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尔夫的“雌雄同体”思想及其在《奥兰多》中的体现

2013-03-23

东岳论丛 2013年9期
关键词:奥兰多两性伍尔夫

孙 杰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不仅以身为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而闻名遐迩,而且还以女权主义批评的先驱而备受关注。她一直怀有浓厚的女性意识,对现代社会中的男性霸权主义深恶痛绝,强烈批判。在她看来,现代社会中之所以存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男女诸多不平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历史上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思想对女性的轻视所造成的,当然同时也有女性对自身的贬低的因素,因此,“千百年来女性就像一面赏心悦目的魔镜,将镜中男性的影响加倍放大……拿破仑和墨索里尼大谈女人的低贱,原因就在这里,女人倘若不低贱,他们自然无从膨胀。”①[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班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及其他》,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正是西方父权制传统长期以来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和统治,造就了所谓的“房间里的天使”(the angel in the house);而伍尔夫认为,“女人作为‘房间里的天使’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男性主宰的历史形成的。”②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相较于男性的“优越”,女性在几乎各个方面都被定义为“低贱”,包括在文学创作上,因此“妇女们也习惯了在男人的声音中校正自己”③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伍尔夫“在回顾历史、审视现实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体验为出发点,比较了两性写作的差异之后,”④杨玉珍:《“双星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提出了“雌雄同体”这个主张,试图颠覆父权制社会两性二元对立的等级模式,构建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人类社会。

一、关于“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也译为“双性同体”)的英文为“androgyny”,是由andro(男/雄)+gyn(女/雌)+y(人)三部分构成,意指同时兼具雄性和雌性特征。“雌雄同体”一词的希腊词根最早源于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商业之神赫尔墨斯(Hermes)与美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之子赫马佛洛狄忒斯(Hermaphroditus),他在沐浴时与仙女萨尔玛西斯(Salmacis)两体结合为两性体(hermaphrodites),这就成为希腊语中“雌雄同体”的词根。在西方,“雌雄同体”的概念广泛存在于神话当中。据考证,“创世纪的第一个人似乎都是雌雄同体的。”①欧燕飞:《雌雄同体:性别理想的存在——透析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趣文化现象》,《考试周刊》,2011年第43期。

在西方古老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雌雄同体”学说有着哲学和文学的根源,并经过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传播,它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如《会饮篇》中描述的阴阳人)、19世纪的法国巴尔扎克以及20世纪的现代主义思潮,如卡尔·荣格(Carl Jung,1875-1961)关于“雌雄同体”的理论著述和伍尔夫在文学作品中对这一主题的形象呈现。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学传统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有所区别,但总体上它意指富有“完整性”和“和谐”的理想状态。然而,这些“雌雄同体”的理想却遭到了许多后现代思想家们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者把“雌雄同体”视为一种代表着在心理意义和社会意义层面上的男性与女性平等共存的比喻。克里·韦伊(Keri Weil)早在女权主义运动的早期就注意到并指出,“雌雄同体”被“融入到争取男女性别之间的心理和社会政治平等的斗争之中”②Keri Weil.Androgyny and the Denial of Difference.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2.p145.。南希·托平·巴赞(Nancy Topping Bazin)认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思想是“某种男性和女性视角之间的平衡”③Nancy Topping Bazin.Virginia Woolf and the Androgynous Vision.New Brunswick:Rutgers UP,1973.p132.。卡罗琳·海尔布伦(Carolyn Heilbrun)认为,“雌雄同体”意味着“一种摆脱性极化和性别监禁的运动,同时走向每个个体的角色…可以自由选择的世界”④Carolyn Heilbrun.The Last Gift of Time:Life Beyond Sixty.New York:Dial,1997.p ix.。

韦伊后来又对“雌雄同体”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她承认在打破性别界限的过程中,“雌雄同体”视角存在着固有的、可以抹去女性的潜能;另一方面,她也看到人们努力“修正我们文化中存在的对差异的有害否认”⑤Keri Weil.Androgyny and the Denial of Difference.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2.p169.的重要性。不难看出,韦伊欲要构建一个新型的雌雄同体模式与伍尔夫的观点不谋而合:即两性并非对立和冲突,而是并存与和睦相处。

