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效果
2013-03-24王晓凤
王晓凤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众多口腔黏膜的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溃疡性损害[1],其虽然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时常反复的发作,不但迁延不愈,而且对患者如饮食、睡眠造成影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不少的烦恼。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确定[2],而且没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运用中药甘草泻心汤治疗此病 30 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大庆市肇源县肇源镇医院口腔科中确诊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30 例和对照组 30 例。观察组男 15 例,女 15 例,年龄 20~65 岁,病程 2~28年;对照组男 17 例,女 13 例,年龄 22~67 岁,病程 1.5~26年。患者的口腔溃疡均为反复发作。发作的间隔时间均在 1 个月以下患者均无全身性疾病,同时排除妊娠期的妇女以及吸烟的患者,治疗过程中都停用任何其他药物。观察组跟对照组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治疗。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中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口服,其中主要含黄连 10 g,姜半夏 10 g,黄芩 15 g,大枣 20 g,干姜 10 g,甘草 10 g。水煎服,1 剂/d,分两次服,2 周为 1 个疗程。
1.2.2 对照组 给予复方西瓜霜涂擦患处。其中药物的成分为西瓜霜、黄柏、冰片、黄连、川贝母、黄芩、薄荷脑以及朱砂等。每天涂擦 3 次,2 周为 1 个疗程。两组治疗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经过 1 个疗程治疗后溃疡基本上完全愈合,局部及全身症状完全消失,经随访 1年内无复发此病者;显效:经过 1 个疗程治疗后溃疡基本愈合,局部及全身症状完全消失,经随访半年内无复发此病者;好转:经过 1 个疗程治疗后溃疡基本愈合,局部及全身症状完全消失,经随访 3 个月内无复发此病者;无效:经过 1 个疗程治疗后溃疡基本愈合,局部及全身症状好转,但复发情况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用SSPS14.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1 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 7 例(23.33%),显效 14 例(46.67%),好转 6 例(20.00%),无效 3 例(10.00%),总有效率为 90.00%;对照组治愈 2 例(6.67%),显效 5(16.67%)例,好转 12(40.00%)例,无效 11 例(36.67%),总有效率为 63.33%。观察组在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在口腔黏膜疾病中是最为常见的溃疡类的疾病,其患病率之高稳居口腔黏膜类疾病的首位[3]。研究表明,感染跟自身免疫与本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关联[4],更有研究指出感染跟自身免疫系统反应所产生的一氧化氮跟一氧化氮合酶明显高于正常的生理浓度,其与本病的发生有更密切的关系[5]。
《金匮要略》中狐惑病说曾有“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的说法。甘草泻心汤不但寒热并用,而且巧妙运用辛开苦降的用药手法,使本方既具有益气坚阴,同时能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其方中的黄连与黄芩具有苦寒降泄以泄其热,同时运用干姜与半夏的辛温开结之作用以达到散其寒之目的,而炙甘草与大枣则甘温而令其益气而补其虚,其苦寒降泄、甘温升补并用之相配,令其具有标本兼治之奇功。药理学研究发现,甘草具有类似于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用,黄连则具有抗原虫以及抗病原微生物的功用,其抗菌的作用复杂而作用机制未明,而黄芩测同时具有抗炎、抗过敏、清除自由基、抗病毒以及抗氧化等作用,干姜也具有抗炎、镇静、抗凝以及影响体内肾上腺皮质作用的功效[6]。有研究指出,甘草泻心汤具有有效降低高于生理浓度的NO与NOS浓度的功效[7]。本研究结果显示,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能够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减低其复发的几率。
[1]王雨,许娟,王晓东.中医辨证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63 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3):152-153.
[2]雷焰中,欧阳文.中医药辨证施治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72 例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纵横杂志,1995,11(1):57-58.
[3]王翰章.中华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14.
[4]胡雁.复发性口疮的发病机制学说[J].广东牙病防治,1998,6(4):60-61.
[5]马文斌.复发性口疮血清NO、NO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19(5):512-513.
[6]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49,762.
[7]胡渝芳,张永忠.甘草泻心汤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血清NO及NOS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3):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