测试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 宋昕.英国诗歌爱情主题的时代变迁——比较分析三首爱情诗[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4).

[6] 南健翀.精致的诗意之瓮——约翰·多恩的诗歌《太阳升起》的“形式主义”解读[J].外语教学,2010(1).

猜你喜欢

英国诗歌文本
诗歌不除外
英国的环保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英国圣诞节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