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2013-03-23李毓萍
李毓萍,张 红
党的十八强调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31,并且再一次赋予其“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31的最高地位。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因此,当前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摇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和前沿阵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政课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高校思政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一)是切实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旨在“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铸造灵魂的系统工程。其不仅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指明了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和方向,是高校思政课的灵魂。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系,其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其必须统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而高校思政课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课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其全过程,这样才能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课程,其根本任务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根本任务的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致。党的十八大报告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1这些正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政课中不但得到具体化、深化;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政课的灵魂,对高校思政课具有统领作用。所以,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才能保证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
(三)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1]56一代又一代青年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崭新而艰巨的事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文化、心理和业务素质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关键,它关系到人的成才的方向,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政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大学生,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从理论高度宣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指导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思想统领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首先要讲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并要讲清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8明确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次要讲清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灵魂?这个问题是重点和关键。这个问题讲清楚了、讲明白了,学生才能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
同时,还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要详尽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是非、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总之,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讲授,使学生从理论上和思想上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
(二)从历史和科学社会主义角度解读: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2]13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2]15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题统领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要讲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史实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史实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系统地讲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了新的系统的阐述。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并且进一步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13;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13由此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深刻的、全面的认识,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要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学习、奋斗。
(三)从精神作用层面论证:要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精神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指引。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转换为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需要精神力量指引。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和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一精髓统领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讲授,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使这种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动力。
具体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讲授,让大学生认识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3]559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奋进的不竭动力。通过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国际影响不断增强等有目共睹的社会现实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537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
(四)从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的角度论述: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其为全体社会成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思想统领高校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着重加强道德修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明确道德修养的标准,明辨是非、知道善恶和美丑的界限,学会做人、懂得处事,达到成人、成才、成功的目标,并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懂得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同时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品德,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条件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同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政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效果如何,关键也在于教师,可以说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这里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他们的理论功底是否过硬、扎实至关重要。同时,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也是学生的榜样、楷模。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更应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道德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而且更要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者和践行者。
(二)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理论的讲授,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理论讲授就是结合每门思政课,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实践教学是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理论带进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不断探索出实践教学的环节。
具体可以结合各种重大节日同团委或者学生处一道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读书报告会、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等等;结合团委的暑期的“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写出调研报告,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总之,通过这些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三)探索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手段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政课,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多下一番工夫。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教师讲授的方式,实行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设置一些问题,并用生动具体的事件,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其次、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运用录像、影视资料、幻灯片等生动鲜活的素材,从而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体、形象,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