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趋势——评杨蕙馨等新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研究》

2013-03-23

东岳论丛 2013年9期
关键词:全球化理论经济

王 珺

(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杨蕙馨教授将其团队出版的新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寄给了我一本,并希望我读后写一篇评述。我仔细阅读了这部42万多字的论著,总的感觉是,该书在哈佛大学创立的产业组织经典理论,即SCP的分析范式基础上,加入了全球化因素,来考察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组织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值得深入思考的新问题,比如说,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管各国和各地区的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比以前的推进速度加快了。这种推动力主要来自于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和各国壁垒减少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1820-2000年的180多年的时间中,不同大陆之间的大宗商品的价差缩小了92%,其中,18%是因为经济政策的改善,82%是由于运输的便利①[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余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显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正在改变着现实世界,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实践与新现象对传统的理论框架与分析逻辑都产生着冲击。由哈佛大学学者创立的作为分析产业组织的正统理论,即SCP分析范式,面临着这种挑战。在这个认识基础上,作者提出的问题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与进程对产业组织理论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种变化?对于企业来说,经济行为跨国界是否意味着国内市场的范围扩展,还是与一国市场相比有着许多的差异?如果存在着这种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在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搞清楚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的政策性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长期关注与跟踪这个领域的实践与理论变化,这是持续进行理论积累与思考的结果。

作者紧扣这些问题,从现实经济出发,把SCP分析范式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以考察,运用逻辑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并紧密联系我国现阶段“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下面从经济全球化对SCP每个部分影响的视角简要评价这本书的理论观点与分析方法。

从市场结构来看,作者的研究是从市场范围、企业规模与集中度、进入壁垒等方面来比较封闭环境下与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结构的差异性。通过比较,作者指出了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企业进入存在着两难选择的问题,比如说,企业要想进入某一个市场,并在与原有进入者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生产就必须要达到最低经济规模。而这一最低规模往往会使市场供给增加,产品价格下降,进入者难以获利,甚至亏损。然而,如果新进入者达不到最低经济规模,则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作者认为,这种两难选择就会发生改变。其原因,作者给出的理论解释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假设的市场是一个均衡的市场,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则是一个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容量急剧增加的成长性市场,这个成长性市场会诱使新企业进入,同时,可以使每个新进入者在全球范围内谋求规模经济。在成长性市场上,即使一些企业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形成产业的集中,也不容易“守住”这种地位与其他供应者共谋限制产出和提高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把当前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的国际市场当作一个成长性市场来看,这比假设一个均衡的市场更符合现实。因为全球经济增长就意味着人口规模与以平均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都在增长。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率越快,就意味着这种人口规模与人均收入的增长需求越大。从全球的区域结构看,新兴工业经济体,诸如金砖四国等,就是这种市场快速成长的地区。当然,个别产业会有市场饱和的情况、产业周期也会出现在全球范围内,但是,这些事实还不具有总体上的特征。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就一个国家内部来说,现实市场也往往是成长性的,而不一定是均衡性的。不过,这里仅仅是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假设相比较来说的。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作者得出了全球化进程中部分产业趋于集中,寡头垄断趋势明显的看法。

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赢得更大的利润和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策略性行为。一般来说,价格、并购、创新、广告行为等是观察企业行为的主要指标。在该书中,作者主要选取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等企业跨国家与跨地区的贸易行为与投资行为作为观察的主要内容。通过考察,作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仅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的规模与数量在迅速地扩展,而且,国际贸易结构与投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说,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经济体之间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这被看成是国际分工细化的结果。在投资方式中,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不再采用以直接投资设厂的方式为主,而是更多地注重与当地企业的合作、重组、并购以及外包等竞争形态。作者把这种竞争形态归结于合作性竞争。在此基础上,作者区分了传统的产业组织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合作性质的差异。在传统的产业组织分析的市场环境中,一旦企业通过规模经济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就会充分利用其垄断地位与其他垄断者共谋限制产出和提高价格等策略性行为以获得超额利润,并通过构筑进入壁垒使超额利润长期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市场容量是不断扩大的,这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可能有规模经济,但是不一定在产业内有垄断性。这样,在位者与潜在进入者之间就不会是你多我少的零和博弈,而可能是正和博弈,在位者之间通过共谋以阻止进入的行为就不一定划得来了。因为这种共谋的成本可能会大于收益,所以,就没有企业愿意做这件事了,这就像对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土地进行产权界定一样。