有些女权主义者把平等的概念视为父权制的发明物,而当中的许多女权主义者指责伍尔夫的思想是一种逃避的策略。比如,辛西娅·塞科尔(Cynthia Secor)排斥具有双性特征的男人/女人综合体,因为,如此这般的话,男性可以保持他的传统中心地位,而女性则只能继续辅助男人。所谓的两性之间的“平等”是靠在父权制世界里女性获得支配地位的能力来衡量的,而不是靠修正这个世界中男性和女性有着同样的分量去界定什么是“平等”来衡量的。因此,性别差异的内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性别差异只是被戴上了一个新面具而已⑥Cynthia Secor.“Androgyny:An Early Reappraisal”,Women Studies,Vd.2,1974,p161 -169.。当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把雌雄同体解释为一种神话,一种“她称之为雌雄同体的宁静冷漠”⑦Elaine Showalt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p290.状态,实际上她是在试图诋毁伍尔夫的“雌雄同体”思想。那么,伍尔夫的“雌雄同思想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更深入了解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点以及她的小说主题思想无疑将有很大的帮助。

二、伍尔夫“雌雄同体”观的精神内涵

作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伍尔夫是“最早把‘雌雄同体’的概念引进文学批评和创作”的⑧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伍尔夫生长在知识贵族家庭,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依然是父权制和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这使得伍尔夫无法像她的兄弟那样享受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性别歧视和压迫不仅体现在接受教育的权利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女性卑微的家庭地位方面:众所周知,伍尔夫13岁时曾遭受过她的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乔治·达克沃斯和杰拉尔德·达克沃斯——的性骚扰。她这种痛苦的早年经历无疑给她成人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也使得她倍加关注女性压迫问题、性别问题和女性解放问题。此外,伍尔夫生活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热潮之中。始于18世纪的西方女权运动到1920年为止,妇女基本获得了选举权,属于政治女权主义阶段,1920年之后,西方女权运动进入文化女权主义阶段,“反映出女性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于男人,还要在精神上心理上独立于男人。”①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正是以上两个重要因素对伍尔夫的“雌雄同体”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出版于1929年的《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是伍尔夫阐述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最重要论著。她认为,女性只有在经济上独立,获得个人自主空间,才能拥有思想的自由,才能自由地写作。“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上一间自己的房间。”②[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班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及其他》,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在这里,伍尔夫强调“有钱”,实质上是指经济上的自主,而“房间”则代表的“不仅仅是其物质存在形式,它是一个有抽象含义的象征,代表一个让女性得以自由思想的空间,一个让女性免受压迫奴役的政治生存空间”③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实际上,伍尔夫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提出的“雌雄同体”概念。“柯勒律治曾说,伟大的心灵总是雌雄同体的,……‘也许与单性的脑子相比,雌雄同体的双性心灵更不倾向于现实这些特征’”④转引自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伍尔夫认为,“任何作家在写作时只想到自己的性别是致命,做一个纯男性或纯女性都是致命的。人必须是具有女子气的男性,或是具有男子气的女性。”⑤[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全集(I-IV)》,张学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84页。伍尔夫主张,两性理想的生存状态就是二者相互融合,和谐合作,即具有“雌雄同体”的性格特征,他/她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她在《自己的一间房间》里最明确清楚的表述了这个观点:“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同时并存着两种力量,一种是男性的,另一种是女性的。在男性的大脑里,男性的力量占据上风,而在女性的大脑里,又是另一种力量在起主导作用。只有当男女两性共处和谐,并在精神上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存在状态处于正常和惬意的状态。如果一个男人的内在女性方面应起作用的话,女人也同样应该与自身男性的方面进行交流。柯勒律治关于伟大的头脑是两性兼有的论断也许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当这两种力量相互融合时,我们的大脑才会得到充分的施展,我们的才能和天赋才会物尽其用。”⑥转 引自杨跃华:《从对立走向对话——解读〈到灯塔去〉中主要人物的两性原则及雌雄同体的隐含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也就是说,在伍尔夫看来,一个男性或女性艺术家自身都不具备完整性视角,只有两性在精神上达到共处和谐,相互合作,才能避免性别角色的束缚和制约,进而才能超越性别,“才能最终实现艺术的最高境界”⑦朱彩云,罗明江:《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伍尔夫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男性特质更偏向现实、理性和逻辑,而女性特质则更侧重直觉、情感和本能。男女性别各自不同的特质都有着各自的偏激性和自满性。因此,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他/她不应该只是男性或女性,因为男性作家都是按照自身性别的视角、以自身的道德准则为标准对人和事物进行评判,而女性也是如此。这样一来,他/她所表达的思想难免偏颇,缺乏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在历史和文学史里,“女性是无史的,历史中见到的女性不是低能儿、弱者就是恶魔,‘几千年妇女都好像用来作镜子的,有那种不要可思议、奇妙的力量能把男人的影子反照成原来的两倍大。’”⑧转引自杨玉珍:《“双星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与此同时,妇女在经济上的贫穷境况和社会地位上的低微也大大制约了她们获得丰富的生活阅历。她们只能被局限在家庭,不可能像男人那样自由自在地闯荡世界,获得各种人生经验,因此她们不可能写出像《哈姆雷特》、《失乐园》、《战争与和平》那样经典盖世的作品。正是由于这些社会不平等现象造成了两性差异,导致了性别歧视,才使得女性作家没有自己的文学传统。如果我们要了解女性的历史和文学史,“我们将在卑微的无名之辈的生活里——在历史的那些没有被照亮的过道里”⑨[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芙随笔集》,孔小炯,黄梅译,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寻找答案。这种男性中心社会的价值秩序以及性别歧视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真正树立妇女自己的价值观念,创造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女性必须杀死“房间里的天使”,表达真实的自我,因为“如果我不杀死她,她就会杀死我。她就会抽去我的文章的灵魂。”①高奋:《西方女性独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女性要敢于说出自己肉体的体验,因为担心男人的议论势必会干扰女作家的想象力,毁坏她们的创造力。因此,伍尔夫认为,女性欲望和女性意识的真实表达是颠覆男性中心社会和男权统治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伍尔夫提出的“雌雄同体”思想允许性别角色进行自由选择,允许他/她表达其相对性别的倾向。毫无疑问,这种“雌雄同体”是一种社会理想和文学理想,其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两性平等,和睦共存,最终超越性别,创建自由、和谐、完美的人类社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思想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奥兰多》体现得最为典型和充分。