当然,从逻辑上说,企业之间不做共谋的事情了,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会转向战略联盟与业务外包等竞争形态,这中间还有许多其它的可能性。比如说,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容量扩展中,在位者之间既可能不需要为阻止进入而共谋,也不一定需要形成战略联盟或业务外包,而是企业走自我扩张的规模化道路。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之所以企业之间非要形成战略联盟或业务外包等合作性竞争形态不可,这究竟是来自于经济全球化的内生推动,还是除了经济全球化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呢?这是该书引起我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创新推动的产品技术周期也越来越快了。这种技术变革也使企业因合作而相互监督的交易费用有所降低。一方面为了对这种快速变化的市场潮流做出迅速的反应,每个企业靠缓慢而长期的自我积累显然是不可行的,这需要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把自己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业务保留下来,而把自己不具有这种优势的业务部分释放出去,而不是自己去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当企业从追求完整产业链转变为向优势业务结构集中的战略行为时,企业的对外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即产业链配套内部化行为转变为通过战略联盟与业务外包等合作竞争行为。另一方面电子通讯技术在企业合作中的大量应用也使得企业之间采取战略联盟与业务外包的各种交易费用降低,这也使合作性竞争成为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战略联盟与业务外包会大量出现的原因所在。

从企业绩效来看,企业采取的任何一种战略行为都是为企业的绩效服务的。如果一种战略行为不能促使绩效提高、效率改善与利润增长,那么,这种行为不仅是无用的,而且耽误了机会,耗费了成本,这就是一种损失。一般来说,企业绩效来自于三个方面的改善,即分工效率、创新效率与管理效率。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与治理加以改善的,属于管理学与公司治理讨论的重点,而不是产业组织理论讨论的范畴。从产业组织理论来看,主要是分工效率与研发效率的提升。从分工效率看,作者首先探讨了国内市场扩展与国际市场扩展的联系与区别,并从整个分析思路与框架中,把分工与企业绩效直接联系了起来,这可以看出作者所理解的分工对企业效率影响的重要性。就联系来说,无论是从商品种类或是市场范围来说,国际市场都是国内市场的一种扩展,这符合斯密所说的分工产生于市场的扩展的理论。企业“归核化”的战略分析就是作者所理解的企业为提高绩效而不断细化分工的有效反应。就差异来看,国际市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国内市场扩展,因为国家政府在连接各国内部市场与国际市场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关税、行政性数量限制、技术壁垒、配额以及汇率等,这使得一国在与国际市场连接过程中变得十分复杂。接下来,作者考察了各国政府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历史进程,指出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贸易壁垒与投资限制都是一个持续减少的过程,这被看成是各国在权衡了壁垒成本与收入后的选择结果。从研发与创新效率来看,通过对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研发创新实践与案例的分析,作者认为,以iphone手机为标志的创新是在原有技术网络基础上的各种软件与硬件、产品与服务、多样化与持续性服务等集成与整合,这具有鲜明的熊彼特式“创新性毁灭”的特点,这持续地演绎着全球范围内“赢者通吃”的游戏。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的标准是全球性的,而不再是国家性的、区域性的。当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接受了具有相同的标准与制式以及功能的产品与服务时,具有国家性与区域性标准的产品与服务市场就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当然,市场是分层次的,但是,在假设产品与服务不存在基本功能差异的条件下,越是全球性的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往往也是越高的。越是地区性的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往往也会越低。

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作者提炼了“G-SCP”分析范式,即考虑全球化因素(Globalization)的SCP分析框架。这一分析范式试图突破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将市场范围限定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限制,以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与发展的实践相适应,并更具有理论的解释力与洞察性。我的看法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探讨SCP的理论逻辑与发展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在作者给出的一些探索性研究思路、观点与方法,而且提出了许多有理论价值的问题。当然,作为一个G-SCP的分析范式,要替代传统的SCP范式,不仅还需要把G与SCP之间的许多内在逻辑联系解释得更加清楚,而且也要经过大量的实证验证。我相信,我国“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需求会促进杨蕙馨教授率领的团队在这个领域研制出更多的成果,这些成果对现实的产业政策形成的参考性又会吸引更多的学者投入这个领域。

猜你喜欢

全球化理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