三、“雌雄同体”在《奥兰多》里的呈现

《奥兰多》是伍尔夫运用“雌雄同体”概念创作的节奏轻快的幻想小说,也是“一部狂想恣肆的传记体小说,是伍尔夫以虚构的手法对其‘雌雄同体’的设想所作的艺术演绎”②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在这部小说里,她戏弄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并发展了自己的“雌雄同体”概念作为替代性的性别神话;性别是流动的而非固定不变的,是一种主观建构而非客观实质。在《奥兰多》中,“雌雄同体”被视为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既非完全的男性亦非完全的女性,而是亦女亦男。在Weil看来,伍尔夫的《奥兰多》“运用某种貌似反本质主义词语,通过重构性认同和文本认同,重新定义了雌雄同体。”③Keri Weil.Androgyny and the Denial of Difference.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2.p.165.奥兰多的“雌雄同体”并非两性的融合,而是对“男性与女性对立本身的一种质疑”④Keri Weil.Androgyny and the Denial of Difference.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2.p.165.。

该小说一开始就对传统的性认同观念进行了颠覆。传记作者/叙述者不仅断言“奥兰多的性别毋庸置疑”⑤Virginia Woolf.Orlando:A Biography.Ed.Brenda Lyons.London:Penguin,1993.p.9.p.218.,而且还声称奥兰多的第一个情人,起初被看作是男孩的萨莎的性别也没问题。然而,通篇小说里,传记作者的性别一直模糊不清。作为一个男孩,奥兰多总是带有明显的女性气质,比如他有着“一头长长的卷发”、“一双男士未曾有的修长细腿”,甚至有“一双像水灵的紫罗兰般的眼睛”。此外,他还多愁善感。而在另一方面,当奥兰多改换性别后,女性的她却像男人般穿衣打扮,并与妓女过夜——只是聊天而已。后来,奥兰多与其志趣相投的Shelmerdine交换了性别。她仔细审视了自己的性别,无法决定将从男、女性别角色中选择哪一个自我:“她变换自我就像她开车一样快速——在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新的自我。”⑥Virginia Woolf.Orlando:A Biography.Ed.Brenda Lyons.London:Penguin,1993.p.9.p.218.奥兰多不仅仅开始是个男性,尔后又成为女性,事实上他/她经常是双性同体。她的性别形成不仅对她自己来说是含糊不清的,而且对他人来说亦是如此。比如,在她初次变性回家后,她的仆人和管家——尽管有些许尴尬——还是与之前一样看待她。可以证明的是,性别是奥兰多用来界定自己的最次要的标准之一。伍尔夫在此试图要说明的是:区分性别的薄膜是如此具有通透性,以至于我们就像换衣装一样简单改换性别。据此,伍尔夫也揭示了传统性别神话中的基本缺陷——存在一个本质性的、不可变的男性和女性。与之截然相反,伍尔夫主张,性别概念是积久渐成的,是由文化和传统从外部强加给人们的。

奥兰多从男性到女性的转换既表明伍尔夫可以摆脱她的维多利亚时代情感的程度,又表明她依然受到自己过往历史的束缚程度。《奥兰多》中呈现的性爱激情与她之前的小说大相径庭。在《奥兰多》开始的几个章节里,伍尔夫最接近于呈现自己渴望的理想化身,她/他可以在性爱激情和思想方面自由的表达她/他自己。奥兰多作为一个伊丽莎白时代的贵族的首次化身打破了最为束缚伍尔夫的局限:她所成长的时代束缚,以及对性别实行窒息般围困的时代压抑。作为一个男人,奥兰多无拘无束,他的生活就是自我满足的不断追求。在他的追求过程中,尽管不是每一次尝试都能成功,但他却总是不受约束地追求他想追求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羞耻感和窘迫感。

《奥兰多》是伍尔夫避开把陈腐的异性婚姻作为核心情节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似乎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拉姆齐家的女儿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假如她们像奥兰多那样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历史,并发现拉姆齐太太所认为的无可指责的传统婚姻和家庭法则仅仅是可以像换衣服那样轻易变换的巧妙方法?由于已经在《奥兰多》中提出了新的性别神话,伍尔夫仿佛厌烦了缠绕她的饿鬼。或许,这部小说也是作者的解放宣言,由此,她在艺术上获得了自由,可以对妇女的性爱史和妇女性欲神话进行重写。

尽管奥兰多成功地转换了性别,并以不同的性别身份对生活进行了体验,但他的心智没有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作为男性时的特性”①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虽然如此,但作为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的他/她,其前程发生了改变,其遭遇和命运大不相同。作者“借此嘲讽父权社会对两性角色的荒谬认定”②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正如伍尔夫通过变为女性后的奥兰多之口所讥讽的那样:“他们可真能哄骗我们啊,我们又有多傻!”③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林燕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伍尔夫在《奥兰多》中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融男女两性于一身的奥兰多,一个两性合二为一的化身。奥兰多的“雌雄同体”是作者借此颠覆以男性为中心和唯一价值标准的西方传统的象征性体现。通过对“雌雄同体”的奥兰多的呈现,作者试图表明:以单一性别的视角审视世界是存在缺陷的和不完整的,因此我们需要超越性别,结合两性各自的特质,实现两性的完美融合,才能做到对世界进行正确和完整的认识和认知,才能达成人类的终极目标——两性和谐共存,平等相处。

四、结 语

实际上,20世纪早期的英国流行性别两性化,而且对男性同性恋的公开表达已经成为当时自由性爱潮流的组成部分。如果英国维多利亚人的前辈们坚持男性与女性的不变性,那么对于像伍尔夫这样的现代主义者来说,性别是流动的,它实质上没有固定的边界。萧伯纳曾经评论道:“人们依然满脑子装着陈旧的思想,认为女人是特殊的动物……我可以肯定地说,近些年来女人已经在非常努力地去消除这种印象,让人们明白:一个女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穿着裙子的男人,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一个男人就是没穿裙子的一个女人而已。”④George Bernard Shaw.“Women - Man in Petticoats”in Platform and Pulpit.Ed.Dan H.Laurence.New York:Hill and Wang,1961.p174.可以肯定的是,在伍尔夫关于性和性别的思想演变过程中,《奥兰多》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其典型女性主义随笔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的思想根基。

猜你喜欢

奥兰多两性伍尔夫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阅读《奥兰多传》——对人、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与伍尔夫相遇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云中漫步者
美奥兰多市全球寻找“微笑夫妇”